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建筑”拷问我国城市规划价值观
近日,建设投入约8亿元,使用寿命却不到10年,沈阳绿岛体育中心被爆破拆除。据沈阳媒体报道,这座曾经是亚洲最大的室内足球场被拆除的原因是使用率不高。国内许多媒体转载了绿岛体育中心被拆除的消息,表达了深深的遗憾和惋惜。
网上有人调侃“China”就是“拆哪”,现如今,类似于沈阳绿岛体育中心的短命建筑频出现:2007年1月,曾经的西湖边最高楼浙江大学原湖滨校区3号楼被整体爆破,建成仅13年;2010年5月,位于北京建国门黄金地段、建成刚20年的地标凯莱大酒店宣布将停业拆除……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而与亮丽景观相伴的,却是高楼大厦出人意料的“短命”。据沈阳媒体报道,绿岛体育中心被拆除之后,它的旧址将用于商业地产开发。对于绿岛体育中心被拆除的消息,一名沈阳市民今天在电话中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不解,“当初耗资巨大兴建这座亚洲第一的体育场,仅使用8年多就被拆除,那么当初是谁、是哪个部门批准规划建设的?现在,又有谁来承担体育场一建一拆造成的社会资源巨大浪费的责任?”“青壮年”建筑频繁“非正常死亡”,是我们造不出高质量的建筑,还是因为城市化的需要?
笔者以为,导致“短命建筑”大量出现的深层原因,是我国城市规划的价值观问题。现在GDP俨然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准。在此情况下,城市规划也就按照短期经济利益频繁变动。另外,规划法的严肃性不够,行政权力及长官意志的膨胀和无约束,也是中国建筑“三十而夭”的重要原因。一些地方为了GDP的增长,为了政绩的提升,在城市乡村大拆大建。城市的魅力来自于历史文化的积淀,而不是GDP指标,或成片的花园洋房。其实,如何避免城市规划短期性和随意性,让城市规划真正科学、刚性、长远起来,更是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城市要建设,旧区要改造,但这与保护文物古迹并不矛盾。国外就有很多这样成功的范例,比如法国的巴约纳的旧城改造中拆除的只是一些建筑质量比较差的房屋,但对其他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并进行维修,整治出具有传统氛围的街坊院落、小型广场等公共空间,根据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适当加建部分必要的使用空间,比如保留了一段残留的罗马时代的城墙,并有机地融和在改造过的建筑主入口,将原有精美的楼梯保留并移位。巴约纳旧城改造工程创造了健康、宜人、优美的居住环境,同时也恢复了旧城原有的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价值,使之成为吸引居民回迁的重要因素。
建筑是有记忆的,城市也有记忆。希望我们不要用商业手段或所谓的“政绩”去抹杀了这些记忆。建设城市不能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场”,因为城市本质上都是人文城市。城市经济增长也许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还可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但是人文特色却是永远不可“跨越”的。
编辑:dongjing
相关阅读
南通生态通廊:城市与自然交融的景观飘带
部分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破坏和对生态系统的忽视,导致了植被、土壤、河流和湖泊退化,从而引发了诸如洪水、内涝和水污染的危机。AECOM则一直伴随着南通这座城市的发展并且持续为其绿色建设出力,主要项目包括【详细】
苏州成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城市馆主宾城市
第16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平行展中国城市馆发布会3月29日在意大利驻华大使馆举行。中国城市馆发布了2018年度主题为【详细】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和实施的战略方法
2013年,绿色基础设施欧洲战略被采用,并明确地涉及到城市空间。在欧盟层面,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已经根植于欧盟生物多样性战略中,因而明确地提到自然保护。在我们的理解中,城市自然保护包括物种和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