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北京的风水
在现代化的时代,这些水域已经失去了传统的运输功能,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是生态功能。从这个意义上看,淤积壅塞并不可怕,也不总需要清理。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将淤积壅塞看成是自然工程师在工作,对这种“造化”的程序不要去打扰,反而要为之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淤积壅塞的一个后果,水流放缓停滞,行洪能力降低。如果没有人工干预,则行洪的区域会扩大,以弥补原有河道行洪效率降低的损失。比如,河道越是壅塞,水越浅,河道就可能越宽,或自辟新河道,以使水流畅通。这种淤积壅塞的水域,往往又变成半湿半干的沼泽或季节性水域,特别容易滋长水路两栖的植物。这种植物越多,对水质的过滤清洁的效果越好。
所以,北京不仅应该逐渐恢复旧有水域,而且需要在旧有水域周边留出相当的空间,为这些水域淤积壅塞后四下蔓延作好准备。这样,城市的泄水地、空地就会越来越大。生态会恢复,饮水安全会有所保障。
当然,这里有个矛盾:北京人口越来越多,城市空间、用地越来越紧缺,怎么能让这些自然水域、沼泽肆意扩张?
在这方面,“地貌都市主义”一直受到“新都市主义”的强烈批评。“新都市主义”主张集约化发展,用轮轨、公交、自行车、步行代替汽车。在他们看来,“地貌都市主义”会将城市化再次引向铺张式发展。在我看来,两派都有弱点,但优点则完全可以综合。
比如,北京可以一方面让出大量地面重建自然水域,并听任这些水域扩张,另一方面则要依照“新都市主义”的集约发展原则,大力向高层发展。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接受“新都市主义”反汽车的主张,渐渐把汽车驱除出市中心,然后向公路、停车场要土地。
汽车对城市空间的侵占,在中国远远被低估。MIT的城市规划教授Eran Ben-Joseph今年春天在《纽约时报》发表一篇文章,专门谈停车场的问题。车是活动的机器。车能够使用,先决条件是狡兔三窟,所到之处有停车场伺候。在美国,每辆汽车平均就有3个非住宅的停车场。这就是8亿个停车位,覆盖4360平方英里的土地。这个面积,比波多黎各还要大一些。在洛杉矶等严重依赖汽车的城市,大约三分之一的地面被停车场占据。如果再加上公路、住宅区的停车场,汽车霸占的地盘就更大了。荷兰等欧洲国家的城市,人口密集,公交发达,许多市中心的小区,不提供停车位,理由是居民守着这么方便的公交无需私人车,喜欢开车就搬到远郊。同时城市内部寸土寸金,公共停车费极高,“去车化”的趋势来得相当迅猛。北京应该能做到除了警车、救护车、救火车外三环内禁止小汽车通行,不管公车私车。这样大量路面就可以拿出来恢复水域。
另外,我们必须注意到,“地貌都市主义”又可以翻译为“景观都市主义”。“景观”依然是其理论的重要因素。景观在现代城市中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考察一下世界房地产市场,不管在哪个国家,临水的房子总是价值最高的。试想:在今日的北京,如果你的起居室窗户对着茫茫芦苇和充满灌木的池塘,价值该是几何?
在这方面,有必要使用市场杠杆。在我看来,这些新恢复的水域,至少有三种开发方式:一是建立一些豪宅区,并课以重税,用税收回馈生态重建工程;一是辟为公园,向市民开放。一些规划专家指出,这种蓄水化污的都市绿洲,是非常好的公民教育课堂。
城市地下中心排水系统,纵容市民放松环保意识,觉得不管自己日常生活排放多少废料,反正有现代化的处理系统,而且自己都看不见。但是,如果自家排出的污水流进这种每天享受的公园,那么人们就会变得兔子不吃窝边草,尽可能减少废料的排放。最后,还可以在这样的地带建设小型经济适用房,鼓励无车、愿意缩小居住空间、并且在附近上班的中低收入阶层居住。鼓励住小房,就近上班,自然会提高城市人口的密度,产生绿色效应。
水域的增加,水域周边空地的增大,不仅仅解决了排涝的问题,也不仅仅使“景观”回归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美学和经济价值,而且在其他灾难的防护中,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北京大水之后,大家的心思全在如何防洪上。但是,下一场灾难很可能不是洪水。作为经历了1976年唐山地震、并在北京的室外避居近一年的人,我以为对北京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恐怕还是地震。地震不像天气这么好预测,防不胜防。北京又正好处于地震带上。现在的北京早已不是1976年的北京了,人口几乎是当时的三倍,高楼林立,三环路内几无立锥之地。这些在高速增长中匆忙建造的高楼,抗震性能如何实在让人缺乏把握。真遇到地震,如此庞大的人口不得不撤离建筑物,是否有足够的空间供他们避难?水域周边的空地,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既可以作为蓄洪、泄洪的缓冲地,在豪雨期让水域自然扩张,在地震、火灾等其他自然灾害发生时,又是居民的避难所。
以上是“地貌都市主义”为我们开拓的关于北京和中国城市发展的新思路。“地貌都市主义”主要注重生态的宏观框架面向。这也是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最为重要的领域。但是,仅仅是宏观并不够,还需要有中观、微观的解决方案,多管齐下,才能根本上扭转北京的生态失衡。
近年来发达国家这些中观、微观的新技术发展,旨在解决的是城市的渗水性、滤污性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另文讨论。但是,毫无疑问,宏观的“生态基础设施”是首先需要通盘考虑的问题。此文仅希望开个头,抛砖引玉,激起各路方家更深入的讨论。
编辑:daiy
相关阅读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按照“古风古韵 生态生活”的设计原则,淡化商业、娱乐功能,力求“水清、树绿、景美、生态优”,回归园林艺术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遥津”【详细】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本届园博会主题为“千里通波、大美运河”,园博园占地面积196.7公顷,规划建设有“一带三区”,即:运河风光带,城市展园区、专类植物展园区、综合服务区,建成13个城市展园和沧州坊商业街罗列其中【详细】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打造全球首发中心、首发首秀首展纷至沓来、科幻企业云集……现如今的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吸引科技、科幻、体育、文化、商业等产业集聚。记者近日获悉,一季度首钢园举办各类活动会展78场【详细】
北京:数字技术立体化展现壮美中轴线
一条中轴线,撑起古都脊梁,串起一路风景。然而,在实地探访时,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位都无法一览全局。实景三维系统弥补了这一遗憾,让人们可以全方位领略中轴线的独特神韵。记者近日获悉,借助数字技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