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魅力名镇风采展示(4)山西张壁

2012-10-10 09:27:28    作者:anna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浏览次数: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有句话说,“五百年的风景看北京,五千年的风景看山西”。山西的古、山西的朴、山西的拙、山西的淳,凝聚成了华夏文明的魂。而说起山西的古镇,平遥是声名赫赫的,张壁却一直鲜为人知。在张壁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2005中国十大魅力古镇”之一之前,张壁这个名字对于游人来说,是陌生的。这个神秘的城堡式村落,似乎远不及临近的绵山和王家大院声名显赫,锁不住人们注视的目光。其实,历经兴衰起落的张壁,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就像一部厚厚的史书能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它的份量。只有深入张壁,看它的古堡地道、宫殿庙宇,看它的军事宗教、民俗历史,才能感知张壁作为晋商文化特例的风采。“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后的箱底”。

  这是世界建筑史上罕见的袖珍小城,0.1平方公里的面积,古堡地道,宫殿庙宇各种建筑一应俱全,军事宗教、民俗历史多种文化融为一体,可进可退。方寸小城规划高超,鱼型巷龙型口、孔雀琉璃,处处可见心思奇巧。张壁,古庙神佛意,明堡暗道奇。

  简介

  张壁古堡位于介休市城区东南10公里龙凤乡张壁村,背靠绵山,面对绿野,海拔1040米,周圆13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村落形态为明堡暗道式,地上部分为古代军事设施(即城堡)、宗教建筑和民居的结合,地下部分为长达5000米的三层复式地道。这种格局在国内古村落中绝无仅有。

  张壁古堡三面沟壑,一面平川的险峻地段,难攻易守,而且在地下建有长达9000米、上下四层的古地道,在地上筑垒构城屯甲藏兵。张壁古城堡呈长方形,东西374 米,南北244 米,城堡周长1300米,面积12万平方米。堡墙为版筑夯实,高约五到七米,大多构筑或重修于唐代到明清时期。在堡内一条用红色石块砌成的“龙脊街”两侧,错落有致地修建着五大神庙建筑群,是我国现有比较完好的一座融军事、居住、生产、宗教活动为一体的,罕见的古代袖珍“城堡”,它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遗址、隋唐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戏台、明清民居等许多文物古迹,堪称一部厚厚的史书,是2005年度CCTV“魅力中国”系列评选的“中国十大魅力名镇”。

  城堡有南北二门,中间是一条用红砂石砌成的长达300米的“龙脊街”,宽约5米,将村落分成东西两大部分,其中,东半部分为比较贫穷的村民所居住,房屋状况一般;西半部分为商贾贵人居住,房屋高大,有的还有门楼,说明当时有人把守。街东有三条东西走向的小巷,从北而南分别是小靳巷、小东巷、大东巷;街西有四条东西走向的小巷,从北而南分别是户家巷、王家巷、贾家巷和西场巷。

  北堡门为砖砌,筑有瓮城,瓮城城门面向正东偏北开设,与北堡门构成了两道堡门。北堡门为张壁古堡的正门,但目前因为交通方面的原因,游客基本都从南堡门进入。

  南堡门为石砌,堡门上有一座石雕龙头,象征龙首;门外有九条红石铺路,象征龙须;进入城堡,是一条连接南北两个堡门的交通主干道,这条长约三百米的街道以石板铺地,象征龙身;清朝年间,堡中居民出于谐调风水和兴盛文运的考虑,由堡外花费人力财力运入石材,将街道中央的青石板挖起,铺设了三列平行的红色长石条,一直从南堡门延伸到北堡门,它象征着龙脊。

  张壁古堡,被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战略研究专家概括为“古庙神佛异,明堡暗道奇”,被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称赞为:“张壁古堡,历史悠久,文物丰富,国之瑰宝”。亲临古堡考察的建筑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们,从不同角度对古堡的文物和蕴含的多元文化进行了诠释。张壁古堡堪称“镶嵌在黄土高原的一颗璀璨明珠”。2005年以来,张壁古堡先后荣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旅游特色景观名镇名村”四项桂冠,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古堡造势

