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国城市应走出“生态低碳”的发展误区
2012-09-03 09:25:06 作者:郑明媚 黄曦颖 来源:城市中国网 浏览次数:
生态和低碳的城市,必须是一个健康的城市,而不应是一个病态的城市。健康的城市本身是功能完善的。新加坡前城市建设局局长刘太格3月24日在上海接受城市中国网专访时说,如同一个人一样,身体健康的人,本身就会从内而外散发出一种朴素美,略加修饰打扮能让人感到很美;而身体不健康,无论怎么打扮也很难让人感到美。城市功能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很多包括中国城市在内的一些城市政府,把完善城市功能理解为做城市形象工程。这些形象工程可能最后并没有让他们的功能得到很好地发挥。正因为,城市是让在这里就业、居住生活的人建设的,就应该让城市的功能完善,必须让这些人在城市中便利、舒适的就业和生活。
生态和低碳的城市,必须是让所有市民住得起、消费得起的城市。无论是在今年3月25日上海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上,还是在5月3日中欧城镇化高层会议上,以及在5月30日北京京交会国际城市智能大会上,国际社会众多的企业、开发者都在给中国的城市管理者倡导绿色、低碳和环保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可以一次性投入完成建设的,可是后期的维护却需要众多家庭、众多的民众来支付,目前很多的绿色和低碳设施和技术应用成本都比较高。从京交会上,城市中国网专访了中电联合会的管理人员,他们提出欧洲现在普遍推广的“被动式节能”、家庭太阳能发电装置等都需要支付昂贵的成本,德国弗莱堡被动节能房成本比普通房高出15%左右(德国弗赖堡在微博上公开的数据),在国内安装符合普通家庭所有装置的发电装置可能需要3万多元。按照我们市民现在的收入标准,这个成本普通家庭很难承受。
生态低碳的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城市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和消耗是巨大的,特别是一些城市政府兴建大开发区、大广场、宽马路、植大草坪,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俞孔坚教授提到,中国有占全国10%优质土地,这些土地在平原,土壤、水等耕种条件较好,有90%的土地不适宜耕作,如果我们把城市建设在90%的土地上,我们就完全能保证全国的粮食生产的土地需求。可是偏偏90%的城市都是建设在这适宜耕种的10%的土地以内的。很多城市热衷于种草坪,提高绿化覆盖率,可是草坪灌溉需要大量的水,据测算,一平方米草坪年灌溉需用水1吨左右。对于北方干旱缺水的城市,种草坪是严重浪费水资源的发展方式。截止目前,中国各城市工业园区数量达6000多个,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土地面积1.5万平方公里,这些工业园区90%以上都属于低密度、低容积率的建筑形式。珍惜能源、节约资源的城市,如同张庭伟在第七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上发言时讲到的,创造条件让子孙能实现持久发展,才是城市追求的生态、低碳发展的最终目标。
中国的城市怎样走出误区?
全球都没有一个实现零排放的城市,发展生态低碳城市,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城市一样,都属于探索阶段。只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比我们更成熟,技术研发地更早、资源更加丰富、人口更少,所以在一些小城市里,倡导并实施生态低碳的理念、应用高科技、环保节能材料更加容易。比如瑞典的哈马比市,是一个只有3万人的富裕城市,在推行生态低碳的城市发展理念中,城市政府和市民都支持,都能承担地起这些高投入。而很多城市,特别是人口众多的城市,像哈马比这样的生态低碳的发展模式还很少见。不同的阶段,我们对待城市实现生态低碳发展的标准和路径应该不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不宜照抄照搬欧洲甚至美国的经验,还是应该立足于国情、立足于市情、立足于本地居民的意愿和未来,发展符合中国实际的生态低碳城市。
鼓励各地政府走出去,借鉴国际国内众多城市的经验。中国的城市化,用30年走完了发达国家200年的历程,速度惊人。避免走弯路,还是应多取经。如同张庭伟教授在专访中提到的,中国的城市官员向发达国家学习,应更多的学习其他国家发展生态低碳城市的机理,而不是具体的作法,或是某一项政策,因为中国的制度跟国外的制度是不同的。比如,欧洲很多城市会选择种草坪,那是因为欧洲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多雨,适宜草和植被生长,草坪种植在欧洲的灌溉成本很低。而种草提高绿化率的方式却不能轻易就搬到中国的各个城市中。中国地域范围大,东、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发展,也可以相互借鉴好的经验,避免重走一些弯路。
充分挖掘中国传统和优秀的文化,了解本地大自然赋予的禀赋和优势。俞孔坚教授提到,很多城市在提倡节能减排,这是一件好事。可是大家都知道减排很重要,却忽视了吸收已排出的二氧化碳同样很重要。吸收碳最好的主体就是大自然,不需要花费任何成本。例如雨水排涝,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自然这个绿色设施,而不能仅仅依靠人工这种“灰色”设施,要充分利用土地的自净能力,把草坪修建地低于路面,在通过简易的技术改造,土壤吸收不了的雨水能在地下储存起来,争取用小低碳解决大问题。观念转变了,还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自然禀赋和人文资源,政府和市场可以筹备的资金,以及充分估量生态低碳需要投入的成本,通过比较和平衡测算,制定出可比较的方案才能让城市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借助规划和相关的政策,共同推动城市生态低碳的发展。国际上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容易陷入盲目发展的困境,认为国际上最发达地区的规划和设计一定是最好的,最生态和最低碳的,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巴西利亚市的规划和建设,聘请了国际的知名规划师、建筑师重新建设的新城,而众多的规划大师、城市发展专家看来,巴西利亚并不成功甚至是失败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案例。国际上最新、最奇特的技术或产品,搬到中国城市中并不一定换来最美的视觉效果和心理认可。俞孔坚教授提出,还是应从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双管齐下来抓生态低碳的发展,要抓住大江大河的生态建设工程。地方城市在规划中,要尊重大自然,不要盲目修建大量矫揉造作华而无实的形象工程。
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相结合,让市民积极参与到生态低碳的发展中来。一个城市要实现低碳生态的发展方式,少不了市民的身体力行。一个城市不能光为了富人而建,也不会仅为穷人而建,而是需要为所有的市民而建。市民的收入是多层次的,对生态低碳的理解和要求也是多层次的,政府应根据市民的收入水平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国际上很多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和欧洲,国家和地方都会制定一定的支持政策,鼓励市民选择低碳生态的居住、生活方式。但是富人和一般的市民,对新技术、新理念的接受程度并不是一样的,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应该有选择的权利,政府应该为他们提供多种选择方案。鼓励市场力量参与,通过减税、补贴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低碳生态的发展。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按照“古风古韵 生态生活”的设计原则,淡化商业、娱乐功能,力求“水清、树绿、景美、生态优”,回归园林艺术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遥津”【详细】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本届园博会主题为“千里通波、大美运河”,园博园占地面积196.7公顷,规划建设有“一带三区”,即:运河风光带,城市展园区、专类植物展园区、综合服务区,建成13个城市展园和沧州坊商业街罗列其中【详细】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打造全球首发中心、首发首秀首展纷至沓来、科幻企业云集……现如今的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吸引科技、科幻、体育、文化、商业等产业集聚。记者近日获悉,一季度首钢园举办各类活动会展78场【详细】
北京:数字技术立体化展现壮美中轴线
一条中轴线,撑起古都脊梁,串起一路风景。然而,在实地探访时,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位都无法一览全局。实景三维系统弥补了这一遗憾,让人们可以全方位领略中轴线的独特神韵。记者近日获悉,借助数字技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