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尚未普及

2012-08-14 09:34:51         来源:中国科学报     浏览次数:

  生物修复尚未普及

  在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万洪富看来,污染场地的土壤修复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庞大工程。

  污染场地修复属生态学、土壤学、微生物学、生态毒理学、环境化学、工程学等十几个学科交叉融合的领域,是当前整个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前沿。

  “我国土壤修复技术没有国外那么发达,基本上仍然采用传统的异地填埋和焚烧手段,微生物修复技术还仅仅处于实验室阶段。”万洪富说。

  从事土壤生态重建研究的陈保冬告诉《中国科学报》,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将污染物分解去除。这种技术对比传统物理和化学修复方法,具有生态安全、费用低廉的优点。

  然而,微生物修复能成功运作并非易事。

  张文辉表示,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对比物理、化学方法,微生物修复效率还很低。

  “不过,微生物修复不需要多高的运输成本,费用相对低廉,但是它对环境要求却相当苛刻。”张文辉表示,微生物修复只能针对一些特定的污染,比如污泥、垃圾等有机污染。

  陈保冬也提到,由于微生物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生命体,本身受环境影响较大,当污染物浓度过高时,生物降解的速率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无法降解。

  “虽然实验室研究得出很多令人鼓舞的结果,但是,在将实验室结果放大应用于土壤污染现场时,也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万洪富说。

  不过,上述专家一致认为,由于微生物修复对环境友好,具有传统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安全性,依然具有乐观的市场潜力。

  需多技术综合利用

  目前,我国尚无一部系统的有关土壤保护的法律,如何防治、如何界定污染者,以及修复过程和结果的法律责任认定,几乎一片空白。

  不过有消息透露,由环保部牵头制定的《全国土壤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已进入国务院审批程序。《规划》出台后,有望在全国大规模开启土壤修复工作,推动土壤修复产业化进程。

  采访中,万洪富多次表示,我国还没有关于土壤修复的强制性规定,甚至没有污染场地的调查、风险评估、修复、验收等各方面的标准。

  他建议,国家应尽快出台有关污染场地开发利用的强制性规定和硬性指标,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土壤污染问题。

  “例如,对于工业用地如果再开发利用,必须要先做调查和评估,土地修复后才允许使用。另外,还要出台相应的指标体系,对于污染场地的调查、风险评估、修复、验收等各方面都应该有明确的标准。”万洪富说。

  万洪富觉得,只有在法规的推动下,绿色环保的微生物修复技术才有可能得以推广实施。

  陈保冬则表示,任何修复技术都有自身的特点和特定的应用条件与范围,单纯的某一项技术往往不能从整体上解决问题。

  因此,陈保冬建议,土壤修复要想达到更好的效果,需要各种技术的综合利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相关链接:

  休闲“小”农业——鱼菜共生体系

  第十一届太平洋生物复合材料研讨会将于日本举行

编辑:Nausica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按照“古风古韵 生态生活”的设计原则,淡化商业、娱乐功能,力求“水清、树绿、景美、生态优”,回归园林艺术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遥津”【详细】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本届园博会主题为“千里通波、大美运河”,园博园占地面积196.7公顷,规划建设有“一带三区”,即:运河风光带,城市展园区、专类植物展园区、综合服务区,建成13个城市展园和沧州坊商业街罗列其中【详细】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打造全球首发中心、首发首秀首展纷至沓来、科幻企业云集……现如今的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吸引科技、科幻、体育、文化、商业等产业集聚。记者近日获悉,一季度首钢园举办各类活动会展78场【详细】

北京:数字技术立体化展现壮美中轴线

北京:数字技术立体化展现壮美中轴线

一条中轴线,撑起古都脊梁,串起一路风景。然而,在实地探访时,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位都无法一览全局。实景三维系统弥补了这一遗憾,让人们可以全方位领略中轴线的独特神韵。记者近日获悉,借助数字技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