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关于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思考

2012-08-29 08:16:00    作者:单霁翔     来源:中国建设报     浏览次数:

  "20世纪建筑遗产",顾名思义是根据时间阶段进行划分的建筑遗产集合,包括了20世纪历史进程中产生的不同类型的建筑遗产。20世纪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变化最快的时代,对于我国来说,在20世纪的100年时间,完成了从传统农业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性跨越。事实上,没有哪个历史时期,能够像20世纪这样,慷慨地为人类提供如此丰富、生动的建筑遗产,而面对如此波澜壮阔的时代,也只有建筑遗产才能将20世纪的百年历史进行最为理性、直观和广博的呈现。

  20世纪人们的建造理念更多地强调功能性和实用性,表现出明显的时代差异。因此,就20世纪建筑遗产而言,不应简单地从艺术形式和审美角度鉴定其价值,而应注重考察它们为适应社会生活变化,而在功能、材料、技术手段以及工程建设等方面所作出的积极贡献,与那些历经千百年沧桑、早已被剥离了实际应用、只作为历史遗迹接受研究与观赏的古代遗存不同。20世纪建筑遗产往往是功能延续着的"活着的遗产",其产生背景、建造过程、修缮状况等均有据可查,基础资料相对较为完备。

  但与那些令人肃然起敬的古代文化遗存相比,20世纪建筑遗产在文化遗产大家庭中最为年轻,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忽略它们存在的重要意义,造成20世纪建筑遗产在各地不断遭到损毁和破坏,也使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充满了挑战。一是缺乏加强保护的正确认识。对于相当部分的20世纪建筑遗产来说,生命历程尚未终结,发展状况尚未成熟,突出价值尚未充分彰显,其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往往仍在塑造过程当中,需要探索和提炼科学的保护理论和方法。二是缺乏实施保护的法律保障。人们往往认为20世纪刚刚过去,而未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列入保护的范畴,因此涉及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和管理的法规制定相对滞后。目前,在受法律保护的文化遗产中,20世纪建筑遗产所占比例很小,在多数城市和地区,这一保护行动尚未开始。三是缺乏实施保护的成熟经验。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存在着不能回避的技术难题,20世纪建筑遗产有着自己的特点,较之传统建筑,在保护和维修方面往往面临更大挑战,许多20世纪建筑遗产由于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导致永久性的毁坏或消失。四是缺乏合理利用的科学界定。由于20世纪遗产往往是正在使用的"动态遗产",产权人或使用者为满足当前需要而对其经常加以变动,处理不当就会影响20世纪建筑遗产的整体风格和建筑质量,甚至伤害城市民众的集体记忆,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虽然20世纪建筑遗产与我们相距只有百年,但是由于其艺术多元、技术先进、人文共融,使它们的价值更贴近时代,所以20世纪建筑遗产也是文化记忆的摇篮,现代人类必须予以充分关注。

  一是使人类发展记录更加完整。今日人类社会,鼓励多样化地理解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评价文化遗产的价值,包括人类从刀耕火种到遨游太空的每一步足迹。而20世纪人类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也远比古代更为多样、更为复杂。20世纪作为社会变迁最为剧烈的文明时期,各种重要的历史变革和科学发展成果,都以各种特有形式折射在20世纪建筑遗产身上,见证了每一阶段、每个角落发生的不平凡的故事,这就是20世纪建筑遗产的重要价值所在,它们详细书写着历史的每一篇章。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应该不仅限于建筑形式,还应当考虑到作为整体构成部分的广泛的生态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和文化框架,应当强调记忆的重要性。即"从单纯的建筑角度的文化遗产观,向更加具有人类学精神的、多功能性和普遍性的观点转变"。

  二是使社会教育功能更加完善。20世纪建筑遗产形成于过去,认识于现在,施惠于未来。保护20世纪建筑遗产要具有前瞻性,目光放远。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这个生命充满了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故事成为历史,历史变为文化,长久地留存在人们的心中。2002年,以北大红楼为依托的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向社会开放,成为全国唯一集中研究、收集、展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博物馆。具有非凡意义的场所和事件对公众教育具有特殊价值,应纳入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标准之中,并对其保护策略加以重新思考。例如鸭绿江断桥既是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和屈辱的写照,又是新中国诞生后中国人民取得反侵略斗争胜利的历史见证。

  三是城市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在城市中,20世纪建筑遗产是难得的文化资源。每一个历史发展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我国,各个阶段的文化特色,相互不可替代,但是都可以通过不同时期的建筑遗产清晰展现。在20世纪建筑遗产中,文化赋予了建筑更多的审美内涵,文化让建筑获得了灵魂。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20世纪建筑遗产更表现出人类文明在哲学、文学、美学等艺术领域以及科技领域的成就,拥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在20世纪建筑遗产的传承中,经典建筑的积累不可或缺。这一时期设计人才辈出,创造出一批优秀的经典建筑。经典建筑是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建筑,它们超越了建筑的使用功能,因其艺术多元性、技术先进性和人文共融性,使20世纪建筑遗产的价值凸显。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认同本民族文化是各国都在积极努力的方向。20世纪建筑遗产这一新领域的开拓,突破了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扩大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丰富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内容,并且正在推动着相关学科的研究。

