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城市会不会呼吸?

2012-07-27 08:45:47         来源:中国环境报     浏览次数:

  排水系统只负责日常排水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看天上来水会给城市带来哪些问题?不外乎洪水、内涝和普通雨水这3种。

  洪水,是指因大雨或融雪引起的河流暴涨。应对洪水,城市一般有防洪工程,如堤坝、水库等,往往可防百年一遇的洪水。也就是说,城市排水系统与防洪关系不大。

  再来看普通雨水,这与城市排水系统具有直接关系。"城市排水管渠系统的功能是排除系统设计重现期以内的暴雨径流。重现期,在学术上定义为,在一定年代的雨量记录资料统计期间内,等于或大于某暴雨强度的降雨出现一次的平均间隔时间。通俗地讲,就是'暴雨几年一遇'的概念。"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周玉文说。

  据北京市防汛办主任王毅介绍,北京市排水系统的设计重现期为1年~3年。很多人对这个数字表示不满,不少人拿南方城市来比较。他们认为,依照1年一遇或3年一遇的标准来设计,发生"在北京看海、看瀑布"的景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事实上,在我国的城市中,北京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并不低。记者翻阅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发现,其对重现期的规定为,一般选用0.5~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选用3~5年。

  很多人会纳闷,城市排水系统为何设计标准如此低?其实并非标准低,而是与其功能相匹配。它只负责普通雨水的排放,这样的标准已可应付。"在国外,城市排水系统称为小排水系统,与我国雨水管区系统规划的概念基本一致,只是排水标准略高于我国。"周玉文说,"排水系统的功能在于解决日常排水问题。"

  城市内涝下水道爱莫能助

  7月21日的北京暴雨,全市平均降雨量170毫米,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一次降雨过程,也即61年一遇。

  按照王毅所述,北京市排水系统的设计重现期为1~3年,能够适应每小时36毫米~45毫米的降雨。很显然,排水系统不能解决这次大雨的排水问题。人们不禁会问:要这样的排水系统何用?

  其实,北京此次61年一遇的暴雨涉及到的概念即为城市内涝。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也就是说,城市内涝肯定是超过城市排水能力的情况。

  不少人寄希望于通过改造排水系统,来解决城市内涝。这种思路有失偏颇,甚至是个误区。且不论改造地下管网工程浩荡、耗资不菲,单说排水系统以更高标准来设计,如按照10年一遇来设计,那20年一遇、30年一遇、61年一遇的暴雨呢?下水道依然爱莫能助。

  "现在很多人关注的是排水系统,其实解决内涝问题并非排水系统的职能。最重要原因是目前我国尚没有城市排涝系统。"周玉文说。

  水泥森林中可有生态系统?

  城市规划不尊重自然地理格局,不同规划阶段衔接不佳,为城市内涝埋下隐患。

  不少城市的河湖风华不似当年,河湖调蓄功能大大下降,城市之肾不能正常代谢。下水道再完善,河道承接能力不足,内涝依然不可根治。

  土壤成为城市的稀有资源,绿地系统蓄水性弱,硬化路面渗水性差,城市之肺不能正常呼吸。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对国内351个城市排涝能力的专项调研显示,2008年~2010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在发生过内涝的城市中,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为何内涝只发生在城市?这与城市的特点有关,如建筑物多、绿地少、路面硬化度高,更与城市生态系统的缺失有关,如绿地、河湖多数仅仅是景观。在众多城市规划设计师的眼中,城市内涝更多地凸显出我国整个城市系统规划的不足。

  城市规划可曾尊重自然地理格局?

