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600岁水峪村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图)

2012-07-12 08:56:53         来源:你好台湾网     浏览次数:

水峪村杨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

  一条S形的石板路,绵延穿过山村。路旁,100余套、600余间百年历史的四合院民居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古朴的院墙全由石块垒成,屋里斑驳的雕梁画栋诉说着沧桑的历史。走进房山深山中的南窖乡水峪村,仿佛来到了传说中的世外桃源。昨天,记者从房山区政府了解到,水峪村将作为今年北京市唯一候选村落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是指那些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

  水峪村形成于明朝初期,沿河谷而建,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全村现有448户人家。漫长的历史沿革,为村里留下的有古老的民居,还有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的128盘石碾,以及独具特色的中幡表演。古宅、古碾、古中幡并称水峪村的“三绝”。

  站在村南山上俯瞰,整个村面南背北,一条S形的青石古道绵延穿过。古道两旁、缓坡之上,100余套、600余间明清时期的四合院依山而建、层层升高。位于西侧山上的杨家大院,保留得最为完整。老院子的地基、墙体皆用当地的青石垒成;墙皮由石灰、煤粉构成,色调青灰;檐下、阶前偶现斑驳的石雕、砖雕、木雕。

  杨家大院又名学坊院,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主体建设以北方风格为基准,石砌而成,四进四出;蟠龙门岭,檐下石雕花卉簇拥。至今,院内还分别住着几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每逢游客到此寻访,他们都会热情地讲上几段有关老宅的扣人心弦的故事。

  杨家大院之外,村中古建里的街屋、先生院、东西瓮桥、罗锅桥、娘娘庙、赏月丘、鸳鸯井、雌雄双槽等,也各有一段传奇历史。

  水峪村中还分布着道光18年间、光绪24年间等大小不同、用途各异的石碾128盘,全部由当地所产青石制作,碾盘碾砣花纹各异。2008年获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中国收藏之最证书。这一盘盘石碾是水峪村的传家宝,现如今仍为人所用,成为水峪村的一道历史人文景观。

  水峪村南岭中还有条古商道,这条古商道长逾百里,向西能和闻名遐迩的乌兰巴托古商道交汇。水峪商道古时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在没修国道之前,古商道是西南方向进京的必经之路。后来修建了国道,有了汽车,这条路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喧闹和繁华,只留下牲口的蹄印掩于杂草之中。

  数百年的历史积淀还形成了以中幡、大鼓、秧歌等为主的庙会文化。水峪村的中幡可以追溯到明洪武永乐年间,盛于清咸丰年间。起初是作为民间自发的堂会仅限于村民自娱自乐表演。每逢庙会、重大民间节日,村民有耍幡祈雨纳福的风俗习惯,后来演化成集体型表演相传至今。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村里精通中幡的老艺人组建起了由30人组成的中幡队,经过20多年发展,表演动作由传统的30余个丰富完善为60余个。2007年,水峪中幡成功入选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水峪中幡队还代表房山区参加了奥运会开幕式前“京华情韵迎来客”的演出活动,从此声名远播,专程邀请他们出山表演的组织络绎不绝。中幡表演也成为水峪村招待游客的“保留项目”。

编辑:xiujua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北京城市副中心职工周转房再现传统建筑韵味

  记者从施工单位北京住总集团工程总承包部获悉,北京城市副中心职工周转房(北区)已有部分标段率先封顶。再现北京传统建筑韵味,大规模采用装配式装修新工艺【详细】

“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拍摄好《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纪录片,5月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在北京召开“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座谈会。【详细】

住建部发布《传统建筑工程技术规范》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4]189号)的要求,现征求由山西一建集团有限公司和安徽建筑大学牵头起草的国家标准《传统建筑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见附件)意见,请于2017年1月23日前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第一起草单位山西一建集团有限公司。【详细】

中国民族传统建筑呼唤绿色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关肇邺指出:建筑要能恰当地反映建筑的功能和品质,与所处的整体环境相协调,与所处的时代相适应;要建设和谐统一的建筑环境,尊重历史、尊重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尊重前人的劳动和创作,在充分尊重历史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