  一是提高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意识。"20世纪遗产"一经提出,就曾被人认为是自相矛盾的概念。"20世纪"意味着"现代",而"遗产"则意味着"传统"。在城市化加速进程的语境下,这一矛盾不仅在概念上,同时也会在实际行动中产生后果。今天,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正确认识20世纪遗产的价值,而遇到的主要障碍就是仅强调年代悠久与否,而忽视其他方面的价值,只有跨越这一障碍,才能使20世纪建筑遗产得到切实保护。因此需要更进一步对20世纪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础加以推敲。事实上,这一障碍客观存在。在讨论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国庆十大建筑"是否列入上报名单的问题上始终存在争议,最终以建成不到50年、目前正在使用、尚未遇到被拆毁的危险等原因,未能将它们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是开展20世纪建筑遗产的科学评估。面对数量庞大的20世纪建筑遗产,正确加以选择,进行价值判别,既是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前提,也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在对20世纪建筑遗产进行科学评估时,应当客观而宽容,为后人保留延续的空间。健全的科学评估原则是构成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有效基础。虽然我们伴随着20世纪遗产一路走来,但是,对于它们的认识往往基于以往的体验,很少能以科学的态度、长远的眼光,来讨论它们对于历史传承和文化发展的价值与作用。今天,不能只保护已有研究成果的历史遗存,而不注重保护尚待研究的历史遗存;不能只保护革命时期的遗存,而不注重保护建设时期的遗存;不能只保护与政治事件和人物有关的遗存,而不注重保护反映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发展状况的遗存。当前,无论是社会发展节奏,还是科学技术进步,都在加快。对于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也需要以抢救的精神加以捕捉。

  三是探索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方法。当前,随着20世纪建筑遗产在国家和地区保护名录中所占比例的不断上升,引发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如何合理实施保护与修缮问题尤为关键,无疑对今天实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产生深刻影响。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20世纪遗产科学委员会,近年来就集中关注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三大主题:一是如何认定时间较晚的建筑遗产;二是研究特殊构造技术和材料的运用;三是研究特殊设计问题。通过这些研究,试图解决保护面临的诸多难题。对于20世纪建筑本体的保护,应根据该建筑的遗产价值和保存状况,采取多元化的保护措施。例如对历史价值较高、遗存状况较好的,应实施全面保护;对于建筑立面价值较高,内部已经改变的,应保护其特色外观,内部实施整饰等。对于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研究,缺乏有效的、操作性强的实施指南,这一状况无论对于遗产管理者还是保护实施者来说都存在一定盲目性,因此,寻求与可持续利用相适应的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技术和方法,就显得格外迫切而重要。

  由于绝大多数20世纪建筑遗产仍然处于日常使用的状态,使用过程中的修缮、维护、内部更新在所难免。因此,必须对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做出科学解释,并对维修可能采取的措施、更新可能允许的尺度提出明确要求,用于指导保护实践。应该积极借鉴国际社会比较成熟的保护经验及相关技术方法。例如如何对20世纪建筑遗产周边不断变化的城市空间提出规划要求;如何评定列入20世纪遗产的建筑物群的兼容性功能;如何对20世纪遗产中的大型现代建筑保护修缮的经济可行性进行评估等。同时,应通过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成果,获得社会各界认可,而要真正获得所期望的社会支持,需要及时将保护信息向社会公布,建立保护标识以便于公众认知。另一方面,有必要对20世纪建筑遗产的所有信息进行系统归档。

  四是实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合理利用。保护文化遗产的最大动力是保存文化,而保存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传承文化。因此保护20世纪建筑遗产并不意味着将其束之高阁。恰恰相反,只要人们在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就会被关心,就会得到及时维护。20世纪建筑遗产,与其它历史时期的建筑遗产相同,都是一座城市文化生生不息的象征,也是代表不同历史发展进程的坐标,当代人们以此为参照,辨认日新月异的生存环境。应考虑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所在社区协调发展的互动关系,面向当前和未来的社会生活进行定位。通过20世纪建筑遗产与社区文化和市民生活重新建立联系,创造使闲置空间再次获得生存的契机,延续其生命历程。如何在文化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决定取舍,如何寻找保护历史记忆与挖掘使用功能的平衡点,是不能忽视的现实问题。在城市中,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应与城市环境整治和地区功能提升相结合,与市民公共活动和培养健康情趣相结合、与城市文化建设和特色风貌保护相结合,提升20世纪建筑遗产对城市文化的贡献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

  中国百年巨变所遗留的丰富建筑遗产,是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理念提出的重要社会背景。保护与传承人类文明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好20世纪建筑遗产,我们才能交给21世纪以及未来一份完整的答卷。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成都市第八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出炉”

原华西协合大学校长楼、徐子昌旧居、锦江宾馆、谢无量旧居……这些见证了成都历史变迁的历史建筑,如今已被正式纳入名录保护。成都晚报记者昨日从市房管局获悉,成都市第八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近日已经市政府批准公布,11处历史建筑入围。截至目前,成都市已公布的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达78处。【详细】

广州6建筑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的“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包括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内的98项建筑入选。其中,广东有六个项目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分别是广州市中山纪念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州白云山庄、广州泮溪酒家、白天鹅宾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