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创新引领 建设“一主两副”中心城市
如今,湖北正打造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其中“一主两副”三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尤为引人关注。省会武汉,正在向着“国家中心城市”冲刺;襄阳和宜昌两座省域副中心城市也在加快发展。
努力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
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谈城市发展
如何解读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记者为此专访了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
记者:武汉为什么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阮成发:胡锦涛总书记近年来两次视察湖北,都明确要求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省委要求,武汉要成为支点的支点。为支持武汉发展,中央连续赋予武汉多项国家战略使命。2007年12月,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12月,批准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2010年3月,批复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明确武汉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这都表明,中央对武汉寄予厚望,希望武汉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担当更大使命。
记者:何谓国家中心城市?
阮成发: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具有全国性重要影响,在国家经济结构和战略布局中具有重大功能作用,并能代表本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城市。
从国际上看,目前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率超过70%。工业化、城市化催生了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一批特大城市,它们成为本国甚至全球的经济增长引擎,影响广泛深远。全球前100位特大城市的GDP之和已占到全世界的38%,它们当中很多是世界级中心城市。
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空前加快,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8%迅速提高到2011年的51%。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我国形成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五个国家中心城市。
武汉与这些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并不期望很快赶上它们,但要学习它们规划和建设的理念,用国际视野谋划城市发展。
记者:与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和国内国家中心城市相比,武汉的差距还很大。提出这样的目标,是不是有点好高骛远呢?
阮成发:有什么样的眼界,就有什么样的目标定位;有什么样的目标定位,就有什么样的城市未来。我们对武汉的发展确定了一个适度超前、但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把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发展目标,是基于武汉的历史、区位、基础及潜力等综合因素而提出的。
记者: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哪些条件和优势?
阮成发: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有其独特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基础有条件。
从经济总量看,2007年以来,武汉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6000亿元台阶,去年达到6756亿元。目前仍处于强劲增长态势。
从产业发展看,武汉已经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产业实力雄厚。光电子信息已是世界级产业集群,建桥、激光加工设备、工程勘察设计等一批产业已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从区位看,武汉是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区位优势。
从科教文化看,武汉科教实力居全国前茅,拥有两院院士59名,科研机构102个,高等院校8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79所,在校大学生118万人。
从自然资源看,中国最大河流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市区交汇,形成三镇鼎立的天然格局。
这几年,武汉谋划实施了一批重大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突破2000亿元、3000亿元、4000亿元,去年达到4255亿元。今年以来,继续保持了较大投资强度。
记者: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路径是怎样的?
阮成发:突出提升创新引领、交通枢纽、产业带动和综合服务四大功能,建成“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国家商贸物流中心”,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充分利用武汉科教人才的综合优势,在全国乃至更大范围内配置高端创新要素资源,着力于新技术、新产业的创造和生成,把武汉建设成为全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高地、参与全球产业创新的战略支点、具有世界影响的国家创新中心。
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机场和港口建设,加快形成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高速公路网重要枢纽、重要门户机场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大力提升产业带动功能。全面提速“工业倍增”计划,力争2016年工业总产值超过2万亿元。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在金融、物流等领域实现突破,加快建成国家商贸物流中心。
大力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在教育、医疗、旅游等方面,依托现有优势,整合资源,突出民生导向,提高服务能级,形成强大的综合服务功能。在提升城市功能的同时,我们还将提高城市软实力。
“四个襄阳”呼之欲出
涂玉国
8月8日,由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领衔编制的《产业襄阳发展战略规划》和《绿色襄阳发展战略规划》在北京通过专家评审。这将成为今后5—10年引领襄阳建设的指南。
2011年4月,湖北省提出了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的新战略后,襄阳市聘请了国际国内一流专家对“四个襄阳”建设进行顶层设计,高标准进行规划。
在产业襄阳建设上,确立了以汽车产业为龙头,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为支柱的“一个龙头,六大支柱”的产业发展格局,积极改进经济领导工作方式,创新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只基金、一个技术团队”的工作机制,强力推进产业襄阳建设。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654.8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增加值471.87亿元,同比增长19.5%,高于全国平均增幅9个百分点。
在建设绿色襄阳的过程中,襄阳市大力发展低碳、节能产业,计划总投资20亿元,用4年时间建起长1000公里,覆盖市区及各县(市)区的绿道网络。目前,襄阳森林覆盖率达42.62%。
都市襄阳建设,以建设东津新城为抓手,将其定位于服务于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行政中心、金融中心。远期规划175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间规划50平方公里。目前,已启动了34.6平方公里起步区和5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紧张施工中。
文化襄阳建设上,每年设立1亿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三城五园”建设,即唐城、汉城、三国城,汉水文化产业园、汽车文化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传媒产业园、文化科技产业园。目前,唐城、汉城已经开工建设。
魅力宜昌蒸蒸日上
蔡钧庭 陈义超
8月6日,投资60亿元的三峡国际珠宝博艺园在宜昌市高新区五峰民族工业园开工建设。这是该市目前引进的规模最大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也是宜昌打造宜居、宜业、宜旅之城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宜昌瞄准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目标,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园区,构建“沿江万亿经济走廊”,夯实宜居、宜业、宜旅“魅力之城”的经济基础。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抢滩落户宜昌。今年上半年,宜昌开工亿元以上项目409个,固定资产投资728.6亿元,同比增长29.2%。
目前,宜昌千亿级大园区、千亿级大产业和亿吨级大港口等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宜昌23种工业产品产量分别跃居世界第一、亚洲第一和全国第一;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42个。2011年,宜昌经济总量实现2341亿元,综合实力在省内仅次于武汉。
不出城郭而有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贯穿城区和三峡坝区的6条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线和102处公园及大面积公共绿地,构成了人与自然相和谐、城市与江河相融合、文化与风景相映衬的优美画卷。宜昌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88平方米,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超过350天,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
宜昌是全国首批公布的40佳旅游城市,每年游客达1500万人次以上。7月1日,武汉与宜昌间的客运专线开通后,宜昌这座长江三峡国际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旅游会更火。
编辑:dongjing
相关阅读
湖北秭归:库岸生态修复忙
5月29日,工人在秭归县茅坪镇银杏沱水域库岸生态修复工程现场施工(无人机航拍)。【详细】
湖北恩施:打造生态修复基地
日前,湖北省恩施市检察院检察官来到该市小渡船街道办事处铜厂坡桃花观光园里走访查看桃树的截干定形情况。这片占地面积183亩的桃花观光园,是今年该市新增的三个【详细】
湖北省湿地保护体系初步形成
11月11日,记者从在武汉召开的第四届湖北生态文化论坛获悉,我省已建各类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区168个。其中国际重要湿地3个,分别是沉湖、洪湖和大九湖,居中部第一;国家湿地公园63个,居全国第三;我省国家级和省级湿地自然【详细】
湖北拥有63个国家湿地公园居全国第三位
11月12日,第四届湖北生态文化论坛在园博园长江文明馆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