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镇化应把握好力度节奏

2012-09-07 09:46:36         来源:中国证券报     浏览次数:

  过去的三十多年中,我国经济增长和居民福利水平全面提高,其中城镇居民福利水平提升更为明显,城镇人均经济规模远远超过农村。随着未来农村人口逐步变为城镇人口,通过城镇化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巨大。

  城镇化是经济增长动力

  城镇化是楼群、道路、文明等公共设施聚集和扩大的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是农村居民享受城镇居民待遇、城镇文明及其制度约束的过程。

  在我国以往的经济增长中,城镇居民福利水平提升更为明显。仅就沿海开放城市的市区与县以下的人均经济规模比较,目前也相差4倍。2010年全国人均GDP水平与沿海开放城市人均GDP相差3倍多。假设到2020年,全国人均名义GDP规模达到2007年沿海开放城市水平,如果那时人口按照14亿计算,那么我国名义GDP就可以达到108万亿元,是2010年规模的2.5倍。可见,通过城镇化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极大。

  城镇化意味着城市基础和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增加,也意味着人口不断聚集和持续增加,意味着企业数量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因此也必然带来城镇经济增长。过去的三十年里,我国城镇人口增长288.39%,名义经济增长了108.06倍,城镇人口每增长1%,名义经济增长37.81%。这也表明以城镇化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大有可为。

  稳妥把握城镇化力度和进程

  尽管以城镇化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但我国城镇化发展本身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过分的城镇化让大量人口拥挤到城市,不仅带来城市拥堵、空气质量下降、生活成本提高,也带来就业压力和沉重的财政负担,城市税收增长也因过分发展房地产缺乏可持续性。很多城市流动人口甚至超过户籍人口,但由于没有财力解决流动人口和农民进城的福利待遇均等化问题,只好用户籍管制来减轻财政负担和压力。基于以上分析,我们需要谨慎对待城镇化,在政策上把握好城镇化的力度和进程,实现城乡均衡发展,让城镇化真正成为惠及人民群众的好事。

  一方面,在城镇化的同时,要兼顾农村发展。城镇化问题的本质是缩小城乡差距,确保资源、投资、消费、人口及经济活动的合理布局,因此,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努力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让农村享受现代城市文明和待遇,尤其是在制度待遇(包括已有各项制度的真正执行)方面,不仅要建立、健全和改善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失业、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也要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让农村居民享受或具有城市的教育水平。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经营,让农村就业人员享受和城市等值的收入水平和工薪报酬。这样,就没有必要让大量农村人口城市化,相反,在交通便利的情况下,城市人口可以乡村化,这可以避免和减少过度城镇化导致的各种城市病。

  根据城镇化的本质,继续推进城镇化。其中有两种途径:第一是就近就地实行城镇化,将农村人口适当集中,而不是完全集中到一个地点。一个县,可以有多个集镇。这不仅实现人口、商业、教育的集中,也节省了其他诸多成本,使城镇化的公共基础设施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规模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经营。这可以避免人口向城市集中,也有利于现有城市居民生活成本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城市的社会管理,保障城市的秩序稳定。第二是继续目前的城镇化模式,根据现有能力和条件,实现流动人口或外来人口的市民化,吸引更多人进入城市。这两种思路,在实际中可能需要兼顾,不能偏向一方。

  另一方面,要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推动人口的市民化。当今的流动或外来人口,已经成为城镇发展的建设者、就业者,理应成为城镇人口。在不能完全改革户籍制度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部分改革。

  具体而言,可以在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对投资居民给予户籍宽松。比如在本城投资办厂的外地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户籍指标;二是对符合条件者允许户籍本地化。如外来流动人口满3年,有稳定就业者或自主创业、就业(如餐饮、服务等)者,或者从事城市公共服务者(如环境卫生工人、园林工人、废品收购等),只要其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也应允许落户本城镇;三是逐步实行居住证制度,真正实行居民人口公共服务和福利均等化。

  户籍制度的不公平在于身份歧视和福利歧视,导致居民待遇差异很大。过去的户籍制度对控制农民进城、减少城市的公共负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今天,很多公共服务已经对非户籍人口开放,比如教育、医疗、住房购买等已对流动人口开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规模的相关性不大。而养老完全是按照工资水平来交纳和确定的,不增加政府的负担,过多的户籍限制,反而给管理带来不方便。因此,可以考虑对流动人口实行居住证制度,居住证区可分临时居住和永久居住。居住3年以下的就业人员,都属于临时居住;居住满3年以上的就业人口(包括流动人口或进城农民)都应属于永久居住人口,永久居住人口理应享受市民待遇。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中规院总规划师建言成都公园城市

  9月27日,2019公园城市建设研讨会在成都举行。14名公园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生态建设等国内外知名专家齐聚成都,共商公园城市的发展。【详细】

乔新生: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特别是社会保障规划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外来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发展就是不科学的。【详细】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在杭州召开

  记者从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我国城市规划领域水准最高、参与度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年度学术盛会,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举办。这是继首届年会在杭州举办后,时隔18年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