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系规划改变城市生活

2012-08-24 08:50:51    作者:林培     来源:中国建设报     浏览次数:

  “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水”自古以来就与城市相伴而生,“水”成为了今年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随着城市的发展,我国城市的地貌水系受到极大的破坏。道路拓宽时,填塞河流;排放污水时,直接排入河道,致使河水发臭,最终一填了之。于是,城市水系逐渐消失,变成了一条条地下排污管道。对此,规划专家指出,近年来部分城市水患频繁、部分城市严重干旱,都与城市水系的严重破坏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如何规划城市水系、重建生态系统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城市规划重视水系利用

  我国古代城市对择地、选址、街道布局都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城市的水系规划。几百年前的城市“规划者”就尝试把天然的湖泊和河流系统与城市的平面设计结合起来。很多古代城池的“规划”都十分重视与水的关系,一般都尽量使城市靠近水系,有的城市则直接将水系引入城中。据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介绍,水系是一种重要的公共资源,应根据水系的规模、水质、所处区位等因素,对其加以合理疏导、利用,使水系在城市规划中发挥积极作用。

  他认为,在城市规划中,对现状水系的取舍、改造应该贯穿规划设计的各个阶段,并与用地规划相结合,统筹安排。他建议,在规划过程中,应收集规划范围内相关的水系源头、出口等水文资料,调查流域范围内各区段水系功能,评价规划范围内水系变化对上下游可能造成的影响,以此决定对水系的取舍,并针对保留水系控制重点提出整治要求。水系的存在将对规划用地的选择、用地布局、路网结构等产生较大影响,甚至影响城市的结构形态。规划应兼顾节约土地资源、顺应地形的原则,通过对拟保留水系的整治、改造,与水系两侧土地使用相协调。

  水系利用强化城市防洪能力

  城市水系具有泄洪、蓄水及排渍功能。水系可以吸纳汇水面积范围内的降雨,降低规划区排水峰值流量,降低外排泵站规模,减轻外围江河防洪压力;可通过对水系的调控管理措施,控制水位,保证规划区内雨水管渠系统顺畅外排,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规划区的排渍标准;在山区、丘陵地区,部分水系往往是历史自然形成的山洪排放泄洪通道。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地区呈现出降雨季节性分布不均、极端暴雨峰值量较大等特点。城市规划中防洪和排渍能力的压力很大。如果能够利用水库、湖、塘、沟渠调蓄洪水,采取排、泄、蓄相结合的方式,将能够较好地起到削峰作用。

  水库根据库容及所处流域位置,重点控制流域洪峰流量;湖、塘、沟渠可以根据容量及与城市规划区的位置关系,调蓄瞬时暴雨流量,提高排渍标准,保证城市排渍安全。如果将城市水系与城市雨水管渠相衔接,通过改造使其作为城市雨水排放的重要通道与规划区外围水体连通,一方面可与现状雨水排放系统较好衔接,保证排水通畅;另一方面可作为雨水排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截流式排水系统截污通道,降低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我国南方某城市的水文资料为基础简化计算,如果规划用地1平方公里,雨水设计流量按10年一遇标准计算,水系可调蓄深度按1.5米考虑,水域面积占规划用地3.2%时,可调蓄百年一遇一小时降雨;水域面积占规划用地面积4.2%时,可调蓄20年一遇一日降雨。可见,当水域面积占规划用地2%~4%、调蓄水深在1米~1.5米时,水系对降雨有明显调蓄作用,即使不能完全调蓄,也可以大大降低排渍泵站规模,减少其运行时间、降低能耗。

  水系规划营造城市生态环境

  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规划师指出,水系可以涵养水分、调节地域小气候。地表水通过自身水汽转换和热量转换,可以保证水系周边一定范围的空气湿度,净化空气,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市生产、生活所产生的热岛效应,调节局部气候。同时,通过地表、地下水资源的转换,水系可以影响地下水位,作为水资源储备,在枯水季节为城镇用水提供保障。水系是城市地域空间上的生态桥,也是生物之间的物流、能流的传输通道,可作为城市大生态系统的重要廊道,构建城市复合生态体系。

  水系还是城市不可多得的景观资源,以水系为核心、纽带的自然景观,能够较好地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自由地向城市内部渗透,构成城市动态、有机、完整的景观系统。在城市规划中,利用水的延伸性、流动性,结合水域岸线绿地系统的布置,可形成多层次、立体的景观系统。水系在城市规划区的走向,决定了水景观系统在规划区内的渗透力及环境的均好性;水系岸线场所的地形、地貌决定了水系以外景观系统构成的可能以及具体形态。一般来说,贯穿于整个规划区的水系易形成规划区的绿轴向周边渗透,位于规划区内部的内湖易形成规划区的绿心。因此,应充分考虑水系在规划中可能发挥的景观优势,根据现状水系的走向、沿线用地,因地制宜、顺势而为。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