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鉴:从伦敦都市圈 到东莞城市的发展

2012-08-13 14:22:08         来源:东莞日报     浏览次数:

  伦敦奥运华丽落幕,伦敦城市圈想来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研究一下该都市圈对东莞接下来如何利用好国家力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展机遇,极有意义。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珠三角发挥“试验田”的角色,为全国经济发展探索新的方向,并提供积极的示范作用。三十年后,《纲要》再次赋予珠三角“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空间,就东莞而言,30年领跑,星罗棋布的加工贸易及且行且摸索的应对经验,理应藉此契机,谋取在珠三角一体化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十年来,广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1997年超过新加坡、2003年超过香港地区和2007年超过台湾,2011年4月广东省统计局称,2010年,广东经济总量与韩国相比只少2.16万亿元左右。在此新形势下,东莞应抓住机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转型升级。

  一、伦敦都市圈发展分析

  伦敦都市圈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了伦敦、伯明翰、谢菲尔德、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大城市和众多中小城镇,占地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经济总量占英国全国的80%左右。

  伦敦都市圈在空间结构上依然可以按照四个圈层来划分:中心区域称为内伦敦,包括12个区;第二个层次为伦敦市,包括20个市辖区;第三圈层为伦敦大都市区,包括伦敦市及附近区的11个郡;最终的区域划分为伦敦都市圈,即包括上述相邻大都市在内的大都市圈。

  值得东莞注意的是,伦敦都市圈在经济结构上高度服务化,其中伦敦市2009 年服务业产出占总产值的 88%,就业人数占就业总量的 90.2%,其中金融业和商务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二者产值合计占总产值的40%以上;作为次级中心城市的伯明翰、谢菲尔德、曼彻斯特、利物浦等是以服务行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英国经济在二战后数次面临边缘化的危险,但伦敦每次都能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其能长时间屹立于世界经济的中心。

  发展第一阶段,20 世纪50-60 年代,伦敦制造业在经历了巅峰之后,开始衰退,以银行业为核心的金融服务业随之崛起;第二阶段,始于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一直在稳步成长,但产业创新并没有因此止步,文化与创意产业异军突起,庞大新兴经济实体每年约 300亿英镑的经济产出,从业人员 52.5 万,仅次于金融业,成为伦敦第二大支柱性产业。

  由工业到金融业,再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伦敦凭借引领经济浪潮和突破创新的能力,不仅使自身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大都市,也带动着周边中小城市的产业升级,最终发展成世界一流水平的伦敦都市圈。

  二、伦敦对东莞的启示

  第一,城市规划科学合理。伦敦都市圈形成的实际操作中,积极且有效的城市规划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伦敦都市圈建设过程中,最具代表特色的规划机构被称做“巴伦委员会”,其最具借鉴价值的做法,即能够根据城市不同阶段的特点、问题和需求,制定相应的规划,如上世纪40年代的“四个同心圈”规划,50年代末的八个卫星城规划,60年代中期,为改变同心圆封闭布局模式的三条快速主干道发展长廊与三座“反磁力吸引中心”城市规划,70 年代开始注重旧城区的保护及改建。东莞由于历史的原因,每个镇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卫星城市,在此基础上,适当以政策调整各镇主导功能,城市经营时,还应以整个珠三角为念。

  第二,产业升级至关重要。伦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自工业革命起,经历了数次重大的产业革命浪潮,但是伦敦始终能够活跃在世界经济的一线舞台,坚持创新的引领作用是关键因素。在整个珠三角城市圈的发展中,东莞要处理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围绕核心城市深广港及周边次级城市要逐步实现经济结构的服务化转变,注重技术及创新力的推动作用,完成由人力型、资源型经济模式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消耗的服务型经济模式的变革。就东莞本城而言,还存在着城内的产业转移,或调整或由发达向欠发达的转移,实现中心城市与中小城镇的交错发展,形成共赢局面。以创新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第三,现代交通完善通畅。伦敦都市圈区域内功能一体化以及各级中心城市的有效合作,均离不开发达的交通网络。伦敦的航空运输十分发达,伦敦的市内交通方便,地铁是市内主要交通工具。至2009年,伦敦全市地铁干线有9条,公汽线路350多条。此外,伦敦还有约1.3万辆出租汽车。伦敦港是英国最大的港口。

  东莞有火车、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以及水路,加上正在建设中的地铁线,构筑了较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然而,其硬件也有缺陷,如离广东机场较远,现有的城内公交体系比较脆弱等。只要完善城市公交,增强与各中心城市的对接,营建高效的物流人流运输通道,使一小时生活圈真实可期,则东莞无疑有了更大发展的基石。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中规院总规划师建言成都公园城市

  9月27日,2019公园城市建设研讨会在成都举行。14名公园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生态建设等国内外知名专家齐聚成都,共商公园城市的发展。【详细】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在杭州召开

  记者从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我国城市规划领域水准最高、参与度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年度学术盛会,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举办。这是继首届年会在杭州举办后,时隔18年再【详细】

广州: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永庆坊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同粤剧票友亲切交谈,希望他们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广州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汇报。他指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