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作品系列展示(一):宁波美术馆

2012-06-21 08:47:00    作者:戴旸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浏览次数:

  于是,我坐在案前,面对几张空白纸张,通常是A3复印纸,用铅笔勾出草图,或者说,我根本不画通常所谓的过程草图,就是那些我们熟知的大师们画的一团团看不清的那种。草图我一般只画两次,第一次用1B铅笔,轴测,画得较快,它决定了一个房子,一个世界的基本结构形态,在场所中的位置、边界、材料的分配、功能格局、通路系统,特别需要强调的细节、尺度甚至直接在轴测图上标明柱网和标高,主要的路径宽度、关键门窗尺寸。第二次用HB铅笔,画得慢些,肯定而准确,甚至可以作为施工图的参考。或者说,我的大量草图是在心里画下的,沏杯绿茶,坐在窗前发呆的时刻。对我而言,这是一种工作习惯,也是一种重要的内心训练。当一个人的内心准备充分时,他的行动就会快而果断。对于应对快节奏的工作,实际上每天都把人逼到某种极限状态的工作需要,这种能力非常有效。唯一需要经常提醒自己的是,经常像第一次看见某物那样看自己的工作结果,不要把事情干得过度完整,完整到让亚文化状态的东西都不能发生,完整的东西或许意味着完美的作品,但往往无趣。支撑一个真正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人工世界的就是几许生趣。草图一旦画出,我就不会轻易推翻,而是追循着一些基本问题,一路追踪下去。基本上,一个好的房子就是对几个不多的问题穷追不舍。如果发生什么改动,它一定是必需的。

  一而再,再而三,在这个描述生活真相的短句里,只有"二"这个词重复了两次。那座老航运楼靠在江边,它与人民路间有一大片空地。我几乎是凭对城市密度的直觉放了一个约20mX60m的扁平体量与它平行。于是,城市在这里被挤压到它曾经拥有的密度,相似体被重复了两次,主体从城市干道仪式性地隐匿与后退了。或者说,这幢建筑拥有双重主体,一个关于建筑的内部,一个关于建筑的外部。

  那个约20mX60m的扁平体量,它的空间是屋面上的虚空,它的下面是停200辆汽车的车库。这种安排欲把这座建筑未来的城市交通问题有效解决,不留后患。这个车库应有双重意义尺度的柱网,停车的最佳尺寸与展览的最佳尺寸。一个当代美术馆在车库中开辟临时展厅是完全可能的,这决定了车库地上一层的高度。两个体间的夹道将完全向城市开放,既是消防道路,也是散步与自行车适合穿越的道路,它在中间起坡,起坡的高度应使人站在建筑的两端正好看不见对面的人。这个高度也将使坡道下适合管道穿越与进人检修,使从坡顶登临两个体的走法容易出现我们常在自发营建的城市的街边街角常见的零星踏步与坡道,真正的建筑意味往往埋伏在那种地方,并随时会扑向我们。

  我把这个车库称为上抬大院,它自然导致我把航站楼主体切分为上下两段。我在主体外围加上了一层3m的环廊,准确地说,是U型廊,这使它和副阶周匝或金厢斗底槽的作法有别,并暗示了这座建筑在南北向的方向性,主体的背面将成为一个真正的背。这种水平的区分将强化建筑的水平方向性,在一条江边没有比单纯的水平方向性更沉稳有力的。这也使建筑出现双重基座,于是,上部钢柱网围绕的体积几乎就要开始滑动。事实上,造船厂新船下水是我儿时起就最激动的场景之一,砍断缆绳,一个巨大的体量就如一团巨大黑影,缓缓向水中滑动。原来主体上的两个登船栈桥,是的,两个,将向城市方向穿越主体,一直升到上抬大院,它们将主体锚固在巨大砖台之上,锚固在一个事件层出的城市事物之中,而走上砖院的人,面对两个伸进主体的栈桥,大片明亮木作面层上的两个黑洞,引人入内,又将犹豫,踌躇不决,这种踌躇不决正是一座有意思的城市让人享受的感觉之一。