  整座古堡顺塬势建造,南高北低。从堡北向下俯视,左、中、右各有一条深沟向下延伸。堡南则有三条向外通道,堡西为窑湾沟,峭壁陡坡,深达数十丈。堡东居高临下,有沟堑阻隔,可谓“易守难攻,退进有路”。北堡门筑有瓮城,南堡门上建门楼。街道两侧有典雅的店铺和古朴的民居;几座庙宇琉璃覆顶,金碧辉煌,点缀在堡内;还有抱柳的古槐和罕见的琉璃碑。到处是古迹胜景,古香古色。

  古堡地下地道

  古堡地下遍布地道,与堡内四通八达。地道为三层立体,高层距地面仅1米左右,中层距地面8——10米,底层距地面17——20米。各高2米、宽1.5米,土结构,各弯曲迷离,呈网状结构。堡外北、南面沟中有洞口,既可作为进出口,又可用作哨卡。道内留存有气孔,通于沟堑外,还有隔井直下三层底部。堡内现有水井6眼,每眼井的井壁上均开有洞口或洞门。有洞口的可垂绳索系水桶汲水,供地道内人畜饮用;有洞门的搭木板跨过井筒可直接进入另一通路。

  地道洞壁

  地道洞壁上每隔一段有一小坑,距离不等,是放置油灯的地方。高层有喂养牲畜的土槽;中层洞壁下方每隔一段有一可容二、三人栖身的土洞,是地道的哨位;底层有宽2——3米、长4——5米的深洞,是存粮的洞穴。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地下工程,绝非民财民力所及,是军事需要、对外保密的战略设施。依据堡内有刘武周和尉迟敬德之像考证,认为是在唐武德二年(619)开始建造的,是尉迟恭帮刘武周与李世民交战守介休时所为,是“明筑城堡、暗挖地道”时的遗物。

  特殊的古堡

  1、丁字路口

  古堡的与众不同,还在于这里的所有路口都是丁字,没有十字。其主次街道分明,南北主道长约300米,由石块和石条铺就而成,叫龙街。它与东边三巷、西面四巷构成了“丁”字型的结构。东三巷民居多为农家小院,西四巷建筑错落有致,街巷格局严整,过去多为富户居住,门楣考究,砖、木、石雕精美。

  2、保存完好的民居

  目前主要集中于户家园与贾家巷的嘉会堂。而这些富户的后代,大多已经迁出古堡,他们的祖屋也被封闭,对游客而言无缘参观真是一个遗憾。此外,张壁古堡还保留着我国多数古城均已消失的隋唐城市遗存的“里坊”,在龙街与几条小巷的丁字巷口,游人仍可看到保存至今的巷门,他们是各个“里坊”唯一的出口。关闭巷门后,各个里坊就成为相对封闭的堡中之堡,里坊之间既可各自为战,又可相互呼应,是一套完好的内部防御体系。

  3、寺庙宫观,罕见的密集建造

  除了颇具规模的军事堡垒,众多的宗教庙宇也是张壁的一个看点。堡内现存十六座祠庙,真武殿、空王殿、三大士殿、二郎庙、可汗祠、关帝庙等各自分布在南北两门附近,且大都建于城墙之上。

  张壁古堡为子坐午向,南高北低,有悖于古代城市选址“子午”坐城须北高南低的原则,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张壁村不遗余力地对北堡门和周边祠庙进行了多次改造,他们在北堡墙上修建了“二郎庙”和“真武庙”,庙顶高度高于南堡门,以顺应北高南低的原则。由于绵山的地势高陡,“冲”气足,于是又在南堡门外建造了关帝庙,以遮挡来自绵山的“煞气”。其实,稍加留意古堡的建筑,就会了解古堡内的建设规划无一不反映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顺应风水的思想。譬如,南北两座堡门士是相互看不见的,它们并不在一条贯穿的直线上,因为连接两座堡门的主街道在两端被有意加上了弧度,略呈“S”型,而这正是处于“风水不外流”之考虑。

