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汉”成长基因之工业遗产保护现状
昨日,武汉市首次遴选出29处工业遗产作为初步保护名单,里面有很多武汉人耳熟能详的名字:汉口既济水塔、邦可面包房、南洋大楼……专家认为,武汉是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内陆地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也是近现代中国制造业的重要聚集地,拥有种类和数量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工业文化已成为大武汉城市血液中无法磨灭的基因,也是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长基因。
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在29处工业遗产中,有几个与张之洞息息相关:
汉阳铁厂矿砂码头旧址,位于汉阳区洗马长街北段江边,建于清末,是张之洞时期汉阳铁厂配套建设的矿砂码头;
汉阳特种汽车制造厂,建于1959年,厂址原为张之洞创办的汉阳兵工厂旧址;
武汉市第一棉纺织厂,建于1951年,厂址原为张之洞时期创办的汉阳铁厂。
张之洞督鄂起,武汉是晚清洋务运动的重要基地,官办企业获得强势发展,先后创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湖北织布局、湖北缫丝厂等,为武汉工业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武汉也由此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近代工业体系,军工业居全国之首,纺织业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
仅就汉阳铁厂而言,直到民国20年代,其产量占到全国总量的90%。
同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迅速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是1906年民族资本家宋炜臣在汉口兴办的既济电厂,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民营发电厂。
也正为这样的工业实力,武汉在全国的地位凸显。
正如武汉大学教授冯天喻所言,武汉具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近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从汉口开埠到张之洞督鄂,武汉成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教的发祥地,武汉也因此成为当时的中国的一个中心城市。
在29处工业遗产中,有几个与“洋人”有关系:
汉口电灯公司,1905年建成,由英方集资修建,专供英租界内用电,汉口电灯公司在租界内经营35年,是租界内存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电力公司;
平和打包厂,位于青岛路沿线,建于1905年,是英商在汉口旧租界内建立最早的加工打包仓库。
邦可面包房,是俄租界较大的面包房。
1861年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后,武汉最先兴起的是外商兴办的制茶业、蛋粉加工等食品加工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武汉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俄商顺丰砖茶厂。它为当时我国同类工厂中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企业。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熊月之说,汉口是近代中国内地最早的通商口岸,是西方在中国内地最早设立租界的城市。汉口租界存在了八十多年,其租界数量居全国第二,其面积居全国第三,与上海、天津并称三大租界。
熊月之说,汉口租界设立后,外国人在这里建造领事馆、开洋行、办工厂、兴航运,为汉口提供了一扇了解西方的窗口,给汉口城市涂上了浓重的西洋色彩。武汉人对西方文明中先进成分的感受、了解是相当真切的,对西方侵略中国的罪恶的感受、了解也是相当真切的。
在29处工业遗产中,有很多与“武字头”有关系:武汉重型机床厂,是“一五”时期国家投资新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武汉锅炉厂;是“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工程之一,是“武字头”企业典型代表;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是当时全国第一座规模最大,技术先进的肉类联合加工厂。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批重大项目布局武汉,武汉成为全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在武汉投资兴建武汉钢铁联合企业、青山热电站、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锅炉厂、武昌造船厂和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等一批“武字头”重点项目,至1965年,武汉基本建立起以冶金、机械制造和纺织三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体的综合性的工业基地。
专家认为,武汉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复兴大武汉”的宏伟战略目标,将“传承历史文化,守住城市根脉,留存城市记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工业遗产的保护无疑是“复兴大武汉”的重要一环,这是“大武汉”成长基因的见证和延续。
历时一年多工业遗产大“选秀”
29处工业遗产分布武汉三镇,历史跨度长达百年,这些散落在历史记忆中的工业遗产是如何选出的?昨日,市规划部门相关负责人道出了其中缘由。
编辑:ljing
相关阅读
武汉黄鹤楼景区周边立体整治见成效
2018年5月4日,再登黄鹤楼,蛇山风景如画。【详细】
美国梅诺莫尼山谷——众多工业遗址的景观改造
20世纪80年代,美国中西部地区的中兴城市熟悉的故事情节,工业开始逐渐被移出城市——将烂摊子丢到别处。这个山谷就象是城市中一块1200英亩的伤疤。60000辆机动车行驶在这块土地上的高速路上【详细】
武汉将建一批复合型郊野公园
近日,市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武汉将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以农业体验、垂钓等生态观光休闲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旅游向多业态、高品质转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