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超九成受访者直言当前城建浪费多
深圳5000万元打造豪华天桥、山西耗资6000万元建孙大圣故里、河南驻马店两亿元建梁祝故里……近年来,不少地方出现建设浪费的现象。一些城市重复建设不断;在公共设施建设上,也片面追求奢华。
近日,某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对695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1.3%的受访者直言自己所在城市建设浪费现象较多。81.0%的人认为,城市建设浪费的主要表现为大搞形象工程。86.7%的人认为公共财政最应该投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
重复建设是各地民众普遍反映的浪费问题
家住深圳市南山区的顾先生觉得,花5000万元打造的“春花”天桥,和普通天桥相比,在通行功能上是一样的,只是灯光等装饰非常“夺目”。他认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固然是好事,但这么多投入是否顾及了长远利益呢?只为了表面好看也太浪费了。”
除了豪华的公共设施外,不少城市打造的形象工程并不符合当地实际。民意中国网一位网友留言说,哈尔滨市一年霜冻期有六七个月,一些领导却热衷于建设喷泉景观,“有一个广场,建了迎宾式的夹道拱形喷泉,有7个巨大的七彩喷泉灯塔,但只过了一个冬天设备就冻坏了;还有一个地级市竟然建了几十米长的瀑布墙,没过几个冬天设备也冻坏了。在滴水成冰的地方建喷泉,巨额投资怎能不打水漂?”
重复建设也是各地民众普遍反映的浪费问题。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市民柳先生发现,家门口的绿化带两年前石砌的道牙最近又在重修,“本来没有质量问题,可以继续使用的东西随便就换,这种情况我看见好多次了。”
“各部门缺乏统筹安排,‘马路拉链’现象几乎天天有。同一个地点,反复围挡施工,今天路面改造、明天电力改造、后天修跨线桥、大后天、修地铁……一条路一年不知道要挖多少次,整个城市成了一个大工地。”民意中国网一位武汉市网友说。
另一位来自中部省份地级市的网友反映,“前两年,一些领导觉得双向四车道显示不出城市的气派,于是,拆除了道路两旁的绿化带,把四车道拓展成六车道。但我们市里机动车不多,六车道上总是空空荡荡的。而且由于自行车道太窄,人们常常骑入机动车道中,平添了危险。面对纷至沓来的怨言,政府只好又在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间安装了护栏。但是,没过几个月,参评文明城市需要绿化面积达标,政府只能重新修建绿化带,现在六车道又变回了四车道。”
城市建设浪费的主要表现有哪些?81.0%的人首选“大搞形象工程”;其次是“道路、管道重复施工”(62.4%);排在第三位的是“超标兴建办公楼宇”(59.5%)。接下来还有:地标性建筑沦为摆设(46.1%),豪华设施远超实际需求(43.9%),巨资开发景区(36.7%)等。
74.1%的人认为建设浪费是因为公共财政开支被权力左右
民意中国网一位网友留言说,城市建设不是三五年就能完成的,但现在不少城市每届领导都有自己的一套城市建设方案,完全放弃了前一届领导的做法,这样最容易造成浪费。还有一些领导为了政绩,总喜欢“标新立异”,这些都导致城市建设没有长久的规划,对历史建筑也没有持续保护的意识。
调查中,77.6%的人认为造成城市建设浪费的原因是一些地方领导以“政绩”为导向。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卢济威,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一项建设工程,要先从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综合地论证它的价值,经过专家、公众的参与,才能作出“可行”的决策。只是,我国现在很少有“不可行”的项目,领导的意志往往在论证之前就建立了,很多论证就顺着领导的意思来了。
调查显示,74.1%的人认为造成城市建设浪费的原因是,公共财政开支被权力左右;52.6%的人认为原因是一些城市公共财政预算不透明;68.1%的人认为原因是城市盲目规划,缺乏科学性。
浙江省金华市某私企老板龚荣俊认为,缺乏问责使得重复建设等浪费现象无法得到有效遏制。“如果花钱,政府不心疼老百姓心疼,政府管得不到位老百姓又插不上手,浪费行为怎么可能被叫停?不少地方政府是受了利益驱动,因为大型工程的建设会抬升地价,平时小规模的拆建也会产生收入,重建设轻监管在所难免。”
调查显示,75.3%的人认为城市建设浪费现象缺乏事后问责机制;59.9%的人认为一些领导忽视民意,缺乏服务意识;57.5%的人认为城市建设浪费是受商业利益驱动;52.9%的人认为原因是对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88.3%的人建议建立问责机制追究浪费行为