  小小的张壁古堡建有如此多的寺庙宫观真是让人叫奇。它的金壁辉煌、流光溢彩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一方百姓的精神寄托,那是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平安幸福的希翼和长盛不衰的祈盼。这众多的庙宇中,最著名的是明代空王佛行宫,建造在北门丁字门顶上,座北向南,大殿三间,殿内塑主像为空王佛,山墙绘空王佛成佛的故事壁画。殿顶明代三彩琉璃装饰,刀工细腻,烧制精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最珍贵的莫过于行宫前廊下两通罕见的琉璃碑,通体琉璃烧造,孔雀蓝底,黑字书写,碑额为青黄绿二龙戏珠,两边蓝黑龙纹花卉装饰图案。曾听闻山西介休是我国琉璃艺术建筑的宝库,见此二碑更深信不疑了。

  无法破解的迷团

  隔着黄土地,张壁古堡的地底下是另外一座让人惊叹的城。从西场巷一座普通民居的地道入口进入,就是一个神秘的地下世界,这里隐藏着张壁的地下防御体系,也隐藏着一个个未解之谜。浓厚的军事氛围是这里独特的文化符号。

  走在暗道里,就像进入了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迷宫。这里,马槽、将军窑窟、天井水井,还有粮仓、泻洪防堵、壁孔通讯设施和暗杀机关,均在昏黄的灯光下充满了诡异色彩。来到堡内最低处,距离地面20米左右的高度,通过正上方开凿的天井仰望外面灿烂的天色,那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天空仿佛更加遥不可及了。

  张壁是一个有着独特魅力的地方,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评价它是被历史遗忘的聚宝盆,是中国北方古村落的活化石。这方寸之地留有许多专家尚无法破解的迷团。

  首先对于张壁古堡建造的年代,专家们就有不同的看法。

  这个只有0.1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1/7个北京故宫的袖珍城堡三面临沟,一面靠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古代军事设防村落。山西凯嘉古堡文化研究院工作人员认为,古堡可能建于北魏时期,但隋唐时期的证据更多一些。

  此外,专家考证发现,《吕氏春秋》中记载的天下九塞第一塞“大风关”即介休雀鼠谷,也就是说,春秋时期介休一带已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关口。位于张壁古堡西南十公里处的雀鼠谷,自古为军事要塞,张壁古堡即是雀鼠谷要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或许成为张壁古堡建于春秋时期的证据,而春秋时期早于北魏时期至少790年。

  其次是古堡的地下暗道。地道全长一万多米,立体三层,四通八达,具备攻、防、退、藏、逃等功能,并与数十处民宅连通,密布机关。但是,地道在县志等文献中却没有一个字的记载。这个地道为何而建?何人所建?建于何时?这些问题现今仍无答案。

  还有,张壁古堡南靠绵山,其余三面皆临鸿沟,刚好和古代住宅风水中讲究的北靠山南临开阔之地相反,所以被称为反风水格局。为了破解这个山水凶阵,古人在城堡北侧的堡门处修建了两座庙宇,它们携手傲立高过南堡门,营造出一派北高南低、风流气畅的佳图。如此巧妙设计,堪称佳话。

  绵山脚下,龙环凤绕,张壁村象一颗散落在凡间的明珠,静静的闪烁着灿亮的光芒。

  张壁村,整个村子其实就是一个堡。地势平坦却景观奇特,面向空旷而背抵绵山,是我国现存的保存完好的一座融军事、居住、生产、宗教为一体的古代村堡。她在不大的村子里集中和包容了夏商古文化遗址、隋唐古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戏台、明清民居以及反风水的建筑风格,深深吸引着国内外专家和游客们关注的目光。

  主要看点

  古村堡门由青砖、红砂石砌成,墙高门厚,将整个村子包围的严严实实,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理想的驻防之所。事实上,张壁村堡墙高垒、大院深锁、曲折迂回、机关巧设,也的确是做为一座集中统一的军事堡垒而建的,这里到处弥漫的是浓郁的军事气息。

  走在被称作“龙街”的主街上,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临街的墙壁修造的远比其它几面高大,街边除了更窑、厕窑和新近才开的小店外,竟然没有一座建筑把门设在大街上,街边巷口的巷门一关,各个巷子既能各自为战,又能遥相呼应,加上厚厚的瓮城、高高的堡门、坚实的堡墙,整个村子在祥和宁静中暗藏着的竟然是隐隐的杀机。

  可罕庙的高台是全村的制高点,由于整个村子反风水而建,地形南高北低,故这里的地势比周边高出八米,有利于了望和防御。台上立灯杆一座,白昼悬彩旗,夜晚挂红灯,以作传递情报之用,历来有“张壁点灯,介休看明”之说,可见其影响范围之远.

