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2:“顺天礼人”的城市演进方向

2012-06-01 09:40:31         来源:文汇报     浏览次数:

  丁学俊指出,生态逻辑是城市发展探索中新的价值观和哲学标准ECO2:“顺天礼人”的城市演进方向

  5月26日下午,第53期文汇讲堂《ECO2:未来城市新概念》在同济大学举办。主讲嘉宾、联合国人居署“亚洲都市景观奖·荣誉奖”获得者丁学俊详尽阐释了“生态经济城市”的内涵。对话嘉宾、同济大学城市规划院院长周俭教授延伸阐述了“生态经济城市”的实践方式。

  丁学俊对生态经济城市的一些思考和实践,希望藉今天的分享能引发更多的思考,对话城市建设的思想者。

  什么是ECO2城市

  世界银行提出“生态经济城市”概念,形象地称ECO2


  我们去许多国际大都市,白天,能感受成片森林草地的绿色、享受大面积湖面河流的空灵;晚上,能欣赏璀璨的城市灯光。白天看绿,晚上看灯是非常直观的效果,其背后的支撑是什么?就是生态经济城市的理念和逻辑。“生态经济城市”这个概念源于世界银行不久前出版的一本书《ECO2城市》,取“生态”(Ecologic)和“经济”(Economic)的英文单词前三个相同的字母,故形象地称为ECO平方。

  “生态经济城市”这个概念,不由让我们反思中国改革30年、城市化进程20年、产业结构调整5年中走过的弯路。两种发展方式已被证明行不通。一是先污染,后治理。比如有的湖泊,在水域被污染后,已动用上千亿资金去修复;另一个是城市生态化,就是先建设,后梳理生态脉络——拆旧建新,增添绿地,表面看能给市民带来生态空间,实际上很难达到完整的生态化,于是往往以景观代替生态,以小环境改善来代替整体的科学布局。这两条行不通的路虽然给我们很大的警示,但在座各位,包括我在内,很长时间内并不认为生态经济城市是我们刻不容缓要开始做的一项工作。

  反观新加坡,对于生态的认识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新加坡因为国土面积非常有限,其国民具有深刻的生态危机感。新加坡的饮水有“国家四个水龙头”的提法,来源一是天然水,新加坡的天然水非常少,主要来自马来西亚,用水管引来;第二是海水淡化,新加坡的海水淡化技术堪称一流;第三是雨水净化,新加坡2/3国土面积的雨水收集后被用作水资源;第四是再生水,对所有的污水进行深层纯化后提供使用。

  再看日本大阪,三年前形成的“G30计划”,提出5-10年将耗能排放减少30%。城市人口在不断增长,耗能排放却要减少30%,看似不可能,但日本人真的做到了,靠的是国家战略,还有企业和民众,换句话说就是各利益相关者协调一致的行动。

  三产全球重置、才智经济高级阶段,使得生态成为未来国家和城市的竞争力

  我们为何没有把生态经济放在战略性高度呢?因为中国地域面积较大,生态纵深较大。但近年来,两个宏观形势逼迫我们一定要这样去做。

  首先是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3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恰逢全球经济第一次重新布局,即二产的经济布局。中国沿海城市依靠承接世界的二产转移发展起来,即通常所说中国做了世界的加工厂。当前这轮金融危机将导致世界三产在全世界重新布局。中国沿海城市将迎来世界三产的重新布局;而内地,如西安这样的城市,将同时迎来世界三产的重新布局和沿海二产向内地迁移的布局。三产对城市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环境、人才、信息流,及与世界接轨的基础设施。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城市有无良好的生态环境。10多年前,美国英特尔公司在中国内地选址,因为西安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超标,与英特尔擦肩而过。但是今年韩国三星企业的选址选择了西安,这与西安市生态建设取得的成就密不可分。