  两个基座是用石砌还是砖砌,主体上部内层用木做,还是用竹做,我犹豫很久。从画草图到正式开工,直到做到这一部分之前,我犹豫了两年。最后放弃石作,是因为这座建筑周围砖砌建筑很多,而在相似性中辨别差异性,才是我思考的重点。使用特制的城砖,拉出差别,也解决了砖砌与覆土的建造逻辑问题。放弃用竹,改用杉木,是因为竹作用在建筑外部尚未解决的技术困难,胶水的质量,暴晒雨淋对材质持久性的要求,胶水成分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我尤其喜欢跟施工人员做这种讨论,这种看似细节的建造讨论是实在的建筑学,回忆起来总是让人愉快。

  主体基座暗含着一个3m宽外层,它有一个孔洞系统,被主体遗失的空间,真的与假的进入主体的入口与楼梯,可进入的空间与不可进入的空间。这个外层完全是城市性的,是建筑与周边城市事物细碎而繁杂的交谈。上下的分层高度也是反复思忖的,是上下相等吗?如威尼斯总督府,一直以来我感兴趣的思考对象。建成后,有人问我,你这样做是否想的是帕提农神殿,我想他没问我是否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是因为我把那条思绪藏得很深,或者是因为一个建筑师在发问,换个建筑工人,可能会问这是否和地方浇筑混凝土的简易支撑架有关。因为钢柱廊很重,3m间隔一根。如果看原始图纸会发现原建筑存在3m与6m两个尺寸的柱网,以中间间与稍间的方式排布。主体实际上有1/3是后来加建,两部分柱网间有60cm的沉降缝,一对柱在此并列。全部使用均匀3m柱网,保留间距60cm的双柱,除技术问题之外,是对主体显现与隐匿逻辑的双重保持。内层门板全部可以打开,面江的一侧,因此而打通一条长达108m,6m宽,8m高的内廊。事实上,我从一开始就期待着那108扇高8m的门板一起向甬江打开,万丈金光泻入的那一时刻。沿城市一侧,当门板打开,偶尔会看到里面白色的内墙,和门板间只有一柱网间距,似乎不通情理。实际上,这层门板不是立面,它直通上下,甚至没有任何所谓的设计细节,它是门板也是包裹,关闭与打开,显现与隐遁才是它的目的。我讨厌表现,喜欢暗示。我喜欢的诗人都是擅长用语言暗示什么的诗人。暗示只是跟某物很近,它使人试图走到靠某物最近的地方,并且往往看似漫无目的。

  在宁波美术馆的设计过程中,我曾指导学生做过另外五个方案。它们的模型在2002年上海双年展上展出过,都是很有意思的方案。与这些方案相比,我自己亲手做的那一个,它看上去外表最普通,但它的所有外部动作都指向一个更有力的内部。水平方向108m长,垂直方向分7.5m与12m。实际上,7.5m以下空间如同甲板以下,或者说地面以下,除仓库外,我布置了一个约1000m2的临时展厅。一直有人问我,为什么把用于室外的城砖以铺地形式一直延伸、铺满整个临时展览大厅。答案是两个,一是暗示它向城市无障碍地开放,它应该可以做任何物品的展览。有人说小心这会开出一个卖咸鱼的市场。我想真要发生这种事,这个美术馆就更属于宁波了。答案二是,这暗示它主要也是一个劳动工场,适合现场制作,也可以转换为一个巨大备展场地,为上部展厅提供强大的备展支撑。这个展厅开有两扇宽达6m的大门,大型车辆可以穿越。它的四周围绕一系列小型画廊、画具店、酒吧、艺术培训教室。我把这称为基础,一种功能和事件的混合之地,一个巨大的发动机舱,为整个美术馆提供事件性的动力。7.5m以上,基本保持了原建筑的空间结构,门厅还是门厅,既使上面用钢构玻璃顶覆盖,但它依然,甚至更强烈地保持着一个院落的空间、边界、光线、事件性场地的诸种特征。两个侯船大厅自然成为两个高大展厅,梁下高度超过10m,侧高窗被改为天窗,光线射入方式的改变立刻改变了空间可能使用的性质,靠城市一侧夹层,适合大小不同规模的展览。但每个展厅中都有的那部楼梯显然不是全然交通性功能的,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展厅中的一对楼梯,是相似舞台上的一对角色,它的反常使细节变为主体,使局部胜过整体,它们是纯粹事件性的,细微但决定性的区别,对差异性的追寻才是这个馆真正的主题。

