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思考

2012-08-31 07:50:00         来源:中国建设报     浏览次数:800

  由于绝大多数20世纪建筑遗产仍然处于日常使用的状态,使用过程中的修缮、维护、内部更新在所难免。因此,必须对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做出科学解释,并对维修可能采取的措施、更新可能允许的尺度提出明确要求,用于指导保护实践。应该积极借鉴国际社会比较成熟的保护经验及相关技术方法。例如如何对20世纪建筑遗产周边不断变化的城市空间提出规划要求;如何评定列入20世纪遗产的建筑物群的兼容性功能;如何对20世纪遗产中的大型现代建筑保护修缮的经济可行性进行评估等。同时,应通过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成果,获得社会各界认可,而要真正获得所期望的社会支持,需要及时将保护信息向社会公布,建立保护标识以便于公众认知。另一方面,有必要对20世纪建筑遗产的所有信息进行系统归档。

  四是实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合理利用。保护文化遗产的最大动力是保存文化,而保存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传承文化。因此保护20世纪建筑遗产并不意味着将其束之高阁。恰恰相反,只要人们在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就会被关心,就会得到及时维护。20世纪建筑遗产,与其它历史时期的建筑遗产相同,都是一座城市文化生生不息的象征,也是代表不同历史发展进程的坐标,当代人们以此为参照,辨认日新月异的生存环境。应考虑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所在社区协调发展的互动关系,面向当前和未来的社会生活进行定位。通过20世纪建筑遗产与社区文化和市民生活重新建立联系,创造使闲置空间再次获得生存的契机,延续其生命历程。如何在文化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决定取舍,如何寻找保护历史记忆与挖掘使用功能的平衡点,是不能忽视的现实问题。在城市中,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应与城市环境整治和地区功能提升相结合,与市民公共活动和培养健康情趣相结合、与城市文化建设和特色风貌保护相结合,提升20世纪建筑遗产对城市文化的贡献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

  中国百年巨变所遗留的丰富建筑遗产,是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理念提出的重要社会背景。保护与传承人类文明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好20世纪建筑遗产,我们才能交给21世纪以及未来一份完整的答卷。

编辑:dong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按照“古风古韵 生态生活”的设计原则,淡化商业、娱乐功能,力求“水清、树绿、景美、生态优”,回归园林艺术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遥津”【详细】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本届园博会主题为“千里通波、大美运河”,园博园占地面积196.7公顷,规划建设有“一带三区”,即:运河风光带,城市展园区、专类植物展园区、综合服务区,建成13个城市展园和沧州坊商业街罗列其中【详细】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打造全球首发中心、首发首秀首展纷至沓来、科幻企业云集……现如今的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吸引科技、科幻、体育、文化、商业等产业集聚。记者近日获悉,一季度首钢园举办各类活动会展78场【详细】

北京:数字技术立体化展现壮美中轴线

北京:数字技术立体化展现壮美中轴线

一条中轴线,撑起古都脊梁,串起一路风景。然而,在实地探访时,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位都无法一览全局。实景三维系统弥补了这一遗憾,让人们可以全方位领略中轴线的独特神韵。记者近日获悉,借助数字技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