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里弄的保护与更新 承载当代人的物质精神需求
参与里弄研究的社会各界需要统一认识、求同存异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各界针对“石库门里弄”的保护与更新进行了多次专业研讨。2009年5月17日,“上海石库门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世博论坛在上海召开,成立了“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并开通“上海石库门”网站,达成了《上海石库门共识》。2010年9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主办的“共寻石库门复兴之路”专题论坛在同济大学召开,会上,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发布了“上海石库门保护调研报告”,建议在上海新增8个以石库门为主要特色的历史文化风貌区,重点保护186处里弄建筑。2010年11月12日,由华东理工大学城市文化与居住形态研究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主办的“世界文化遗产拯救之路论坛——石库门·重生·2010”在华东理工大学召开。
面对近年的里弄研究“热”,万勇还是略微遗憾地表示,到目前为止,里弄研究学术成果中,涵盖人文社科与建筑规划等不同学科知识的研究并不多。人文学者喜欢讲述里弄的历史、文化和故事,艺术学者热衷于展示里弄的形式美,理工科学者津津乐道里弄里的建筑、空间、环境。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虽能在学术论坛等场合同台交流,然而更多的是从各自专业的角度谈里弄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思路,或提出意见和建议。
里弄的保护与更新涉及政府、开发商和居民等多方利益。万勇表示,当前,各界达成共识的诉求已经超越了学术界的能力范围。目前无论是政府部门、专家学者,还是普通百姓、社区人士应当为里弄保护与利用达成一些基本共识,而不是各说各话、各行其是。明确政府、企业、居民、学者等在里弄保护与更新过程中的角色十分重要。政府需要积极开展政策、机制、舆论和规划的引导;企业应建立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规避急功近利行为,寓开发利用于保护传承之中;居民应理解历史文化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获得利益补偿、享受城市发展成果的同时,积极配合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保护工作;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需摒弃自身利益和立场的羁绊,站在全局高度思考问题,树立权威性和独立性,形成公开、公正、公平的评定机制和话语体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办法辅助政府决策。然而,现阶段由于立场、目标等方面的不同,若要达成完全共识,需要各方求同存异,共同努力。
城市建筑是当代人真实生活的载体与舞台
文化特质是城市精神的“物”和“形”,是可见的城市历史空间、传统建筑形态、语言文化风俗及各种构成城市文脉的物质节点,而城市精神则是文化特质的“道”和“神”,是看不见或很难一眼看穿的生活方式、市民精神及审美趣味等方面。刘士林认为,文化特质与城市精神的关系体现为“文化特质是凝固的历史,城市精神是流动的文化”。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既是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相区别的物质形式,也构成了一个城市内部特有的认同体系。
由于文化特质在本质上是“物”和“形”,城市特色建筑重建只是一种必要手段,而不是根本目的。刘士林解释说,如果建筑与市民生活无关甚至令其反感,那么无论是西洋还是古典、保护还是新建、同质化的还是多样性的,充其量只是制造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城市表象”,而根本无助于丰富和提高普通市民的城市生活质量。他认为,最重要的是从当代人的真实生活需要出发,从不同区域和城市实际存在的差异出发,使不同的城市特色建筑成为城市生活的载体和舞台。
近年来,上海在石库门里弄保护与更新方面做了一些具体实践,如“新天地”、田子坊、步高里、建业里等,引起了不同的社会反响,甚至有些负面评价。万勇认为,这些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不同主体和不同操作方式下的案例,都是上海里弄保护利用进程中十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闯出了一些路子”。即便如有些专家所言,部分项目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但给后人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启示,也算是实践后的收获。他对此持十分积极的态度,“总体上讲,有所作为比无所作为值得称道。”即使有争论,也有助于营造里弄保护与更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和舆论氛围。
根据不同里弄的布局特点和建筑形制,从人、建筑、功能、权属等因素的组合互动关系入手,万勇大致归纳和明确了里弄建筑保护与更新的一些基本模式,提出了十余种保护更新的方式及其路径。他认为,应当分析里弄建筑的利弊得失,进行选择性定位,按照各模式所适应的基本条件和类型,提出引导性的技术和管理框架。另外,他提出可以通过居民间差价换房、原住民内部交易、原住民联合交易、企业运作居民入股、公有住房自由转租、政府回购回租、旧住房综合改造、土地出让/房屋转让、解除租赁关系、拍卖挂牌市场运作、容积率就地转移、容积率异地转移、社区自组织渐进更新等运作方式,实现人口疏解、建筑保护和空间再利用。
此外,从全国范围来看,北京、天津、武汉、苏州、宁波等城市的老城区均存在类似问题,如北京胡同、苏州巷弄,这些城市在人口疏解、功能定位、产业形态、历史建筑保护和空间利用等方面,特别是在保护与更新的政策与机制方面还需互相借鉴、共同创新。
编辑:daiy
相关阅读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按照“古风古韵 生态生活”的设计原则,淡化商业、娱乐功能,力求“水清、树绿、景美、生态优”,回归园林艺术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遥津”【详细】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本届园博会主题为“千里通波、大美运河”,园博园占地面积196.7公顷,规划建设有“一带三区”,即:运河风光带,城市展园区、专类植物展园区、综合服务区,建成13个城市展园和沧州坊商业街罗列其中【详细】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打造全球首发中心、首发首秀首展纷至沓来、科幻企业云集……现如今的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吸引科技、科幻、体育、文化、商业等产业集聚。记者近日获悉,一季度首钢园举办各类活动会展78场【详细】
北京:数字技术立体化展现壮美中轴线
一条中轴线,撑起古都脊梁,串起一路风景。然而,在实地探访时,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位都无法一览全局。实景三维系统弥补了这一遗憾,让人们可以全方位领略中轴线的独特神韵。记者近日获悉,借助数字技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