  “地上明堡,地下暗道”,构成张壁村的建筑特色.地上建筑的堡上建庙、堂上套楼、房上建阁、墙中藏门,使整个村子形成了堡中堡、巷中巷、宅中宅、门中门的地面防御体系,更为奇绝的是在小小的古堡地下还藏着三千多米的隋唐古地道,它与堡内四通八达,一直蜿蜒出村外的绝壁悬崖,绵山脚下。

  空王佛行宫

  张壁古堡保留下来的古代建筑颇多,金碧辉煌,流光溢彩,大体都是明清遗物。空王殿的历史和文物价值极高。它的屋顶是山西琉璃艺术的代表作。真难想象,在张壁这样一个小小的村落两边,竟容纳了22座功效各异的神庙,佛儒道共存,人神兽互佑,这恐怕在全国的古村落中也是不多见的吧。除了世间常祀的关帝庙、吕祖阁、三大士殿、龙王庙外,这里还供奉着当地的佛祖——空王佛。空王佛成佛的历史是民间神灵典型的得道成佛史,据《创建空王佛行祠碑记》说“古佛系陕西风翔府人,俗姓田氏,从小茹素,聪明过人。唐贞观八年,天旱不雨,空王命弟子摩斯施雨三天,解救了长安的旱情。唐太宗大悦,亲自来访,空王避不肯见,隐入绵山抱腹岩”,从此佛道圣地绵山就成为空王佛的道场,而张壁人感念空王佛的恩泽,在这去往绵山的必经之地,特意为他修建了歇脚的行宫。

  这里有整个张壁的镇堡之宝——琉璃。空王佛行宫建造在北门丁字门顶上,座北向南,大殿三间,殿内塑主像为空王佛,山墙绘空王佛成佛的故事壁画。殿顶明代三彩琉璃装饰,刀工细腻,烧制精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是国内罕见的琉璃烧制佳品。而行宫檐下的两通琉璃碑更为精美,两碑皆以罕见的通体孔雀蓝色琉璃烧制,额坠青黄绿二龙戏珠图,两侧则有蓝黑龙纹做衬,蓝底黑字记述着空王佛修炼的历程及建此行宫的原委,数国宝级文物。每年三月十七为空王佛诞辰,四方香客聚古堡、诣行祠,旱时祈雨、平日祈福,络绎不绝。

  可汗庙

  在张壁古堡内遗存着大量的佛道庙宇,与一般的庙殿并无二致,唯有东南隅高台上的可汗庙与众不同。

  可汗庙也叫疙瘩庙,可罕王祠,鞑王庙,一庙多名。是张壁村最古老的庙宇,它位于古堡南门的一个黄土高台之上。可罕庙的高台是全村的制高点。可罕庙是国内汉民族地区仅存的以“胡人”为膜拜对象的神庙。可汗是古代外族头领的称谓,而这里自古聚居的都是汉人,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汉人刘武周造了隋唐的反,依附突厥,接受了“定杨可汗”的封号。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张壁村的居民,相传就是刘武周当年兵丁的后裔。是刘的部下、兵丁,怀念着自己的首领,且以“可汗”为荣,才建起了这座可汗庙。庙正中的可汗像眼球大而突出,脸与身手显出一种精干和狰狞,是经典的反王形象。这就是张壁人心目中的刘武周了,他已不是人而是神。东西两侧则立着他的副将宋金刚和尉迟恭。

