中国城市化研究特色与问题
自1979年吴友仁发表“关于中国社会城市化问题”的论文后,中国城市地理学界和城市规划界开始将中国城市纳入重要的研究领域。随后,中国城市化研究成为众多科学者共同关注的科学问题。2008年,顾朝林在《中国城市化 格局 过程 机理》一书中系统地指出了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研究的特色、面临的问题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城市化研究特色
从总体上看,中国城市化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具有如下特色。
(1)海外学者中国城市化理论研究成果丰富。首先,发现了经济转变和城市化相互促进的关系。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在珠江三角洲发现了农业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对经济和城市转变的影响;其次,发现了城市化的一种新形式,“自上而下”城市化、“去农业化”或简单的“农村城市化”;再次,有学者认为在改革时期出现了非常重要的双轨城市化:国家主导的城市化(非农业人口的增长)和自发城市化(基于乡镇企业的农村城市化及暂住人口的迁移)。所以,中国目前是一个二元社会,城乡没有完全融合。
(2)国内学者中国城市化研究实用性明确。城市化方针与道路是中国城市化研究的经典课题之一,其研究成果成为国家有关城市政策制定的依据。
(3)海内外学者互动,国际经验借鉴良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迅速展开,经典的西方城市化理论无法完全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现象。中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城市化发展表现出自己的特性。经典与传统方法、自上而下的发展范式、历史主义方法、依附方法论、自上而下发展范式、后现代主义方法等先后发展起来,试图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行合理解释,中国城市化研究成果为这些理论的验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中国城市化进程也为国际城市化研究提出新的问题。
二、中国城市化研究面临的问题
中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大量、广泛的人口流动,正在日益加剧中国城市化问题。概括起来,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1)中国城市化基本概念研究。快速的中国城市化模糊了经典的城市化概念,需要结合中国当前的实际进行相关概念的界定。如城市和乡村的定义、市镇建制与行政区划调整、城镇地域的划分、城镇人口和城镇用地的概念等。
(2)中国城市化模式研究。人口高增长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在社会剩余农产品的数量、社会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和资源、城市就业岗位的数量等方面,如何认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流动人口基本规律、人口迁移规律等已经显得非常紧迫,怎样在资源与环境胁迫条件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中国城市化模式也非常重要。
(3)中国城市化自身规律研究。如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与产业发展关系、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研究等。
(4)中国城市化的空间结构研究。中国城市经济区的快速发育,使过去普遍重视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转向重视城市体系的空间、职能结构研究,城市群、城市密集区、巨型城市区成为中国城市化研究的新焦点。与此同时,由于城市密集区的蔓延加剧了城市化的负面影响,诸如城市空间布局混乱、中心区人口和建筑密度过大、交通堵塞、住房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相关城市化对策研究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此外,不平衡的城市化空间增长导致的中国区域差异拉大也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5)中国城市化公共政策研究。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还面临制度障碍,如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等。
三、中国城市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从中国城市化研究本身看也存在如下问题:
(1)城市化概念模糊,基础统计数据缺乏。由于城镇概念的统计口径问题导致对城镇化的理解和资料应用出现混乱。在应用数据时,城市化的广义与侠义内容常常互换,由此计量的城市化数据造成统计上的误差,资料、结论的真实性降低。
(2)重现象研究,轻理论归纳。中国城市化研究应注意国外城市化研究的经验和成果,大多偏重于经济发达地区和快速增长地区的实证研究,理论和方法探讨不多。如城市化“S”形发展规律、城市化与经济互动规律等对中国城市化有较强的解释作用,许多文献也应用中国城市化数据对这些理论进行验证。现有城市化水平评价与预测模型较多采用直接类比法(等差变动预测、修订的调查变动预测、等比变动预测、平均增减率预测)、时间序列方法(直接模型、“S”形逻辑斯蒂模型)、回归预测法(一元回归预测、多元回归预测)、灰色模型预测法、结构转移预测法、马尔科夫链预测法、综合判断法以及逻辑斯蒂模型等。虽然中国城市化研究也形成一些理论假说,如将中国城市化理论研究学派分为反城市主义说、工业战略说、城市二元体系与工农业均衡发展说、工业化与城市偏爱说、综合说等,但这些研究缺乏有力的数学模型来模拟并验证其合理性。
(3)区域城市化研究多,国家和全球背景研究少。在中国城市化研究中,以国家、省级行政区为单位或自然地理区、经济地理区为单位的个案分析较多,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成为中国城市化研究的重点之一,以省为单位的城市化研究论文也很多,主要集中与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分析多从该地区或全国经济、文化、社会、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出发,较少从全球背景出发考虑全球化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
摘自《中国城市化 格局 过程 机理》(顾朝林、于涛方、李王鸣 等 著)
编辑:ljing
相关阅读
中规院总规划师建言成都公园城市
9月27日,2019公园城市建设研讨会在成都举行。14名公园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生态建设等国内外知名专家齐聚成都,共商公园城市的发展。【详细】
《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报告》出炉
记者从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获悉,由该研究委员会和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详细】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在杭州召开
记者从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我国城市规划领域水准最高、参与度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年度学术盛会,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举办。这是继首届年会在杭州举办后,时隔18年再【详细】
地方品质在城市规划发展中至关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