  第二个宏观局势就是才智经济时代,要求城市之间的竞争力权重比例作出调整。中国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必须发展自己的创新产业。以新能源中的输出端耗能极大、使用端耗能小的光伏能源为例。当第一代光伏技术板诞生时,德国人在实验室进行光伏研究,我们在全国各地进行着高能耗、低产值的光伏板的生产。第二代光伏技术板推出时,我们在淘汰落后产能,各地为赶上节能减排的潮流,在进行更为疯狂的布点。德国人在干什么?在实验室里继续进行着光伏研究。现在第三代光伏技术板出现了,能耗大为降低。德国人此时才开始投入生产阶段。这个例子说明,在才智经济的高级阶段,更注重知识、更注重研发,更注重技术成本低廉,而不是为了GDP的指标,盲目追求一些落后产能。

  城市之间的竞争,窗外的绿色、窗外的河流也是生产力。在当今,生态就是区域之间、城市之间、国家之间的核心竞争力。谁率先实现了生态建设,率先实现了生态城市,谁就会在才智经济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因此,我们有必要建设生态经济城市。

  什么是生态经济城市?以共生和链条为核心的生态逻辑来建构城市逻辑,形成建城逻辑。生态逻辑是一种价值观和哲学标准

  阐述ECO2城市前,先溯源一下词义的演变。

  “生态”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的南朝梁文帝萧纲《筝赋》中,用“佳人采掇,动容生态”来形容女子姿态的美丽,因此,生态意指所有美好和谐的事物。当代学科意义上对生态的理解最核心的概念是链条和共生。就是链条上的各个组成部分互相依存,相互为生的条件。人为干预应降低到最低程度,自给自足,自成体系。

  “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希腊,主要是指节约、节省。用最少的人力、财力生产最多的物质。现代经济学当中强调两个关键词:强大和远见。彼此有辩证关系。

  形象来说,生态宛如一位女子,而经济为一位男子。他们都能够各自单独存在,但如果没有彼此在一起的互动、温暖、合作和补偿,是不会有后代的。他们的结合将使我们的社会可持续、美好地去发展,因为他们产生了新的后代——生态经济城市。

  生态经济一词并不新鲜,它最早出现在1960年代,是对过于强调人类强大、漠视自然的纠正。之后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理论基础和追求目标上都无大异,只是关注角度略有差异而已。

  那么什么是ECO2城市?它是一种新生的逻辑,把城市、生态和经济放在一起来研究,其核心词是生态,落脚点是城市。用生态逻辑来研究,来审视我们未来的经济和城市格局,以此形成城市逻辑,这样的城市一定是具有特色的、唯一的,由此进一步推理出建城逻辑——经济建设是否适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物理空间是否与我们生态经济客观要求保持逻辑一致性,等等。

  这个概念强调的是一种更健康的逻辑。因此,生态逻辑是一种价值观和哲学标准,生态经济城市可能是人类城市历史上更为伟大的文明。因为它遵循了“顺乎天道,自然发展”的规律。

  新逻辑的产生势必对旧的逻辑产生冲击。这就需要我们对旧逻辑下的利益相关人进行重新的整合,把他们的利益放到我们未来发展的共同利益当中。

  ECO2城市中的城市规划

  没有“活化”的绿化只是景观,不是真生态,没有战略设计的城市规划,无法保证成败,这两者都有悖于真生态

  在生态逻辑之下重新思考今天的城市规划,必然得出新的结论。首先要预防两种有关生态的误区。只有活化了的生态才是真生态。许多城市修建水面,也有绿化部分,甚至美化过的景观,但却忽视了“活化”。活化的内涵是指生态能够容纳的动物所需要的尺度与此动物的体重成正比。举例,有1米宽的绿带就可以养活蚂蚱,有10米宽的绿带就能够有松鼠,而提供野兔生存活动的空间就需要100米的绿带。生态尺度大小,决定了其中的微生物是否能够形成链条,人类的介入是否能够降到最低程度。每天需要洒水车浇灌才能成活的树木植被,一定不是生态。其次是大生态和小生态的关系。建筑可以通过设计减低减弱对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但这只是战术的层面,而城市规划必须从战略层面考虑。在生态经济城市的构建当中,细节只能决定好坏,战略才决定成败。

  生态逻辑指导下的城市规划的八大特点,均遵循了“顺乎天道、天人合一”原则,科学的测算和认识将替代人为的打造

  生态哲学观念指导下的城市建设会有怎样的景象呢?

