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心中“长”满杜仲

2012-09-06 21:50:08         来源:科技日报     浏览次数:

  历史上第一个发现杜仲有药用价值的人姓杜,叫“杜仲”。

  今天,也有一位心中“长”满杜仲的人。他创造了杜仲研究史上多个第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杜仲基因库和育种群体;主持选育出了我国第一批10多个杜仲良种;首创了杜仲果园化栽培模式;选育出了我国首批杜仲果用良种;首创了杜仲雄花茶及其加工工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杜仲雄花茶园。

  他叫杜红岩,杜仲种植专家,农学博士,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

  结缘杜仲

  一踏进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的大门,一幅幅杜仲之照:三万亩杜仲基地、杜仲茶、杜仲鸡蛋、杜仲胶、杜仲良种等等,十分醒目。

  在杜红岩办公室,满眼还是杜仲,无论是办公桌上,还是茶几、沙发上、书柜里,井然有序地摆满了杜仲书籍、杜仲产品。

  1986年,杜红岩毕业于中南林学院(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同年被分配至河南洛阳林业科学研究所。报到的第二天,他就结缘杜仲,参加全国杜仲种质资源调查。从那时开始直至如今,整整26年。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为收集杜仲叶,杜红岩带领收集小组跋山涉水,踏遍了河南南阳、洛阳等杜仲产区。遇有积雪之地,他们扒开积雪;见到石头缝里有杜仲叶,就用专门自制的夹子将其夹出……

  26年来,杜红岩孜孜不倦,刻苦钻研,取得研究成果15项,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获杜仲发明专利8项。

  培育良种

  我国杜仲研究起步较晚,生产上一直沿用实生苗造林,苗木良莠不齐,严重影响杜仲产业发展。由此,杜红岩瞄准了杜仲良种选育。

  80年代,我国贵州、四川、湖北、河南等杜仲主产区的交通十分闭塞。为了寻找一株杜仲树,杜红岩往往要徒步好几十公里的山路。渴了,饮一口军用水壶中的凉白开;饿了,停下来背靠草垛啃几口自带干粮。

  杜仲是杜红岩的生命。研究初期,他住的是四面透风的牛棚,啃着馒头,最好的享受是偶而会抽出时间做一碗没有菜的清汤白面。当我们问及辛苦之感时,他笑了笑说:“挺好的,没太多感受。”

  为采集优树种根,杜红岩冒雪徒步40多里山路,到三门峡山区采集杜仲。当采集完他已全身湿透,裤腿都结冰了。但是,为了保持优树种根新鲜,又马不停蹄地徒步20多里,乘当天的夜班车赶回洛阳,等到洛阳已是凌晨2点多。

  就是这样,杜红岩执着地坚守着每一份成果,研究着每一项技术,从不停歇。1995年,他主持选育出的我国史上首批杜仲良种“华仲1—5号”,通过专家鉴定,填补了国内外杜仲良种之空白。2010年,通过河南省林木良种审定。为我国杜仲中药良种化、产业化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广作用。

  针对杜仲树产胶量低、综合效益差,严重制约我国杜仲胶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1993年开始,杜红岩率领研究团队从全国筛选出128株杜仲高产胶优树,进行反复对比研究,经过10多年的系统测定,2005年,首批杜仲果用良种通过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组织的成果鉴定,填补了我国杜仲高产胶良种之空白。2011年,此成果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华仲6—9号”4个杜仲果用良种通过国家林木良种审定,成为我国首批通过国审的杜仲高产胶良种。

  开创新篇

  杜仲培育技术实现历史性的重大突破,是1993年杜红岩首创的杜仲果园化栽培模式,获国家发明专利。

  10年时间,杜红岩率领杜仲技术创新团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大规模果园化杜仲高产胶研究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开展了以提高杜仲产果量和产胶量为经营目的的优质高效集约栽培技术研究,成效显著,使杜仲产果量比传统栽培模式提高了40倍。

  在研究挖掘杜仲全树产业化开发潜力的同时,杜红岩以独特的视角,发现了杜仲雄花独特的经济开发价值,开始研发杜仲雄花茶。

  对杜红岩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于是他买来《制茶学》等书籍潜心学习茶叶加工基础理论,并用炒菜锅进行杜仲雄花茶加工试验。针对杜仲雄花茶浸泡后汤色易褐变的现象,他不耻下问,多次深入河南信阳等茶区向炒茶师傅讨教,反复摸索炒茶工艺和关键技术。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终于首创了“杜仲雄花茶及其加工方法”。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开创了杜仲综合利用新局面。

  17年的不断研究,使杜仲雄花茶、杜仲雄花红茶等加工技术和工艺日臻完善,目前“杜仲雄花茶”已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功能食品知名品牌,安全、无毒,为保健品市场炙手可热的产品。

  如今,杜红岩正与他的同行们一道,努力为国家林业局杜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筹建创造条件。“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杜仲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我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投入毕生的精力。” 这是杜红岩自己真实的心声。

编辑:wenweihua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花卉界两项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花卉领域两项成果获奖,分别为南京农业大学菊花课题组负责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陈发棣主持完成的【详细】

北京盆花淡季来袭行情持续走低

  7月以来,天气炎热,北京盆花市场迎来淡季,整体销量下滑,走货缓慢。红掌价格与上月相比无较大变化;蝴蝶兰主要为租摆拿货,价格与上月持平;凤梨品质高的走货量大;绿植、小盆花等走货量下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