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上市和寺庙上市的误读与正解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资源转变为旅游资源供旅游者欣赏、体验,从而让人更直观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是文化资源开发的最终目的。文化旅游产业在21世纪已经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除文化弘扬传承功能之外,必然会与经济发展、文化资源所处区域范围内的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以及社会发展相联系。
最近,所谓“名山上市”在全国范围内引发热议。“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句俗语足以说明“宗教名山”在我国名山资源构成中的重要地位。毫无疑问,众多“名山”特别是宗教名山乃是文化资源的杰出载体。对于所谓“名山上市”,有支持、有反对,争论的焦点基本上集中在“上市以后文化能否弘扬,文化圣地是否会被打上圈钱的烙印”。
然而,在笔者看来,不管是文化圣地还是宗教圣地,从来都是向世人开放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宗教圣地转变为旅游目的地更是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文化和旅游的结合,文化资源创造经济效益已经是不可阻挡的发展方向。如何处理好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市场化利用的微妙关系,“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找到宗教与世俗、保护与利用的最佳平衡点才是关键所在。
“名山上市”是误读、“寺庙上市”是伪命题
五台山、普陀山等宗教名山筹备上市的消息日前一经发布,便引起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争论。很多学者认为,这种做法是对中国文化的亵渎。
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带着休闲游赏的动机“拜访”各地名山,这也让政府和相关的经营管理部门看到了以文化为基础发展经济的希望。其实这种做法本没有什么可以值得争议的地方,利用文化发展经济必然要进行必要的投入,包括对资源周边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配套产业链的完善等,旅游界对此也一直都保持一种鼓励的态度。各种关于“名山”的旅游规划也不断强调设施完善和成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的问题,当然对文化和文物的保护也是规划的重要方面,在保护的前提下寻求利用与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站在群众的观点看待这个问题,宗教文化自古以来是给人们一种信仰,并使人们带着这种信仰净化心灵,期待美好的生活,人们将这种虚拟的东西转变为实实在在生活质量的提升,何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为何上市乃至提到这个话题就会引起轩然大波?上市只不过是现阶段经营管理的一种方式而已,却被很多人理解为“利用文化这一看似高尚的借口搭建以‘圈钱’为目的的经济平台,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综观我国文化资源,大部分已经被开发成了旅游景区,不少非常知名的景区并非因为没有谋求上市就找到了更加合理的发展道路。2007年,我国多处世界文化遗产地被世界遗产大会黄牌警告,多数是因为地方部门过分地为追求经济收益而使原来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遭到破坏。中国的旅游业迄今为止仅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难免会有人急于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可持续利用这一重要的原则,由此可见,文化资源开发成功与否与其是否上市并没有直接关系,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条科学的经营道路能够平衡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早在1997年,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个进入资本市场的“名山”,也是首个上市的“宗教名山”,更是迄今为止唯一拥有上市公司的我国“佛教名山”。峨眉山上市并没有像目前国内部分学者担忧的那样降低了佛教文化的地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并不是以“宗教文化”作为主要的资源,而是与峨眉山旅游发展密切相关的配套设施作为主要资产的上市,如与宗教文化无关的索道、酒店、餐饮、客运、娱乐等。相反,上市融资使政府的派出机构管委会和企业有更多的能力去建设与完善这些旅游相关设施,从而方便更多的人前来感悟峨眉山的文化氛围,使更多的人能够在一个较好的环境下去体会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这何尝不是一种突破,无论是针对文化本身还是针对经济效益的发展。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式,旅游景区可以分为自然景区和人文景区两大基本类型。旅游业发展的初期,由于经验的缺乏等多方面的原因,景区管理基本处于不断的探索阶段,当这种探索到了一定的阶段,和目前的市场经济相结合,经营管理的模式也在不断的创新,上市其实只是一种创新的手段而已。
抛开“文化”这个头衔,中国还有很多的“名山”,例如张家界、黄山等,虽然不能说这些山没有文化,只是与佛教名山五台山、道教名山青城山等相比可能要少一些,这些“名山”上市为何没有引起如此轩然大波呢?是不是因为宗教因素而上纲上线呢?
2007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验收考核标准》出台。自此之后,除较早上市的峨眉山、张家界、黄山之外,各大景区的最大收入来源——门票收入都不能再计入上市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新的公司如果装入门票收入也就无法获得证监会的上市批准。五台山、普陀山的上市申请中,对此也做了清晰的说明。因此,如果门票收入不能装进上市公司,对于绝大部分景区来说,所谓的“景区上市”、“名山上市”就完全名不副实。
我们几乎可以断言,“名山上市”只是一个传说,存在严重的误读,与名山本身并无太大关系,而“寺庙上市”更是信口开河的伪命题。因为根据我国目前的政策,寺庙类的建筑除一部分由文物部分管理之外,大部分属宗教部门管辖、归僧人使用,景区管委会或者其他相关部门没有权力将其纳入旗下。所谓“少林寺被上市”就是其中一个混淆视听的典型案例,而危言耸听的所谓“名山上市”通常仅仅是旅游这个产业链中某些环节的上市而已。内涵、外延极不清晰的“名山上市”、“宗教上市”、“寺庙上市”等概念不胫而走,并伴随不假思索的混同、替换,暴露出当今不少学者、名人的极端浮躁和不负责任。
编辑:zhaoxi
相关阅读
普陀山IPO上市调查:到底是谁的普陀山?
和舆论惊呼的“宗教上市”不同,普陀山的上市计划,严格来说并不涉及宗教资产,其融资主要目的也并不是投向岛内开发,而是瞄准整个舟山群岛新区的开发机会。【详细】
普陀山拟上市调查:把保护文化资产放首位
“普陀山是一个地名,只是在普陀山的几百家企业中选取几家准备整合上市而已。拟上市企业既不包含景区门票也不牵涉庙宇资产。”近期市场对普陀山上市误读,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黄伟民为此直喊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