  第一,城市定位源自自身所处位置的文脉和地脉。文脉和地脉都是先天存在的,是生态要素。每个城市所处的文脉和地脉都不是我们这代人能改变的,也不能贸然做革命性的改变,所以城市的定位一定是源自这种客观的认识。准确的城市定位是对区域生态真正的认识。周边环境、气候条件、水资源、生态资源供给等综合情况下,城市定位的答案基本上是唯一的——顺乎天道,自然生长。

  第二,城市的选址应遵循大势、大事、大是。古人言“不知《易》不可为将相”,《周易》给我们的启发是,选址要遵循大势、大事、大是。大势,既指全球大势也指城市发展趋势。大事指轻重缓急之大事和小事。大是指战略思维过程当中要明白何为大是大非。与十年左右的经济周期相比,城市建设乃是百年大计。城市的选址目标是趋利避害,使得周围的生态环境对我们所选城市具有护佑作用。这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第三,城市规模依据周围生态承载力来确立。过去城市规模基本上都是由政策决定的。如果把城市当做一个封闭的系统,它的吞吐,它的消耗,以及内部的运转,所有的生态流是完全能够定量计算的。我们的城市设计,必须跟周围的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匹配生态的负载。正如西安提出的“不求最大最强,但求最有特色”的建城方略,正是尊乎自然的逻辑,从自然要素当中找到适宜自己的合理城市定位。根据周围生态承载力确立城市规模,才是科学态度。

  第四,城市格局建立在生态格局之后。城市格局,往往让大家更多想到功能分区,各种用地的比例,城市中心、核心区的体系等等。我想说的是一个城市的格局首先应该建立在生态格局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生态坐标系,在此基础上才有城市的交通系统,才有城市的布局。

  第五,城市的密度符合高度复合功能。城市的密度跟未来城市发展可持续性有直接的关系。这里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比如认为高密度非常好,因为城市的土地价值非常高,低密度已经不足以能够支撑高昂的地价了。但我认为城市的密度最主要的是一种功能的高度复合,建立城市总体思路,我还是比较倾向大开大阖。例如加拿大的多伦多,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中心城市的布局都强调了大开大阖——密度高的地方非常密,密度小的地方完全没有建设,从而保持生态原有的格局。这就需要决策机制下决心和有能力处理基础设施利用率下降的问题。

  加拿大一条高速公路修建获批历经20年,其中,仅调研蛇的迁徙时间、路径、习惯等并搭建人工坡道就花去了5年时间,但这条公路对生态的破坏近乎零

  第六,城市交通要设计要讲究建设时序与生态脉络。高密度城市、高度复合城市的功能从本质上解决的是城市交通的问题。交通问题是各国都在着力解决的顽症。

  首先,减少交通源、公交优先是各国的共识。如,德国汉堡市政府采取各公交系统既互相竞争,又互相合作的方式。严谨的德国人从数学模型做起,让各种公交高度协调,在不增加交通工具的情况下,运输能力提高了20%-30%。

  英国伦敦交通决策系统的原则是尽量减少车辆在马路上停留的时间,不在乎上路行驶的车辆多,而在乎让车动起来。哪怕绕大圈,哪怕多设置单行线。我个人对此做法保留不同意见。

  去年,在和纽约交通系统主管交流时,我很受启发。纽约市的对策是大力发展出租车。如果以一部私家车平均每天行驶两小时计,一部出租车的长达24小时的连续运营可减少和省去11部私家车在城市道路上的行驶。他们认为,出租车是公交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级公共交通。我认为这个经验值得在中国许多已经十分拥堵的大城市推广实验,当出租车的品质提高到一定程度、数量增加到一定级别,我们或许就没有必要再依赖私家车了。

  要以疏导为主,合理组织改善性交通体系的建设时序,当前的误区是哪里拥堵就在哪里建地铁、轻轨或快速公路,结果越建越堵,原因是没有提前设计好建设时序。我建议采取先向新区疏导,再缓解老城交通的缓堵方式。