人们对政府用好公共财政有什么建议?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建立问责机制,追究浪费行为(88.3%);引入并扩大民意对干部的考核权(69.9%);进一步完善预算审批和公开机制(65.1%)。接下来还有:重大建设项目交人大审议或通过公众听证(64.3%);改变以GDP为主导的政绩考核体系(62.3%);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47.8%)等。
柳先生觉得,公共财政要还政于民,“把每笔钱都公示出来,让老百姓都能看明白,最好引入听证制度,让老百姓能真正参与到管理监督中。”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教授陈工认为,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最关键的是实行严格的问责制,要对层层承包转包的问题重大工程追究到底;同时,要公开透明。公共财政在基本建设支出方面,事先要做可行性研究。在细化预算到“建一个大桥到底要多少钢筋水泥,多少钉子”的基础上,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表达权”;还有,财政预算应该具有法定性,一旦审议通过后,任何领导擅自对预算增减是违法的。因此,严格按照法律实行财政,人大认真履行监督职责是保证政府用好财政的前提。
卢济威指出,用好公共财政最重要的是在建设城市时,实行“科学的决策制度”。重大的项目要先论证,对于“不可行”的项目,参与者都有责任阻止其上马。公众多层次多方向的参与,应该贯穿项目规划建设的始终,“既可以领导主动去了解民意,也可以请不同行业的代表到‘专家组’听证,并真正吸取有用的意见。”
“我国一些城市开始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后期,民众对各种设施和环境的要求开始精细化,不愿满足于表面功夫。”卢济威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把前期“粗放式”的建设模式转变到“集约式”上来,无论是建筑、市政还是绿化等,都要有“通盘考虑”,不能“各自为政”,否则就会出现盲目建设的问题。
本次调查中,有多达95.2%的受访者认为,现在不少地方将城市的“面子”打造得光鲜漂亮,却忽视了“里子”的建设,这已经成为城市通病。
在江苏省徐州市某机关工作的时立军觉得,城市的“里子”有很多方面,首先应该是“老百姓的幸福感”,“幸福感从哪来,还是政府的民生建设。老百姓最在意的是教育和医疗,因为和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关系;其次是住房和养老,年轻人到了适婚年龄没有稳定的居所难免心浮气躁,而父母都快到退休年龄了,养老固然不能全靠政府,但总要保证渠道畅通。”
公共财政更应该投入在什么领域?86.7%的人首选“加大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保的投入”,74.3%的人建议“重视下水道等地下民生工程建设”;64.9%的人建议“改善城市自然环境”;63.2%的人希望“免费开放更多体育健身场馆”;58.9%的人建议“加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54.9%的人希望“增加公园、电影院等市民休闲场所”;42.2%的人期待“发展精神文化活动”。
陈工认为,城市化进程不仅需要硬件配套,还需要健全相应的公共服务体系,人们才能安居乐业。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讲的“民生财政”(指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相当高的比例,甚至处于主导地位的财政——编者注),一定是未来政府投入的主要方向,应该在尊重现实、保障正常运转开支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投入比例。
编辑:ljing
相关阅读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重视三方面问题
清清河水、古朴城墙、历史老镇【详细】
城市设计让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将上海等37个城市列为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的通知》,我省厦门市名列其中。【详细】
郑晓笛: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
2017年9月2日下午,在河北衡水举行的湿地园林与生态城市建设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特别研究员郑晓笛发表题为《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棕地再生的五个层级》的主题演讲,从全球、区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