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城市发展应发扬人文主义

2012-08-06 09:05:51         来源:     浏览次数:

  从世界城市的发展史看,城市的经济地位、经济社会发展健康与否,直接决定于城市的文化选择,包括城市文化精神的导向。中国从经济城市向文化城市的转变,符合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内在规律和现实需要,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巨大差异,使其成为当下许多城市的心头之痛。对于今日中国的城市决策者、规划者和建设者们来说,文化引领城市未来发展已成为当下解决城市发展瓶颈的一剂良药。

  结合当下种种城市诟病,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陈可石教授首次提出:"城市发展应走城市人文主义道路。"城市人文主义包括了城市发展的四大基本原则,分别对应:规划建设、人文关怀、绿色城市和商业文明。

  中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到关键的转折期,尤其对于国内的一二线城市来说,伴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几年的迅猛建设,基础设施和硬件水平已经达到较高水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随着国家的兴盛而直线上升。我们的城市一路高歌猛进走到今天,慕然回望,大多数中国城市的外在形象已发生了不可思议的颠覆。

  华丽的外表并不能掩饰中国城市发展的内在之痛,伴随着理性主义的回归,城市的决策者和规划者们开始不约而同地思考:城市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如何创造真正的城市价值?

  以人为本:城市发展的归宿

  什么样的价值导向才是城市最终的归宿?这并非一道难解的命题。只是我们的城市在高速发展期迷失了那个终极的方向,忽视了一座城市最重要的组成因素。城市的本质并非高楼大厦和GDP数字,时代如何变迁,城市终究是一个由无数生命体组成的有血肉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存空间。

  国内某知名规划设计专家曾表示:"我们希望创造一座美丽的城市,因为我们是人,我们不是动物,我们有精神、有追求、有情感,我们需要的是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在中国人居改善的大环境下,批评我们现在的城市,要敢于批评我们自己,敢于承认我们做得不足……总之,我们希望追求的是人生活在城市中的幸福感,除了活着和更好地活着我们没有更多的追求,我们希望有一个美丽、健康的城市、有文化的城市、有传统的城市。"

  "以人为本"是城市发展永恒的主题,从古希腊的城邦时代开始,城市的每一次历史性变革,都是以为人类提供更好的居住、生活为目的。生命在城市当中的意义十分重要,遗憾的是,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非常强调物、强调城市本身,而忽略了"人"的因素。当我们的城市被高楼覆盖,被车道淹没,被禁止通行的绿化带阻隔时,我们也许忘记了城市真正的主人。

  我们的城市要回到人文主义的价值观上:所有的城市建设首先要考虑到为人服务,城市的每一次革新都必须以尊重人的个性、尊严、情感为基础,生命体是主要的,而不是这些物和建筑,要创造一个以自然美为美学原则的城市,允许城市自然生长。

  有专家指出:"要有一种创造的精神,体现出城市景观、空间的人文关怀,这些概念都非常重要。不妨比较我们的城市和欧洲的城市,去过欧洲城市的人会明显感觉到,在欧洲城市,你很像一个'人',因为你走的地方,空间尺度非常大。在中国的城市中,你会感觉你很像一辆'车',因为我们的城市规划是为车设计的,首先是解决交通问题。所以我们希望中国的城市规划建设能够回归到人文关怀上来。如果我们不把人居环境放在首位的话,中国城市化的结果,只能是导致一座座低价值城市的出现。"

  以人为本:城市发展的方法

  城市规划建设的人文回归,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如果我们参考美国的城市规划,会发现,掩藏在高楼大厦之下的,其实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在《美国执政规划师学会道德与职业操守守则》(以下简称《守则》)中列在第一位的就是对公众的职责,《守则》声明,向公众利益负责是规划师的首要职责。

  美国的城市在进行社区规划时,目标之一是经济发展,但同时又要保护市民利益,特别是贫困人群以及无法参与政府社区规划过程的群体利益。矛盾出现的时候,规划师有义务让相关各方都认识到公众的需要,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需要;有义务敦促其雇主尊重这些需要,即使他们的雇主是开发商。

  中国城市形态正在被少数人所塑造着,而许多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又滋生了一次又一次不顾及个体生命,只考虑"物的表象"的改扩建工程,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中国城市普遍存在的千城一面的格局,由于缺乏对人的观照,导致地域文化的植入、人文关怀的体现从根本上说与城市建设的步伐不匹配,大拆大建的现象司空见惯,符号化的建筑表象处处可见。

  中国城市发展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上,如何树立正确的城市价值观,在浮躁、喧嚣和急功近利的时代里,为城市的发展定下清晰健康的脉络,并抛弃掉唯工业是从和一心只为招商引资的GDP思维和动辄大拆大建搞形象工程的政绩思维,将决定一座城市未来几十年的走向。

  本质上说,"城市人文主义"是对城市盲目发展之风的反拨,其核心即是前文提到的以人为本,而在微观层面,"城市人文主义"又包括了城市发展的四大基本原则,分别对应规划建设、人文关怀、绿色城市和商业文明。

  原则一:规划建设 多元组团

  规划设计对一个城市的建设发展而言尤为重要。城市规划建设活动不仅可以改造城市的空间布置,还可以科学地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现代城市规划是社会容貌的改良运动,将城市生活理念、政府旨意以及工程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可见一座城市的发展方向,由城市规划直接决定。

  二十世纪初,当大工业时代进入高峰期时,西方城市在工业文明的狂飙突进中渐渐滋生出了各种各样的城市病,而英国学者霍华德于1902年出版的《明日的田园城市》则可看做是对大工业文明时代下城市发展的批判,田园城市的提出对世界城市格局、规划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未来的城市发展一定要形成组团,每个组团大概2.5万人~3.7万人,组团和组团之间应该有一个绿化带,最好由农田来隔离,组团当中要保留20%的农民。

  受这一构想影响最深的英国城市是伦敦,在这座人口超过千万的大都市里,实际上并没有唯一的中心,而是采用多中心、小组团的结构,每个组团都有各自的中心。伦敦的城市规划被誉为是1000个大村庄,整个伦敦城由1000个城市村庄组成,这个村庄当然不像中国城市的"城中村",而是功能配套完善,现代城市特征鲜明的功能分区。也正因为多组团导致功能区分散,伦敦拥有非常发达的交通系统,并且,多组团、小结构的规划也使伦敦拥有一个伟大的步行系统,使居住在其中的人们享有最便携的生活。

  反观国内的城市,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时代影响,许多大城市的本底规划是唯一中心且向外呈蜘蛛网放射型结构,这样的结构造成了功能区域的高度集中,不仅使得交通拥堵状况难以疏导,也使人们的生活效率大大降低。

  中国的城市规划理念,在争先恐后地修建高楼和街道、立交桥的同时,却忽视了人的需求。无处不在的大马路、隔离栏杆、下穿隧道、立交桥、围墙、禁止踩踏的绿化带等恰好阻断了步行系统的生长,然而伦敦的经验表明,只有在纵横交织的步行系统下,城市才能够建立人性化的居住空间。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中规院总规划师建言成都公园城市

  9月27日,2019公园城市建设研讨会在成都举行。14名公园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生态建设等国内外知名专家齐聚成都,共商公园城市的发展。【详细】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在杭州召开

  记者从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我国城市规划领域水准最高、参与度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年度学术盛会,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举办。这是继首届年会在杭州举办后,时隔18年再【详细】

广州: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永庆坊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同粤剧票友亲切交谈,希望他们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广州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汇报。他指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