  另外,规划交通线路与生态脉络要保持一致。加拿大安大略省市政厅审批一条高速路历时20年。主要原因是这条路需穿过当地重要湖泊的密集区,安大略省湖泊总数有数十万个,水系底下相连,道路修建时,路基建设极可能打断地下水系。当局就委托专业机构对水系进行研究,这条长60公里的高速路将通过哪些水系,是否必须在道路底下设计涵洞,让水系仍然相连;之后又就动物迁徙问题委托了另一家研究机构,仅调研蛇的迁徙时间、路径并搭建人工模拟自然坡道就花去了5年时间,所有这些调研和准备完成后,这条长60公里的高速公路才获批修建。自然,这条公路的修建对当地生态环境破坏几乎为零。所以,生态的交通规则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数据采集和对比,尊重自然,才能做出最终结论。

  第七,城市的生态工法要落实细节。真正的生态理念是要在一系列的生态工法中实现的。芬兰的维基生态区,大约面积1300公顷。其建筑物的前面和后面,全部采用沙地,丝毫不阻隔天然水的进入。生态区内保留了一座自然山体,大人可以告诉孩子,这种草就能生活在这里,这种岩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存在,这种动物就喜欢在这样的环境里活动,等等。生态带给孩子们的感知力和震撼力,是人工自然完全不可替代的。

  西安浐灞生态区的灞河治理也采取了生态工法。随弯就弯,沿着河道让河流自然流淌。而河道引水坡的处理采取了缓坡方式,最大的缓坡达到1:12。缓坡以工程的做法,从里边用土一层一层压实,外面再用丁格石笼砌成,由于具有通透性,其上敷土后可种植被。不仅观感上,从实际生态的连续性上也保持了生态的自然状态。

  最后,生态教育须礼敬经典,延续文脉。20年前,我攻读建筑专业时,最喜欢的是美国的后现代解构主义,喜欢先锋派的建筑师。现在慢慢理解,美国从国家战略出发倡导的后现代是意在解构欧洲文化权威。因此,当代年轻人要挑战权威,还是先要读懂经典。否则挑战权威只能是一种时尚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渗透对于建设生态经济城市依然举足轻重。

  ECO2城市中的政府角色

  具有公平意识的政府在生态经济城市建设中必须起到主导作用,以生态逻辑思维寻找到利益相关人,创造价值,合理分配

  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很多专家都提出政府主导应该让位于市场主导。我想说,在生态经济城市建设中,政府主导很重要。政府主导的本质也是对生态本质的尊重,必须符合生态本身的要求。有几点必须保持清醒。

  第一,政府运营城市需要避免房地产式思维。房地产只是产业的一种,并不是所有产业发展的模式,其运行规则是,用资金和研发的优势获得可获利的机会,形成产品交给市场,获得利润。房地产是一次性投资,一次性收益。而整个生态经济要营造链条和共生,找到利益相关人。

  第二,政府的本分是创造公共产品。城市规划就相当于电脑的主板,各个产业都是其上的各个零件,主板不能随意交给个人打造。在生态经济城市建设过程当中,需要的是整个城市按照生态逻辑、共生方式去规划。政府主导就如同掌控主板结构一样,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政府主导什么、何时主导、何时退出值得研究。当现有的逻辑被新的逻辑取代时,必定会冲击一些既得利益者。所以政府的责任就在于把全部利益相关人找到。比如,城中村改造或者旧城改造,过去我们拆迁都是单一利益导向,结果就是不能够充分发挥城市的整体利益。城市原本没有地段好坏之分,出行不方便、配套不完善、建设水平很低的地方就是人为的差地段。政府如何还这些拆迁利益相关人以公平呢?需要做到两件事,首先是创造更大价值。政府把一座城市当做一个整体考虑,靠高科技弥补地段好坏之差别;然后,合理分配价值,即采用金融的手段做成各种金融创新产品,把各利益相关人找到之后,让这些人成为这个区域发展的投资人,而不仅是拿一次性补偿。

  所以,政府所起的作用就是创造公平,给ECO2加上公平(Equity)一词,成为E3,即E的立方,它代表了社会公平正义。生态是一种理想,只有具备公平意识的政府才可以引领并实现先进的发展理念。因此,生态经济城市,就是顺天礼人,维护公平和正义。
 

编辑:dong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