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思考
2012-08-31 07:50:00 来源:中国建设报 浏览次数:800
虽然20世纪建筑遗产与我们相距只有百年,但是由于其艺术多元、技术先进、人文共融,使它们的价值更贴近时代,所以20世纪建筑遗产也是文化记忆的摇篮,现代人类必须予以充分关注。
一是使人类发展记录更加完整。今日人类社会,鼓励多样化地理解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评价文化遗产的价值,包括人类从刀耕火种到遨游太空的每一步足迹。而20世纪人类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也远比古代更为多样、更为复杂。20世纪作为社会变迁最为剧烈的文明时期,各种重要的历史变革和科学发展成果,都以各种特有形式折射在20世纪建筑遗产身上,见证了每一阶段、每个角落发生的不平凡的故事,这就是20世纪建筑遗产的重要价值所在,它们详细书写着历史的每一篇章。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应该不仅限于建筑形式,还应当考虑到作为整体构成部分的广泛的生态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和文化框架,应当强调记忆的重要性。即“从单纯的建筑角度的文化遗产观,向更加具有人类学精神的、多功能性和普遍性的观点转变”。
二是使社会教育功能更加完善。20世纪建筑遗产形成于过去,认识于现在,施惠于未来。保护20世纪建筑遗产要具有前瞻性,目光放远。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这个生命充满了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故事成为历史,历史变为文化,长久地留存在人们的心中。2002年,以北大红楼为依托的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向社会开放,成为全国唯一集中研究、收集、展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博物馆。具有非凡意义的场所和事件对公众教育具有特殊价值,应纳入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标准之中,并对其保护策略加以重新思考。例如鸭绿江断桥既是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和屈辱的写照,又是新中国诞生后中国人民取得反侵略斗争胜利的历史见证。
三是城市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在城市中,20世纪建筑遗产是难得的文化资源。每一个历史发展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我国,各个阶段的文化特色,相互不可替代,但是都可以通过不同时期的建筑遗产清晰展现。在20世纪建筑遗产中,文化赋予了建筑更多的审美内涵,文化让建筑获得了灵魂。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20世纪建筑遗产更表现出人类文明在哲学、文学、美学等艺术领域以及科技领域的成就,拥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在20世纪建筑遗产的传承中,经典建筑的积累不可或缺。这一时期设计人才辈出,创造出一批优秀的经典建筑。经典建筑是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建筑,它们超越了建筑的使用功能,因其艺术多元性、技术先进性和人文共融性,使20世纪建筑遗产的价值凸显。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认同本民族文化是各国都在积极努力的方向。20世纪建筑遗产这一新领域的开拓,突破了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扩大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丰富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内容,并且正在推动着相关学科的研究。
一是提高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意识。“20世纪遗产”一经提出,就曾被人认为是自相矛盾的概念。“20世纪”意味着“现代”,而“遗产”则意味着“传统”。在城市化加速进程的语境下,这一矛盾不仅在概念上,同时也会在实际行动中产生后果。今天,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正确认识20世纪遗产的价值,而遇到的主要障碍就是仅强调年代悠久与否,而忽视其他方面的价值,只有跨越这一障碍,才能使20世纪建筑遗产得到切实保护。因此需要更进一步对20世纪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础加以推敲。事实上,这一障碍客观存在。在讨论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国庆十大建筑”是否列入上报名单的问题上始终存在争议,最终以建成不到50年、目前正在使用、尚未遇到被拆毁的危险等原因,未能将它们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是开展20世纪建筑遗产的科学评估。面对数量庞大的20世纪建筑遗产,正确加以选择,进行价值判别,既是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前提,也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在对20世纪建筑遗产进行科学评估时,应当客观而宽容,为后人保留延续的空间。健全的科学评估原则是构成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有效基础。虽然我们伴随着20世纪遗产一路走来,但是,对于它们的认识往往基于以往的体验,很少能以科学的态度、长远的眼光,来讨论它们对于历史传承和文化发展的价值与作用。今天,不能只保护已有研究成果的历史遗存,而不注重保护尚待研究的历史遗存;不能只保护革命时期的遗存,而不注重保护建设时期的遗存;不能只保护与政治事件和人物有关的遗存,而不注重保护反映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发展状况的遗存。当前,无论是社会发展节奏,还是科学技术进步,都在加快。对于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也需要以抢救的精神加以捕捉。
三是探索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方法。当前,随着20世纪建筑遗产在国家和地区保护名录中所占比例的不断上升,引发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如何合理实施保护与修缮问题尤为关键,无疑对今天实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产生深刻影响。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20世纪遗产科学委员会,近年来就集中关注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三大主题:一是如何认定时间较晚的建筑遗产;二是研究特殊构造技术和材料的运用;三是研究特殊设计问题。通过这些研究,试图解决保护面临的诸多难题。对于20世纪建筑本体的保护,应根据该建筑的遗产价值和保存状况,采取多元化的保护措施。例如对历史价值较高、遗存状况较好的,应实施全面保护;对于建筑立面价值较高,内部已经改变的,应保护其特色外观,内部实施整饰等。对于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研究,缺乏有效的、操作性强的实施指南,这一状况无论对于遗产管理者还是保护实施者来说都存在一定盲目性,因此,寻求与可持续利用相适应的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技术和方法,就显得格外迫切而重要。
编辑:dong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按照“古风古韵 生态生活”的设计原则,淡化商业、娱乐功能,力求“水清、树绿、景美、生态优”,回归园林艺术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遥津”【详细】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本届园博会主题为“千里通波、大美运河”,园博园占地面积196.7公顷,规划建设有“一带三区”,即:运河风光带,城市展园区、专类植物展园区、综合服务区,建成13个城市展园和沧州坊商业街罗列其中【详细】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打造全球首发中心、首发首秀首展纷至沓来、科幻企业云集……现如今的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吸引科技、科幻、体育、文化、商业等产业集聚。记者近日获悉,一季度首钢园举办各类活动会展78场【详细】
北京:数字技术立体化展现壮美中轴线
一条中轴线,撑起古都脊梁,串起一路风景。然而,在实地探访时,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位都无法一览全局。实景三维系统弥补了这一遗憾,让人们可以全方位领略中轴线的独特神韵。记者近日获悉,借助数字技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