  《重修可罕庙碑记》说“创立何代殊不可考,而中梁书‘延祐元年重建’云”。公元1314年已是重建,可见该庙之古老。庙顶的“宋唇瓦”及“宋辽花边瓦”亦佐证着这一点。

  殿前钟鼓二楼,九级须弥台阶,堪比帝王之尊。碑文有:“可罕,夷狄之君长也,生为夷狄君,殁为夷狄神。” 张壁久为汉地,何故有可罕,所祀者何人?有曰刘武周,有曰高欢、忽律,尚无定论。但从汉民族供奉可罕王这一现象却可看出:尽管历朝帝王你征我战,在民众心中,各民族始终是一家人。

  真武殿

  真武殿重修于清嘉庆十三年,地处北堡门之上,为全堡之锁脉。殿内虬龙盘距,青鸟腾举,画栋雕梁,绚丽壮观。配祀桃花女、周公及龟蛇二将。后墙绘十二禽戏图,两侧绘玄帝修炼故事,功法细腻,妙笔传神。大殿琉璃脊兽、耍头帽翅、砖雕石刻匠心独具,制作精美,是古堡建筑之精华。因真武殿地处古堡顶端,向下俯瞰,全堡尽收眼底。特别是古堡的中轴古街,呈“S”型走势,旁有半月型两个涝池,呈阴阳相合之状。街巷石基斑驳,民居古风盎然,绿荫点缀其中,堡外是巍峨苍翠的绵山。放眼望去,真可谓“景在卦中,人在画中”。

  古戏台

  张壁古堡现存有三座戏台,每座戏台都与神庙正殿相对,分别为关帝庙猴猴台、可罕庙戏台和二郎庙大戏台,历史上每个戏台只演专门的剧种。

  张壁戏台建造年代不同,风格也有差异。一个小村落,竟有三座古戏台,可以想象当地人对精神生活、文化活动的情有独钟。戏台多,说明地方文化在民间有扎实的根基。只有物质生活满足了,才有可能去追求精神生活,因此舞台的多少也间接反映了当地的经济实力。

  张壁古堡的元代古戏台,位于可罕王祠院内。经国家建设部专家考证:该戏台建造采用了兴盛于辽代的“移柱减柱”手法,即通过将若干内柱移位或者减少来增加空间。八字影壁上有龟甲“福寿”纹,大梁上记载为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台前地面上有河卵石排列的横十三、竖五条线,寓意“五龙朝台”。台前地下有地道,唱戏时会有独特的瓮音。可罕庙戏台上演的,一般为介休独有地方小戏种“干调秧歌”,不用鼓乐。

  关帝庙

  正殿,座南朝北。建于明末,重建于清康熙年间  关帝庙中有300多年历史的壁画。 在张壁,双龙碾被安放在关帝庙东院里。外形上和其它碾子并无区别,也是由碾滚、碾盘、冲天轴、碾杆组成,可用人推、畜拉转动碾滚来碾米碾面。用过碾的人都说双龙碾较一般碾推动轻便,且碾出的米面口感好。它的神奇缘于碾上清晰显出的龙形图案。双龙碾的碾滚由褐黑色花岗岩雕凿而成,通体呈圆柱形,面上石齿已被磨平,可见其年代之久远。当浇水显像时,龙在碾盘犹如腾空飞舞,可清晰辨认出额、眼、鼻、口、须等部位,躯体上可见鳞甲,乳白色纹络散布在石面,宛若朵朵白云。

  “槐抱柳”

  在张璧村里,有一株长在一起的两颗老树,是宋代的“槐抱柳”。槐是千年古槐,柳是百年老柳,就那么抱在一起,根脉相缠,枝干相交,正如《长恨歌》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真实写照。槐有“怀乡”之意,柳有“留守”之心,那“槐抱柳”游子对故乡的怀念,是男女生生世世的爱情?

