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抢救城市的绿色遗产

2012-07-16 09:01:59    作者:张涛甫     来源:南方都市报     浏览次数:

  张涛甫: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南方都市报专栏作家

  据媒体报道,最近有一项针对上海植物的科普调查显示,上海原生植物中有290种可能已经消失,而外来植物种类在不断增加,从原来的279种增长到现在的367种。这一“多”一“少”的背后,存在巨大的城市生态隐患。专家认为,上海植物原生种类不断减少、外来种类不断增多,对维持本地生态平衡负面作用较大。因此,保护上海现有生态系统,维持原生植物种类的正常繁衍,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已刻不容缓。城市的绿色遗产若不及时抢救,其后果不堪设想。大楼可以一茬接一茬地建起来,但那些原生植物一旦失去,可能就永远失去。城市人工的景观在扩张,而绿色的遗产却在枯萎。这种失衡的生态,带给城市的隐患是难以预料的。前人留给我们的遗产,正在我们的手中失去,而且是我们人为让其消失的,绿色遗产大面积缩水,我们如何向子孙交代?

  有诗人说过,“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上帝创造了乡村和人,而人创造了城市。上帝在创造乡村的时候,注重天人合一,顾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人类创造城市则喜欢张扬自己的意志,硬性将人类自身的意志强加给城市,自以为是地将城市作为任意改造的对象。在城市发展史中,人类的确创造了灿烂的城市文明,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问题在于,人类在创造现代城市的时候,存在一种理想的自负,简单化地认为,依靠人类自身的智慧可以搞定一切,城市就是人类的创作沙盘,可以任由人的意志去涂抹,无限度地接受人的意志。这种理性的自负,是一种致命的自负,带给城市的则是无数的麻烦和问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即是:城市绿色的萎缩和自然物种的结构性失衡导致城市的生态危机。

  人类创造城市,目的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但若只是带着偏狭的功利主义思维框框去发展城市,以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代价片面追求人工物品的堆砌,制造出大量看上去很美的器物G DP,城市就会失去应有的丰盈和平衡。这种问题在当下中国的城市化运动中表现尤为突出。我们的城市大跃进,不仅表现在一哄而上的大拆大建,到处都是推土机和吊车的喧嚣,表现在原来根生土长于城市的原生植物慢慢绝迹,同时还表现为城市人为地在拥挤的城市空间里植入新的物种。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都市,它遭遇的问题甚为典型,它所经历的问题可能是其他城市将要面临的问题,甚至说,这个问题提前到来了。调查发现,如今在大上海,可能看不到诸如黄檀、小茄、蓝雪花、毛打碗花、大萼香茶菜、显脉香茶菜、小叶婆婆纳、紫萼蝴蝶草、虻眼、野菰、假福王草、甜根子草、细柄草、江南荸荠、矮扁鞘飘佛草、多枝扁莎、红枝柴之类的原生植物了。这些美丽的名字,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再也见不到它们的主人了。专家认为,上海土地利用率高,单调的植物生活环境、大面积的土地开发利用以及人为破坏等因素,导致上海的原生植物种类不断减少。原生植物与本地生态息息相关,丰富的植物种类不仅能增加景观多样性、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能够保持生态平衡、优化生态系统,抵御外来植物入侵并减少其造成的危害。

  城市植物原生种类不断减少的同时,外来种类却在不断增多。以上海为例,外来植物从原来的279种增至近年来的367种。这些外来植物的发现地通常在码头、火车站、飞机场内,可以明显看出人为引入。外来物种的人为植入,对本来就非常脆弱的城市生态构成了巨大伤害。原生植物在锐减,而外来植物在增加,这一“加”一“减”,大大伤害了城市应有的自然平衡,这完全是人为力量造成的,是我们自己一手制造出来的麻烦。本来,原生植物的锐减就已经对城市构成了很大的伤害,再加上外来植物的盲目移植,这对城市又构成二次伤害。脆弱的城市生态经不起我们盲目的折腾。有时候,我们还沾沾自喜,觉得通过这个人为的移植,弥补了城市绿色“失血”造成的亏空。表面看上去,城市的绿色似乎多起来了,但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平衡,是一个虚假的葱茏,它掩盖了自然生态的结构性平衡。如果不知道珍惜城市原先的绿色遗产,只是一厢情愿地给城市强加一些绿色,其副作用是很大的。这背后,还是一种绿色G DP思维在起作用,盲目地给城市增加外来物种,对城市构成二次伤害,是我们在城市建设中要引以为戒的。其实,守护好我们仅剩的绿色遗产,要比盲目引进紧迫得多。

 

编辑:xiujua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城市公共交通概述

  一、 城市公共交通的定义、方针和性质【详细】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重视三方面问题

  清清河水、古朴城墙、历史老镇【详细】

城市设计让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将上海等37个城市列为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的通知》,我省厦门市名列其中。【详细】

郑晓笛: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

  2017年9月2日下午,在河北衡水举行的湿地园林与生态城市建设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特别研究员郑晓笛发表题为《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棕地再生的五个层级》的主题演讲,从全球、区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