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居环境建设引领城市发展转型

2012-09-28 09:06:56         来源:中国建设报     浏览次数:

  城市转型发展是“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命题,也是当前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的话题。这一命题之所以如此的重要和紧迫,很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内涵、重大轻小、重经济轻社会的粗放型城镇发展模式,已经被证明不可持续。尽管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一直保持着较快的速度,但是这种高速度并未有效转化为人们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的幸福感。相反,城乡二元结构分异和大城市病带来的诸多困扰使人们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宗旨心生疑虑。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来看,当今的城市发展已经不能局限于一隅来谋篇布局,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和宏大格局。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世界经济整体处于调整和变革阶段――这些因素既为我国城市的调整和发展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同时也进一步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型,积极探索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既然转型已是势在必行,那么如何转,转向何处,其科学路径、体系配套和标准衡量就亟需深入研究和探讨。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历史性地突破50%。这标志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真正进入一个以“质”取胜的阶段。尽管有些地方的城镇化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但从整体而言,“全国一盘棋”,无论是中西部地区还是东部地区,城镇化“品质”时代已经来临!如此之后,城镇化的质量又要如何体现呢?笔者以为,其最直接的体现为一个城镇的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因此,在城市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应着力把握人居环境这一重要准绳,积极推动城市从资源依赖型、粗放型和外延式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变为一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驱动的科学发展模式,以人居环境建设来引领城市的发展转型。应重点关注三个问题:

  一、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镇化与产业化的均衡发展

  城镇化与产业化是城市发展的双行线。健康的城镇化与产业化是相互匹配、均衡发展的过程。城市要获得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保持城镇化与产业化的均衡发展。

  如果城镇化发展落后于产业化发展,就会导致很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城市形象、面貌、环境质量较差,我国多数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均属这种情况。而一旦产业化发展落后于城镇化发展,则表现为一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没有到位,但是房地产业发展迅速,人气不足,房屋空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超前开发”,随之带来房地产“泡沫”。很多城市的新城区,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存在这种情况。

  在我国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倾向均具有代表性,后一种更为突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城市发展理念上重视经济指标,急功近利而对人居环境的认识不到位,将人居环境理解为一个单纯的物质空间甚至是作为炒作的概念,而没有考虑生活居住在城市中的居民的各种需求。在人居委开展的“新市民城镇人居环境适应性调研”中,有26.2%的城市新市民反映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城镇生活。这说明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GDP的高增量,还没有给失去土地的新市民带来他们满意的生活环境。

  城镇化的核心应该是社会和谐,是人的城镇化而非物的城镇化。这既需要实体空间层面调整,又需要相适应的社会结构支撑。其深层次的问题则是经济、社会、环境、文化以及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因此,谈城市发展转型,首先就要强调转变传统物质规划的理念和思路,应该按照人居环境建设的要求,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个层面来综合思考和分析城市发展问题。城市转型除了城市经济和空间的转型外,更重要的是城镇化与产业化发展的均衡协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城市特色。

  通过开展城镇人居环境基础调研,还可以发现,百姓视角的人居环境与政府视角的人居环境并不完全一致。在政府的宏大叙事中,往往更强调高楼林立的景观大道、尺度巨大的城市广场、造型独特的标志性建筑等城市外在形象,对于居民而言,除了这些“看上去很美”的城市形象外,更加需要的是充足的就业岗位、适当的生活成本、便利的生活环境等使人们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的城市生活。城市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值得所有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者深思而又往往被忽视的课题。

  二、关注中小城镇与农村,城乡统筹是人居环境建设的根本

  在我国的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一直是主张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但近几年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建设巨型城市、发展大都市圈等思想占据了主导,而中小城市与特大城市的综合差距则越拉越大。从实际结果来看,这并不利于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这也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转型应该及时予以调整的。

  当然,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大城市具有集聚效果,更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创造,但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过大尺度的城市格局并不利于人们的生活舒适和便捷,取而代之的是时间成本和生活成本大幅增长,居民对城市的陌生以及城市发展缺乏活力。特别是与广大农村相辅相承的小城镇的发展,未能获得应有的重视,大量完全没有城市生活经历的农民直接进入大城市,很难在短期内适应城市生活,加剧了大城市的矛盾和压力。因此,为了城镇可持续发展,不应该只是片面强调发展大城市,还应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发挥其在城乡统筹和缩小城乡差距方面的优势。随着中国大量建设的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众多中小城市的发展条件、区位优势已显现出来,规划体系要善于发现这些变化,做出妥善安排。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有自己的特殊性,除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因素外,还因其巨大的规模和处于信息化时代而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当前的城市发展与转型应该将更多的机会留给中小城镇和农村。如果农村城镇化的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中国的城镇化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因此,人居委在开展城镇人居环境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将更多的视角投向了中小城镇。人居委在开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城镇人居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中,提出了城镇人居环境建设指标体系,探讨以此作为地方政府对城镇人居环境发展状况的全面检查和评估标尺,并作为编制城镇人居环境规划的基础依据。

  三、提升综合竞争力,从特色营造中寻找突破和转变

  中国大部分的城市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但在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下,在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以及城市管理者显而易见的短期行为的影响下,大部分城市失去了特色。转变发展方式,要从城市特色营造中寻找突破口。

  对于大部分资源型城市而言,“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是其选择的发展路径,但大多走的是以禀赋资源的开发及初级原材料加工输出为主导的路子,没有围绕资源的深层次系列开发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结构系统,极大地制约了区域优势的发挥。城市转型要从过去粗放的发展模式转向精耕细作的发展模式,一旦找准了方向,确定了定位,就要把“资源”这个文章做深做透做充分,延展产业链,拓深产品线,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城市经济发展道路。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精神和文化需求也相应提高,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环境和资源禀赋,不同的气候特征,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城市特色魅力和风格。由于当前我们的城市几乎都是在近年来房地产快速开发的进程中建设起来的,缺乏对城市的理解,一味大拆大建,项目一哄而上,热衷概念操作,缺乏特色,没有差异,千城一面。要寻找和凸显城市特色,还应该认真从人居环境软环境方面下功夫,真正关心人的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例如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咨询、会展中介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城市功能的升级;以文化娱乐、旅游、创意和体验为主的现代生活性服务业,吸纳城市劳动力,提高居民收入。

  这方面国内外均有很多成功的案例:美国洛杉矶为应对“石油危机”产生的不利影响,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产业,着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使洛杉矶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之一;我国的深圳明确提出创新驱动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实行城市更新,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土地、能源、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城市不是一天建成的,需要慢慢积累和不断沉淀。城市转型也需要假以时日,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今天的选择和决策将为城市未来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需要每一个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者拿出审慎负责的态度和创新的勇气和智慧。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执行主任 王涌彬

编辑:dong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城市规划与发展的三个时代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城市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三个时代,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时代中看到城市的规划和发展的变迁:【详细】

成都二环桥下不再只有草坪 拟增灌木、花卉

二环路绿化景观主题为“五彩缀景、浓绿环城”,以绿色为主基调,提炼东南西北各段区域特色和文化,分别点缀凸显红色、紫红色、金色和绿色。【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