  "城市规划不尊重自然地理格局"是形成灾害的主要原因。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史培军曾如是说。

  史培军认为,城市本身并不存在一圈、两圈、越摊越大的环路型的自然地理格局。我们的城市规划缺乏远见,不尊重和没考虑到大城市布局和原来自然地理格局间的协调。

  以北京城为例。屡次遭受积水之苦的莲花桥,本来就是原来的河网,是相对地势低洼的地段。而今,却是个下沉式的立交桥,逢雨必涝不足为奇。

  城市规划间的衔接不佳也是导致城市内涝的深层原因。我国的规划由宏观到微观大体可以分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简称详规)、修建性详细规划(简称修规),最后才是建楼等具体建设。

  做区域规划的人不了解详规和修规,控制能力弱,而做详规、修规的人,也没有上层规划者对国家政策的认识高度。不同规划阶段衔接不佳,或理解不准确。这在城市规划业内多遭诟病。

  比如,有的城市在总体规划中,将洼地规划为工业区,接下来的详细规划只为这一区域排水负责,再接下去的建筑更不会考虑这一区域的定位,最后的结局是,工业区可能排水不成问题,但工业区附近的居民楼、道路却难免无辜受难。

  有的城市总体规划盲目建设宽马路或立交桥,没有留出城市绿地廊道,也就阻碍了城市地表径流和生物迁徙。如此案例不胜枚举,为城市内涝埋下隐患。

  城市水系风华可似当年?

  城市防涝系统由城市内河、湖、水面、道路和调节构建物等组成。

  依然以北京为例,北京的防涝系统曾经很完善。资料显示,自金代起,北京中都城内己设有专门机构负责修治排水沟渠。在修筑中都城时就"赖沟渠以行水潦",中都城内的重要道路均"驰道甚阔,两旁有沟",其中通过皇城的"御沟"则是城中主排水沟,排泄雨洪。北京作为元大都城时,依据地势构建排水系统,即以今北护城河部分最高,沟渠总体布置依地势向南、向东和向北3个方向呈辐射状。

  而时至今日,快速城市化的进程挤占填埋了不少河湖,今天的北京已属严重缺水,河湖风华不似当年,河湖调蓄功能大大下降,城市之肾不能正常代谢,遑论防涝功能。

  北京并非个案,在我国很多城市,正在消失的河湖不在少数。"千湖之城"的武汉屡屡成为城市内涝的"明星",河湖理应发达的广州市也很难逃脱内涝的纠缠,长江沿线的杭州、南昌等城市,内涝几乎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

  每一次内涝过后,这些城市的管理者都表示要下力气加强地下排水系统建设,解决内涝问题。2003年开始,南昌市先后投入20多亿元,改造城区地下排水系统;2005年,又投资10亿元启动了1000多条小街小巷地下排水系统改造工程,然而,仍难逃脱内涝困境。

  城市排涝系统涉及河道排水、城市内河和内湖蓄水等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花费巨资仅仅改造地下,即便城内的排水能力提高了,承接排水的河道能力不足,遭遇强降雨时,城市积水也可能排不出去。城市湿地乃其肾,忽略系统内河湖等自然湿地系统的调节,城市的水代谢不畅,内涝自然如影随形。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按照“古风古韵 生态生活”的设计原则,淡化商业、娱乐功能,力求“水清、树绿、景美、生态优”,回归园林艺术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遥津”【详细】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本届园博会主题为“千里通波、大美运河”,园博园占地面积196.7公顷,规划建设有“一带三区”,即:运河风光带,城市展园区、专类植物展园区、综合服务区,建成13个城市展园和沧州坊商业街罗列其中【详细】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打造全球首发中心、首发首秀首展纷至沓来、科幻企业云集……现如今的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吸引科技、科幻、体育、文化、商业等产业集聚。记者近日获悉,一季度首钢园举办各类活动会展78场【详细】

北京:数字技术立体化展现壮美中轴线

北京:数字技术立体化展现壮美中轴线

一条中轴线,撑起古都脊梁,串起一路风景。然而,在实地探访时,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位都无法一览全局。实景三维系统弥补了这一遗憾,让人们可以全方位领略中轴线的独特神韵。记者近日获悉,借助数字技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