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下水道盘点(组图)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说:“验证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如果撑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窝子捞鱼,这大概是个发展中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来”。的确,就在6月21日,一场已预知的大暴雨,就让北京的下水道经受了严峻考验。但在发达国家,上述问题却鲜有出现。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德国 80%路面能透水
铺设各种透水砖 路面还有引流渠
在德国,即使再大的雨,也很少见到路面积水。这与城市80%的地面改用透水地面有关。
德国的市政,根据不同区域铺就不同的透水路面。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郊区道路等受压不大的地方,采用透水性地砖,这种砖本身可透水,砖与砖之间采用了透水性填充材料拼接;自行车存放地和停车场的地面,则选择有孔的混凝土砖,并在砖孔中用土填充,这样有利于杂草生长,从而使地面的40%有绿化功能;居民区、公园和街头广场更需要绿化和美化,因此这些地方选用实心砖铺路,但砖与砖之间会留出空隙;居民区步行道、校园和公园等步行道路等地,由于路面使用率高,用细碎石或细鹅卵石铺路会更合适。此外,道路两边还修有引流暴雨的沟壑。
德国地质学家认为,透水路面不仅解决了积水问题,还平衡了城市生态系统。比如雨水由透水路面渗透入地,可补充地下水资源;还能通透“地气”,可使地面冬暖夏凉,雨季透水,冬季化雪,可以增加城市居住的舒适度;透水地面的孔隙多,地表面积大,对粉尘有较强的吸附力,减少了扬尘污染,也可降低噪音。
据记者了解,德国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努力开发各种雨水渗透装置。在新建工业、商业及居民小区前,住宅、厂房、花园等建筑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装置。没有雨水利用装置,政府将征收占建筑物造价2%的雨水排放设施费和排放费。对于能主动收集使用雨水的住户,政府则每年给予1500欧元的“雨水利用补助”。
同时,德国联邦交通部早在1973年就制订了《路面结构内部排水系统设计指南》,所有重要的路面结构都要设置内部排水系统。新的《混凝土路面砖》标准中规定,“如果制造有面层的路面砖,面层混凝土必须与基层混凝土牢固黏结,并有10%以上的孔隙,使水能够渗入地下”。
对于农村的村庄和小城镇,德国也有排积水的高招:建滞留雨水的低地池塘,下雨时使雨水顺地势流入,并形成湿地生态区;让荒地长满灌木和树林,能使降雨很快通过植物的根部被吸收入地;让各种人工改建的直型河道和溪流恢复原有的自然弯曲形状和透水状态,恢复河岸两边的自然植被带,并让泛洪区与多条这样弯曲的河道与溪流相连;在农田周边,采用修建土篱和灌木带的方法来增加农田对洪水的抵抗和吸收能力等。
加拿大 随时提醒积水过多路段
相比许多国家,加拿大是个天灾人祸比较少的国度,即便如此,政府也从未忽视过培养民众的灾难自救教育。学校专门有课程教孩子们如何在地震、暴风雨等不同的自然灾难中避难逃生;政府及气象部门也非常重对自然灾难的预警方案。
以四季多雨的温哥华为例,每天电视和广播都会分时段预告几天内的天气,并提示市民留意过高的降水量及可能受到影响的路段。如果出现暴雨,电视和广播会每个小时向市民播报天气情况、路况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温哥华的市政排水设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除非大规模的道路施工,一般情况下极少需要翻修。配合温哥华地区环山近海的特征,地下的排水系统确保可将地势较高处的降水迅速引致低处,并将地势低洼处的积水排到海里。住宅区以商务区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有效将交通分流。在交通流量较大的路段,交错的单行道可以高效缓解拥堵。这个多雨的城市从未因为过多的降雨量遭遇过交通瘫痪,可以看得出当初的市正规化团队在这个城市上煞费苦心。
政府还尽可能将灾难防患于未然。位于加拿大东部新布朗什维克省的Fredericton市经常会遭遇洪水,最近的一次在2008年春。政府意识到当年冬天的积雪可能引发洪水,便在积雪融化前向市民发放自救指南手册,并在海拔比较高的山上建立了避难所
日本 排水道布满城区
日本山地较多,城市道路以坡路为主,但低洼处很少发生过积水问题,这都得益于排水设施的完善。