  【福字寓意】

  在龙脊街上第一个丁字路口的“永春”门楼巷口深处,一座“福寿康”府第(张璧首富、清代商人张礼维的老宅)的照壁上,刻着与众不同的一个砖雕 “福”字。让人惊叹不已的是它似“福”又类“活”,龙飞凤舞,笔断意连浑然天成,奇的是口字写成一点,整个字草书起笔、行书过渡、楷书做结但和谐统一。左边第一笔是龙首,右边第一笔是鹤头,福字右侧的“口”被简化成一点,可见当时户主的审慎处世哲学,鹤脚下的一个“田”则被放得很大,暗喻“民以食为天”,象征着晋商以农耕起家的根本和浓厚的乡土观念吧。

  地道之旅

  始于悬崖边一间普通民居窑洞的炕头,顺着弯弯曲曲的黄土坑道逐步下行,恍惚间仿佛置身冀中平原的地道战遗址。但真正深入其下时你会发现,你低估它了。这座应始建于隋唐年间的地下迷宫恢弘得远远超乎想象。张壁古堡的地道匍匐于整个堡村的下方,共分为立体三层,各出口神出鬼没。从距离地面不足1米的最高层,到距地面约20米的最底层,三层地道交错相通,其间遍布着哨卡、通气孔、屯粮地、士兵休息窑、伏击窑、俘虏窑、将军指挥窑等各具功能的窑穴,将军窑内甚至还有简易的休息室。

  最让人咂舌称奇的是一个连通了中下两层的陷阱,陷阱开口位于中层地道的地面上,中下两层的交接土层中有一个向内凹入的栖身洞,士兵可埋伏在里面观察上方敌情,一旦上方有敌人经过,便可启动陷阱开关,使敌人直接掉入最底层的俘虏窑内并迅速制服。

  而地道内还有许多出其不意的迷魂阵设计。在本就面目相仿岔道奇多的地道里,若再有几组人为雕琢出的“双胞胎通道”,想不迷路都难。据说这个地道的设计者就是大名鼎鼎的“门神”——尉迟恭。在这黑暗幽深又蹊跷难测的地道里,别说初来乍到的游客会被吓出一身白毛汗,就连已在此穿梭百十回的当地导游也坦言,从不敢打着手电孤身一人踏步其中。

  北京——张壁自驾路书

  在山西境内有平遥古城、壶口、樊家川等众多景点。著名导演张艺谋曾在平遥古城拍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使平遥的古朴、平遥的神秘为世人所知。壶口瀑布的气势自不必多说,那里现在已闻名遐迩,成为各种活动的大“秀”场。

  所以去张壁的行程可以分为两部分,北京——太原,太原稍事休整旅行之后再前往张壁。

  北京——太原路书

  从六里桥上京石高速公路,向西经杜家坎收费站出城奔河北、山西。沿着路标,到达石家庄,转入石太高速,过娘子关,进入山西境内,开始连续不断的弯路和上下坡路。此路段颇为无聊,让人昏昏欲睡,其实从石家庄到太原不过200余公里,却往往会花费3个小时的时间。缴费150元之后,就进入了太原市。从太原往榆次方向,上108国道,开车大约1个多钟头就到了祁县附近的东观镇乔家大院。出乔家大院之后,再沿着208国道大约开70公里就是平遥古城。

  太原——张壁

  行车路线:太原→大运高速(大同—运城)→介休→龙凤乡→张壁古堡

  在介休高速出口下,直行约1公里,是个很大的十字路口,有红绿灯,直行是进介休市区。此处向左转。前行1公里多,有一个小十字路口,无红绿灯,此处向左转,一直前行就是去龙凤乡的县道。

  购物

  “牛肉、漆器、长山药”并称为“平遥三宝”。平遥牛肉都是冠云牌,但正宗的城里只有5家,其他都是个体挂靠经营。购买时要找有第1――5经销点字样的专卖店购买,那才是正宗国营的冠云牌平遥牛肉。

  小枣、小米和老陈醋都是当地特产,可以买些带回家。

  美食

  山西盛产莜面和山药,饮食以面食为主。民俗小吃有莜面做的“烤姥姥”、“拨鱼儿”、“猫耳朵”等,都值得一试。

  张壁古堡的地道号称“堡中堡、城下城”,有“地下长城”的美誉。在张璧古堡,地下已发掘古代作战地道3000米,待开掘地道估计还有6000多米,而且城堡与地道相联互通。真可谓上有千年古堡相环,下有万米地下长城相通。