  从地面上到7.5m,或是从地下上到地上,一系列的门廊与一系列的楼梯,它们一个接一个。它们一端连接城市与土地,一端向上连接着一片澄明之地。事实上,这个美术馆拥有多达五六种不同的进入方式。从上抬大院经水池的进入方式是最具仪式性的一种。但这座美术馆就如同中国每座传统城市都有的那座庆典之山,人们因为各种理由,从不同的路径走进山去。每条路径都有细微但决定的区别。这使这座大房子内含了一个巨大的如植物根茎的迷宫,或者,它是关于城市的一部微缩的百科全书,而迷宫就是百科全书最真实的结构形式。不动声色地,它颠覆着建筑中关于功能与意义的习常谱系。在上抬大院北侧,有一座巨木做的长方杉木盒子,它的功能是一个可垂挂大型艺术品的咖啡馆,但重要的是它的位置,坐北朝南,它的位置使它甚至比主体更加重要。我对泛泛地谈论文化并无兴趣,我感兴趣的是城市事物中那种结构性的人性。

  我无意单纯用建筑去表达什么,但我对空间的重叠有兴趣。主体的基座我称之为"经济基础",不仅是因为它功能空间的混合。中国的美术馆类建筑建造的现状,就是只有建造投资,运营资金只够建筑勉强运行。美术馆必须通过多种经营来以馆养馆,这肯定会造成问题,但通过美术馆向社会性的活动开放,它所导致的美术馆设计观念的改变在教科书里从未提及,却更符合当代艺术面向群众,深入群众的态度。在三层沿江长廊,门板全部可以打开,也不只是空间效果考虑。根据宁波地区的气候,我设想将空调的使用控制在展厅之内。大部分时间,门厅、长廊这类空间可以利用自然空气的流动。主体已被分为内外两层,从上抬大院直到江边,它的外层即使闭馆,也将向这座城市所有的人开放,甚至可以考虑,管理人员只需在展厅的门口管理,所有公共空间都可向社会开放。就像我一向主张的建筑师只是提供了一种暗示着多种可能性的场所,但并未决定它。使用者的使用和阅读将成为这座建筑带来的真正震撼的效果。事实上,除了开馆时热闹了一下,以后的展览,无论是严肃的革命历史架上经典还是时尚的设计,观众都不多。倒是关于恐龙,关于人体奥秘的科普展人头攒动。我去现场看过,霸王龙的巨型骨骼在10m高展厅中为当代艺术的大型制作预演,那种热闹场面是每一位当代艺术家所期待的场景。这也说明,对一座建筑来说,意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场所结构启动事件的可能性,或者说,让多重事件空间可能重叠的方式。宁波美术馆足够的容积让我可能在其中编织复杂的结构,一个又一个局部战胜了整体,一对又一对的事物制造差异,自我复制,如循环记忆,使整个建筑更有广度。

  让一位建筑师写文章介绍自己的建筑并不容易。我也知道自己此时的陈述跳跃不定,但这种写法的确很接近我惯常的思维状态。当我面对几张白纸,手执铅笔开始勾画房子,勾画一个世界,我总是从自己的记忆入手,由此出发,开始胡思乱想。也许,这种方式,正是穿越语言迷宫最合适的方式。

中国风景园林网(www.chla.com.cn)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按照“古风古韵 生态生活”的设计原则,淡化商业、娱乐功能,力求“水清、树绿、景美、生态优”,回归园林艺术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遥津”【详细】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本届园博会主题为“千里通波、大美运河”,园博园占地面积196.7公顷,规划建设有“一带三区”,即:运河风光带,城市展园区、专类植物展园区、综合服务区,建成13个城市展园和沧州坊商业街罗列其中【详细】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打造全球首发中心、首发首秀首展纷至沓来、科幻企业云集……现如今的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吸引科技、科幻、体育、文化、商业等产业集聚。记者近日获悉,一季度首钢园举办各类活动会展78场【详细】

北京:数字技术立体化展现壮美中轴线

北京:数字技术立体化展现壮美中轴线

一条中轴线,撑起古都脊梁,串起一路风景。然而,在实地探访时,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位都无法一览全局。实景三维系统弥补了这一遗憾,让人们可以全方位领略中轴线的独特神韵。记者近日获悉,借助数字技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