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涝不断拷问城市管理 专家称建立体系需要10年

2012-07-23 08:39:09    作者:谭万能 阮洋     来源:南方都市报     浏览次数:

  内涝不断拷问城市管理

  内涝随着暴雨的结束而消失,但内涝的影响未因此停止。实际上,这也不是北京首次遭遇严重的城市内涝,早在2005年7月23日,北京市就遭遇过一次因为暴雨造成的严重的城市内涝和交通拥堵,这也是北京市近年来,较早被关注的一次城市内涝现象。此后,几乎每到汛期,北京总有“机会”经历那么一次。

  但这些“经历”并未使北京城市的整体防洪能力提升,即便2008年奥运会,也仅是对工体等重点地段的排水系统进行了改造。关于迅速现代化的中国城市缘何在暴雨时出现严重的内涝,论者也早有比较全面的论述。比如,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戴慎志教授,就将其归纳为6个方面的原因。

  这6个原因分别是:暴雨强度过大,远超过城市的防涝标准;城市建设所致的渗水地面大幅度减少,雨水径流系数发展重大变化;城市内部和外围河流水系淤塞、断堵、所滞纳水面积和容量不足、流速不快、流量不畅;城市现有排水设施和管网容量不足、运营效率低;城市缺乏科学、合理的雨水储存、利用的空间、设施和措施;城市缺乏统筹协调、严密有效的防洪抗涝应急机制。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的车伍教授,则直接将其归纳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车伍认为,像7月21日这样的强降雨,是难以避免的自然灾害,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存在。而且,无论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会造成一定的灾害。

  但这并意味着“天灾”就是绝佳的借口。车伍认为,人为原因,即便不是造成城市内涝的主因,至少也加重了水涝的程度以及灾害后果。“大雨大涝,小雨小涝,不该涝的也涝”,车伍说,这样的情况,实际上是城市管理上的缺失,“那些不为人重视的小涝背后的隐患,常常是大涝或加剧大涝损失的祸根之一”。

  而解决这些“小涝”背后的问题,也不是简单地提升排水道管网标准,或通过“大工程”、“大手笔”来完成,从政府到民间对此均有责任,“必须从每一个细节着手”,比如完善的管理机制、严格的法律法规和广泛的宣传教育来保障。“否则,再高标准的排水管道也可能形同虚设”。


  读图

  早有暴雨预报应对未能跟上

  这场大雨带来的灾难也许是可以避免的。气象台不仅早早地做出了暴雨预报,其实在短时临近预报方面,也做出了相当精确的预报,但这些预报结果,并未能成为及时指导避险救灾的另一场“及时雨”。虽然暴雨预报的等级最终上升为了北京市自2005年启动暴雨预警以来的首个橙色预警。

  实际上,在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的实时天气雷达图上,我们是能够看清楚暴雨发生的端倪和过程的。

  这一组以每十分钟更新一次的雷达拼图,大多数都源自于一种叫做“多普勒天气雷达”监测到的回波反射率。这种以dBZ为单位的反射率数值,越大则意味着发生短时强对流天气的可能性越大。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实况回看发现,21日中午12-13时,北京市西部、西南部已经出现了较强雷达回波(30-40dbz),而当时门头沟、房山、石景山一带一小时降雨30-45毫米,已经超过短时暴雨量级。

  随后,雷达回波数字开始进一步上升,并由北京市西南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动,进一步影响到北京市大多数区域。21日14-15时,强降雨已经造成首都机场航班大面积延误,西六环门头沟管界白桩子桥、西四环定慧桥、北苑路和慧忠路交叉路口、模式口路高井路口等多个路口和立交桥下积水,多条路段交通拥堵。

  下午4点开始,北京市大部分地区开始被显示为红色的强回波区(45-50dB z)笼罩,房山、霞云岭一小时降雨67毫米,超过短时暴雨量级。这一带状的强回波区一直在北京地区盘旋了4个多小时,才逐渐由之前的东北方向转向东南,影响天津等地区。

  从21日中午12点开始,到强降雨过程结束,中国气象局连续发布了9次基于雷达回波数据的预报,但这些预报结果并未取得预想的结果,21日晚10点后,北京仍是雨一直下。

  关于暴雨出现的原因,则仍未有明确的分析,而据北京市气象局对该市2005年7月23日的那场暴雨过程的分析,则认为北京夏天出现强对流天气主要与“中低层辐合、水汽输送条件、中高层是否有冷空气向低层侵入、是否存在地形对降水的增幅作用”等因素有关。

  观点

  “现代雨洪管理系统体系”建立至少还需10年

  针对城市内涝现象,2011年11月23日至24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联合《给水排水》杂志社共同举办了“城市排涝与雨洪利用技术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中国现有的城市排涝状况不容乐观,建成城市“现代雨洪管理系统体系”至少还要10-20年。

  在这次研讨会上,专家们从设计理念、城市管理、管网施工等多个角度对解决内涝问题进行了探讨。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李艺认为,城市的排涝不能单纯依靠城市排水系统来保障现代城市内涝安全,必须做到“防水、排水、排涝”三者的结合。

  不过,由于我国的雨洪管理仍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泄洪”的层面,对强降水的利用只在少数城市有实践。车伍在会议上,结合其参与“第12届城市排水国际会议”的体会,认为,我国城市排水及雨洪控制利用将得到快速发展,但我国城市“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建立要寄希望于未来10-20年。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则认为,国内雨洪管理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排”上,需要逐步转变为“渗、滞、蓄、用、排”,用生态文明观替代工业文明观。另外可通过推广透水铺装、绿地渗蓄、雨水调节池等雨洪利用措施,控制雨水径流量,积极进行初期雨水治理,控制面源污染,保护河湖水环境。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按照“古风古韵 生态生活”的设计原则,淡化商业、娱乐功能,力求“水清、树绿、景美、生态优”,回归园林艺术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遥津”【详细】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本届园博会主题为“千里通波、大美运河”,园博园占地面积196.7公顷,规划建设有“一带三区”,即:运河风光带,城市展园区、专类植物展园区、综合服务区,建成13个城市展园和沧州坊商业街罗列其中【详细】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打造全球首发中心、首发首秀首展纷至沓来、科幻企业云集……现如今的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吸引科技、科幻、体育、文化、商业等产业集聚。记者近日获悉,一季度首钢园举办各类活动会展78场【详细】

北京:数字技术立体化展现壮美中轴线

北京:数字技术立体化展现壮美中轴线

一条中轴线,撑起古都脊梁,串起一路风景。然而,在实地探访时,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位都无法一览全局。实景三维系统弥补了这一遗憾,让人们可以全方位领略中轴线的独特神韵。记者近日获悉,借助数字技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