  张壁村历史

  介休文明的曙光从这里开始。张壁地属丘陵山区,向东2.5公里处有龙凤河自南向北入汾,南6.5公里处有绵山横亘,地势险要,沟涧众多,水源相对充裕,广阔的黄土地上,是早期人类居住生息的理想之地。考古调查资料表明,张壁是目前所知介休境内最早的人类定居点之一。早在6500年前的新石器仰韶文化时期,人类已在张壁村及周围的土地上聚集生存,并在此建立了相对繁荣的小型部落,其后两千年左右的时间里,居住范围逐步扩大,涵括了张壁村西北、东北的广阔地带。

  “先有寨子疙瘩,后有张壁村”,这是流传在张壁当地的一句民谣。事实证明张壁寨子疙瘩的土地上的确是古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区域之一。不仅如此,与寨子疙瘩隔沟相望的碾头西北角处、夜孤圪嘴等地都可见古文化堆积层。2003年10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在寨子疙瘩等地遗址进行了实地调查,并撰写了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指出:“张壁遗址的发现表明,最晚在距今6500年前的庙底沟文化时期,张壁就有人类定居和活动。到了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曾经形成一个相对繁荣的小型部落。”

  在距今6500—3000年前的时间段内,龙凤河西侧的广阔土地是人类频繁活动的区域和相对集中的居住点。而在这个区域内,张壁的遗址最多,遗物最丰富,时代序列也最为完整,是该区域的核心文化区。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壁堪称介休文明曙光的开始。

  据记载,张壁起于隋末,当时群雄并起,李渊从山西打入关中,刘武周则从朔方南下掏了李渊老巢。李世民急忙回救,先在新绛一带的柏壁击退刘军,又在介休歼灭刘军主力。据说当年刘军还有一支部队藏在张壁,战争过后,这批人就在张壁住了下来。

  隋末大业十三年(617年),天下群雄蜂起,逐鹿中原,刘武周自称皇帝,建元天兴。李渊长安称帝后,他依附突厥以拒唐军,所谓“可罕”,就是突厥给他的赐封。619年,他的部将宋金刚、尉迟恭与李世民率的唐军决战在离此不远的“鼠雀谷”,经过8场恶战,后惨烈兵败。此处便是他明修堡、暗筑道,拒防李世民的屯粮备战工程。而民居中所住的,原是他的兵丁后裔。

  张壁地势险峻,三面临沟一面靠山,是一处理想的军事据点。张壁现存碑记多次提到,四方百姓到绵山拜佛求神大都要在张壁驻足休息。彼时张壁各庙殿香火旺盛,村内商贩云集,店铺林立,是一个相对繁华的小村落。在古代缺乏代步工具的条件下,走捷径无疑是最合理划算的,因此可以推断经张壁一线是古代十里八乡甚至介休城区去往绵山的便捷通道。推而广之,这里也就成为晋中盆地通往晋南一带的重要一站。

    “张壁”的壁字本身带有明显的军事意味,是和中国古代军事战争有关联的建筑设施。《古今韵会·锡韵》载:壁,军垒也,临危谓之壁。壁垒为军营周围的防御建筑物。张壁村附近还有以“壁”命名的村庄,如遐壁、宋壁,也从侧面证明了该区域在古代是军事战争多发地,具有较高的军事防御价值。

  张壁古堡创建年代不详。确切地说,千年古堡还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因为我们并不能准确定位它的创建年代。但它承载的历史信息,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古老传说,还有墙体本身的千疮百孔,纷繁芜杂的各时代特征,足以证明它历年之久远、内涵之深厚。

  关于明堡暗道的始建年代,目前仍未有准确定论,比较通行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1、北魏至东魏说:提出这一观点者是侯清柏先生。

  2、隋末唐初说。这一观点提出的很早,而且这些年来张壁古堡的宣传也以此说为主,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3、北齐说。持这一观点的文章曾在网络上出现过。

