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物保护应发挥政府和民间的合力
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介绍说,依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近30年来消失的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
上述报告强调,现行《文物保护法》在一些方面已同文物工作实际不相适应,建议将其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及时修改完善。我认为,要制止一些地方政府的“大拆大建”、“毁真造假”的错误决策,在《文物保护法》将来的修订中,有必要引入更多更强有力的制衡权力和公众监督因素。
首先,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角度看,应当用更多权力制衡来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在目前文物保护行政并非“垂直管理”的局面下,地方文物部门作为地方政府的组成部门,在城市行政长官的错误决策前,想有效纠错纠偏,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如励小捷对媒体所说:“一些政府主导的开发项目与文物保护发生冲突时,同级文物部门很无奈”。《文物保护法》不妨参照其他部门的“地方督察局”制度,设立派驻地方的国家文物督察机构,对地方政府进行制衡。
其次,有必要提升文物行政在地方政府中的地位。不少地方文物部门的级别本来就不高。近年一些地方的大部制改革尝试,又将本来独立的文物部门撤并,致使文物行政的话语权更加有限。大部制改革应当因地制宜,在文物遗存极其丰富的城市,文物部门理应加强而非削弱。《文物保护法》可以考虑在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著名古都,设立独立的文物部门,并提升其在同级政府中的行政级别。
然而,仅仅依靠行政内部的制衡,并不能完全杜绝“法人犯法”的现象。《文物保护法》有必要进一步鼓励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形成政府和民间的合力。
形成合力,前提是文物行政的阳光透明。例如把城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等信息公开,对文物拆除、迁移、修缮等行政许可进行公示,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建立征求公众意见制度,都亟待从国家立法层面自上而下推动。《文物保护法》有必要进一步对接好《行政许可法》等行政法律法规,在重大文保决策中建立公示、听证制度,以实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当前,有的城市以文物保护作为“征收”的借口,强制性动迁居民,对公民的物权构成侵犯。为此,《文物保护法》可参考《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规定地方政府置换或购买私人文物建筑时,需以“经与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人协商一致”为前提,不能让“保护文物”成为剥夺公民祖宅的荒唐理由。
形成合力,还应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志愿者的作用。近年来,在北京、南京、福州、天津、哈尔滨、(福建)上杭等很多城市,很多志愿者、社会人士和民间团体,在一些古旧街区面临拆迁时发挥了被国家文物局原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誉为“不可低估,无可替代”的巨大力量。在文保立法中,有必要进一步鼓励志愿者和民间团体的参与。
(作者系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政治学博士)
编辑:zhaoxi
相关阅读
国内外专家建言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
11月1日-2日,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黄山对话会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对话会以【详细】
园林中阳光充足的地方和建筑阴影中的草坪
对于花园的道路来说,观赏草可以构成令人喜悦的道路边缘,但是,这样的边缘需要很精心的维护,否则景观也许会不尽如人意。为了边缘草坪的修剪,宽阔的草坪上可以用剪草机来修剪;这种方法尤其适合用于沿道路两旁的缓坡地形【详细】
住宅水景景观,充满活力!美不胜收!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