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秘:北京古建筑排水设计

2012-07-27 09:48:00    作者:赵申     来源:中华建筑报     浏览次数:

     7月21日,北京遭遇了不期而至的61年未见的大暴雨,风雨飘摇中的古建筑情况如何呢?记者进行了走访。

  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的白塔寺附近,记者22日看到,这座始建于元代,与古都北京“齐寿”的寺院的积水早已泄去,院里的地面干净整洁。工作人员在打扫卫生,清扫雨洪带来的杂物。

  晴天丽日之下,白塔显得非常雄伟壮观。遥望着这座白塔,住在附近的一位居民告诉记者,古代的建筑不能像现代建筑一般天马行空,而是要按规制兴建,无论是宫殿、府衙,还是祠堂、庙宇,或者民居、商品,都有一定之规。

  “以屋顶为例,无论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重檐庑殿顶,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屋脊高、坡度陡,目的就是为了有利于迅速排流雨水。”这位对古建筑颇有研究的老者进一步介绍说,北京民居四合院屋顶较南方屋顶的坡度要小,就是因为北京气候相对干旱,而南方建筑的挑檐都比较高。

  顺着他的指引,记者来到附近的胡同里一探究竟。白塔寺一带有一片典型的老北京胡同。据介绍,那天雨量达到最大时,几百米长的胡同里,虽不如立交桥下雨洪肆虐,但雨水也能漫过马路牙子,泛滥入院。

  “不是说院子排水能力不行,而是说现在胡同的泄洪水平太差了!”记者观察到,尽管胡同里积水已经很少了,但仍有居民在清理水箅子,每个水箅子上,几乎都被树枝和杂物堵住。“古代建筑的时候,排水管道多是涵洞和沟渠,雨水经屋檐流入墙边水沟或者大井,然后通过明渠或暗渠流到胡同的水道中,再排放到永定河或者通惠河里去。”他介绍说,四合院的地势一般都比胡同高,四合院高高的门槛(院子和房屋都有门槛)也有防洪作用,这是古人的智慧。之所以如今的排涝效果不如过去,是因为现在城市不依赖古法治水,排水法过于单一。“胡同用水泥铺筑,不再是当年的青砖满地,街上的水篦子一旦被堵住,雨水能流到哪儿去呢?只能是越积越多。”

  2011年,曾有网友发布了当年“6·23”北京大暴雨导致故宫太和殿广场积水的照片。有环境专家认为,因为故宫大修之后改变了古代地砖的铺法,将过去透水的地面给硬化了,这是导致“成海”的原因。

  尽管今年的降水时间更长,降水量更大,但显然故宫今年提前做了更多的应对措施。据了解,雨水落地即排,今年没有造成较大规模积水。“中国古人尽量让雨水能就地渗入地下,进入大自然的循环。在古代中国的村庄、园林、庙宇和皇宫中。能透水的地面大多在80%以上,故宫就是这样。故宫建成500多年了。古代一直没有被水淹的记载。”有环境专家称。

  据报道,此次北京内涝的重灾区都在北京二环以外,说明北京老城区的泄洪能力要强于由钢筋水泥构筑的二环外的新都市。在赣州福寿沟确保市区无涝、南京古城墙如皮肤般自动排水、阮仪三力荐修复河道保护慈溪古城,要被急功近利的现代人渐渐淡忘的时候,61年未见的北京最强暴雨又一次让人们清晰地感受到中国古人不俗的前瞻性和建筑设计的叹为观止。

编辑:dong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古建筑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觉得在现代设计中的传统元素越来越多,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成为一个趋势。中国传统建筑携带着大量历史信息,在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科学各个方面知识的媒介中,古建筑无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详细】

中国古建筑中的气口——天井(多图)

  天井,在我国江南一带的古民居及祠堂、庙宇中极为常见。老住宅区,房屋与房屋之间或与围墙之间围出的露天空地称之为天井,是老宅采光、通风最主要的构造,同时它能使建筑空间更加灵活,构成美妙的环境景观。【详细】

留住古建筑的“原汁原味”

  重开发、轻保护,使古建筑的传统格局和风貌遭到破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