在日本城市中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沟渠”,这些沟渠很多都是疏导城市地面积水的“排水道”。排水道最宽可达4至5米,深6米左右。沟渠中的水回流到城市的“中水处理厂”,那里会将雨水净化成中水再次使用,一般用于高速公路休息处厕所冲水,或者用于公共绿化带的浇灌。这些沟渠不仅疏导了雨天城市路面雨水,更为日本水资源利用做出贡献。
日本道路建设也很注意排水问题。从1999年开始,日本道路管理部门就规定,在新建道路上全部使用排水路面结构,改建道路也要求采用排水结构。到目前为止,全日本50%以上的道路采用排水路面结构。日本排水路面通常是因为使用多年而失去排水功能的,而不是由于脏物堵塞孔隙造成的。为此,日本一家建筑株式会社研究发明的一种沥青改性剂,可使沥青黏度从60度/20万提高到60度/100万以上,从而解决了这一技术问题。
还有,现在日本的建筑中,从高楼大厦到普通住宅,基本都有“雨水储存”设施,在房顶都有导管将雨水引流到“雨水储存罐”中,这个储存罐与城市的地下管道相连,储存罐中的水会流向城市“中水处理厂”,被提升成中水后再次利用。
法国 1000人维护巴黎下水道
在欧洲,城市排水系统数百年来是被当地政府最看重的一项工作,尤其是沿着泰恩河、多瑙河、莱茵河等河流建起的城市,更是不敢松懈。欧洲不少城市削减暴雨对城市危害,首先要靠下水道设施。
巴黎的城市下水道修建完成于近200年前,巴黎人前后共花了126年的时间才修建成功。全城下水道长达2340公里,管道都是处在巴黎市地面以下50米,有2.6万个下水道口,其中1.8万个是可以进人的。巴黎总共有400名下水道维护工、600名地面作业工,负责整个巴黎下水道网络的维护。正是基于这样的养护,欧洲这些主要长年雨水稠密的城市,才不至于遭遇内涝。
可这些下水管道毕竟修建在近2个世纪前,还是对如今城市建设的格局预计不足。街区改建、道路改线等原因都导致城市下水管道需要跟随调整。遇到调整不及时,有时还会招致社会的抱怨。
伦敦智库,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学者维尼萨·罗斯说,面对抱怨,政府要出面做出解释,有错认错。灾难发生后及时反映,才是社会最需要的。任何政府都应当对社会解释,目前市政下水管道设施,抵御洪水的能力究竟如何,今后有什么计划?政府只要说清楚了,怨言自然就没有了。
青岛: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
青岛被誉为中国最不怕淹城市,排水系统是上世纪德国造.当时铺设下水管道所用的水泥、钢筋均来自德国,而铺设的下水管道尺寸之大甚至被德国人称为“怪物”.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鲁海的童年记忆,德国排水系统主干道甚至宽阔得“可以跑解放牌汽车”;当时青岛是中国唯一一个雨污分流城市
1898年的夏天,青岛经历了数场暴雨,雨水冲毁了许多新修的道路的路基,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因此德国人在青岛规划和修建下水道时,采用了超出本土的标准,修建了几座尺度巨大的排水管道,并设置了许多地下蓄水池,可以起到缓冲洪峰的作用。这套德国下水道,至今运作良好。
链接:蛮子早报
编辑:张禾
编辑:zhangh
相关阅读
中规院总规划师建言成都公园城市
9月27日,2019公园城市建设研讨会在成都举行。14名公园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生态建设等国内外知名专家齐聚成都,共商公园城市的发展。【详细】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在杭州召开
记者从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我国城市规划领域水准最高、参与度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年度学术盛会,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举办。这是继首届年会在杭州举办后,时隔18年再【详细】
地方品质在城市规划发展中至关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详细】
广州: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永庆坊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同粤剧票友亲切交谈,希望他们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广州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汇报。他指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