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国需要怎样的城市
7月21日那场夺取了77条市民生命的北京大暴雨,刷新了国人的伤痛记忆。一个迅速崛起中的世界大国的堂堂首都,一个生活着200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竟然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
这理所当然又一次激起了举国上下对城市规划建设--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中"地上与地下"、"面子与里子"、"长官意志与以人为本"……等一系列辩证关系的热议。
其实说到底,这些或激愤或尖刻的话语只指向一个核心问题: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城市?
城市化是过去200年来人类生活变迁史的主线,到21世纪初,世界上已经有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
在最近30年里,中国的庞大身躯也加入了这场城市化的洪流,并成为全球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联合国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拥有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四分之一在中国。
而在未来几十年,中国仍将有数亿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所以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的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对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来说,去年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点。国家统计局今年1月中旬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至2011年年底,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亿人,其中城镇人口所占比例为51.27%。
这意味着目前中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在5000年华夏文明史上首次成为一个城镇人口居多的国家。而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全球总人口约70亿,其中大约51%的人生活在城市。
而据官方数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0.6%;1979年中国推出市场改革时,这个比例只有不到19%。
这就是说,过去30年经济迅速发展期间,中国大致走完了据经济史学家说英国花了约200年、美国花了100年、日本花了50年走完的历程。
很多专家预计中国的这一趋势将以类似速度继续。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去年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有10亿城镇居民,在短短20年中,中国城镇人口增量比美国总人口还要多。
这一里程碑凸显出一种人口流动趋势。随着又有数亿人迁入城镇地区寻找薪酬更高的工作,中国政府说这一趋势将是未来20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不过,城市化带来的社会成本正变得越来越明显,这也显示出中国未来日益面临的挑战,因为大批民众迁移会给城镇住房、交通等基础设施和福利带来日益严重的压力,同时加剧污染、社会不稳定和对政治改革的呼声。
然而,城市真的能够让生活更美好吗?退一步说,即便将时代潮流视为不证自明的"好"早已成为现代人的思维定势,仍然能够和应该追问:城市是何以让生活更美好的?
事实上,200年来无数大大小小的哲人都曾告诫过我们:城市的水泥丛林使人疏离了自然的美好;城市的废气、噪音和污水侵蚀了人的健康;城市的尔虞我诈污染了人的心灵……所有这些沉重的代价,只不过为我们换来了表面上看似富足一点的物质生活而已。
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讴歌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经典文学艺术作品可谓不计其数,而要找到哪怕一两首(幅)赞美城市的诗歌(油画),恐怕都是十分不易的。
但即便如此,世界各地的人们--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年轻人们--仍然争先恐后地走出乡村、涌入城市,满怀着憧憬和梦想。在我看来,仅仅用能够挣更多钱或希望过上物质条件更好的生活来解释他们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强烈冲动,恐怕会失之简单和浅薄。
那么,城市,在其作为一个财富聚集地、一个现代生产和消费中心的外表之下,究竟还隐藏着那些富有更大诱惑力的神奇特性,使之"让生活更美好"呢?
城市,由于各式各样背景迥然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而滋生了丰富多彩的需求;这些需求创造了千奇百怪的产业和发展机会;而才智过人的专业人士在相互激发中则又不断地创造着无穷无尽的新需求……
一个人们世代种田为生的乡村,哪怕它再大、人口再多、教育水平再好,会产生像"香水瓶设计师"、"希伯来语翻译"这样的职业吗?而为了服务于"香水瓶设计师"、"希伯来语翻译"的特殊需求,城市又会诞生出其他许多产业和职业……
所有这一切的动力,最终会发掘每一个人身上的特殊潜能,造就每一个具有特殊才能的人。这就是城市引领现代经济的奥秘所在。
然而这仍然不是最根本性的。城市里充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陌生人",他们不仅有着千差万别的需求,更怀有南辕北辙的信念、价值、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他们能够和平舒适地共处于逼仄的城市空间里,必定需要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相互理解和尊重彼此的价值。
正是这一点,构成了城市有别于乡村"熟人社会"的最大特性:这是一个自由、开放和多元的时空,任何人都不会因为自己的一点点离经叛道的独特想法或做法而遭到周围人的千夫所指,以致寸步难行,只要他没有损害到其他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与乡村,分别是开放的现代与封闭的传统的对应物。我个人深信,这才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最核心的价值所在,也是城市格外令乡村青年男女向往之所在--城市的空气虽不纯净,但却让人可以无拘无束地敞开心灵。
不过,要让城市的上述优势和可能性得以充分显现,一个适宜居住的基本环境和一些设施的元素则是必须的。
由于"7-21大暴雨"引发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具体讨论已经汗牛充栋,笔者在这里就不再赘言了,只想讨论一下所谓"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原则。
如许多论者正确地指出的,近30年来急剧扩张的城市化正迅速改写着古老的神州大地的风貌,也到处留下了各种张扬气派但又怪异丑陋的城市化景观。
导致这一毁誉参半的结果的,是各地政府"三年大变样"式的"大跃进"冲动。而且我们恐怕不得不承认,在中国的特殊语境下,相对于单纯市场化的力量,这才是中国城市发展最大的驱动力。
建设部原副部长、两院院士周干峙先生不久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曾极其坦率地说,中国的城市规划从上世纪50年代的一切依据"苏联标准",演变到80年代的"专家与领导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
编辑:daiy
相关阅读
中规院总规划师建言成都公园城市
9月27日,2019公园城市建设研讨会在成都举行。14名公园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生态建设等国内外知名专家齐聚成都,共商公园城市的发展。【详细】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在杭州召开
记者从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我国城市规划领域水准最高、参与度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年度学术盛会,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举办。这是继首届年会在杭州举办后,时隔18年再【详细】
地方品质在城市规划发展中至关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详细】
广州: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永庆坊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同粤剧票友亲切交谈,希望他们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广州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汇报。他指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