  4、还有一种观点是金代说。

  以上就是目前比较通行的几种对张壁古堡始建年代和建造者的不同看法,这几种观点有其共同之处。其一是建造张壁明堡暗道的王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或者是由一个与少数民族政权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实权人物把持的王朝。其二是除了我们可以基本排除的第四种观点外,其余三者主张的年代均为南北朝或隋唐时期,虽然确切年代仍需进一步探索论证,但大致范围应该是确信无疑的。当我们通过科学的开发发现有力的历史物证时,也就到盖棺定论之时了。

  特殊的祭祀仪式

  山西是我国北方各民族杂居交融频繁的地区之一。宋元时期,三晋大地都曾归属于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尤其是靖康之变(1127)后,宋王朝政府仓皇南逃,金人完全统治了山西全境,成为当时北方的中央政权。在金人统治中原地区的100多年时间里,汉金文化互相融合,交融共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华夏历史,是一部祭祀的历史。祭必华夏,华夏必祭。这是贯穿中国文明历史的最重大的仪式。

  在张壁古堡,自古就有祭祀天地和祖先的民间传统。在长期的民间祭祀活动中,张壁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成熟祭祀仪式,最常见的祭祀仪式有祈雨和祭星。

  祈雨

  祈雨,是天气干旱时百姓祈祷神灵降雨的一种仪式。据传,唐初田志超于绵山成佛以来,晋中一带乡民遭遇干旱,都要上绵山拜空王佛求雨,张壁古堡每年都要接待到绵山的祈雨人。张壁琉璃碑载:“登涉中途,绵山之麓张壁村乃空王佛之要路,凡散人到此无不止息。或遇天雨胜大不能朝礼(绵山),此村南焚之。”迄今村里曾用于祈雨的汲雨楼尚在。祈雨分小祈雨、祈雨、大祈雨三种形式。祈雨仪式一般由村里年长人(乡绅、乡耆等)发起。

  祈雨楼是木制三层阁楼,近两米高,木雕精细,用两根抬杠四人抬起,雨师及锣鼓队伍随后,祈雨队伍前往绵山时众百姓要送到村外。

  祭星

  祭星是张壁古堡民间流传的另一种祭祀活动。祭祀的星宿神有南斗六星君、北斗七星君、九曜星君二十八星宿君等。

  祭星时,村里人要抬上八仙桌,八仙桌上摆着插供花的面馍,供花为刺绣品,一共五件,内容为:福、禄、寿、喜、财。还有一些五色锦旗,锦旗后跟随着村内祭星的乡民,人流当中主要有村长、副村长、其他公务人员以及表演红火热闹的乡民们,祭星队伍经街入巷,顺序是先西后东。

  每年的祭星都是以可罕庙为起点,走在前面的彪形大汉,从大殿领取周圪栏(木棍名称,上写有文字)带领着乡民,热闹、有序地沿街入巷,祭拜水井、神、泰山石敢当、天地君亲师(天地爷)。后返回可罕庙,把所有的祭品摆放在祭台上,村官要发表庆贺祝辞,最后众人到南斗旗前结束祭拜。

  村里人祭星,等于小过年,和过年略有不同的是要请亲戚朋友来参加。村里人要再贴红联,商号门前张灯结彩,过春节时已唱了好多天的干调秧歌也要继续唱响。外村要送来红火表演、秧歌剧等,有时候三个舞台也不够用,便在打谷场上临时搭台,场面甚是热闹。持周圪栏者将祭星人群、热闹带到堡门外祭星的场地,等待集体祭星仪式开始。列入祭星行程的每个点,都有热热闹闹的社火表演和熙熙攘攘的人流。祭品有大花馍、碗菜、用麻油作燃料的面灯,都是蒸过的熟吃,可以食用。晋中很多地方过去也流行祭星活动,时间多在正月初八,内容与张壁人祭星大同小异。

  · 张壁古堡开发记略·

  1995年,《人民日报》报道,张壁村地底下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上、中、下三层立体古代军事地道网,在全国实属罕见,经中央军事科学院专家初步推断,疑是隋末唐初的古地道,同年,张壁古堡所在地的龙凤镇政府与军事科学院的专家合作,对古堡首次进行小规模、探索性的开发。

  1996年,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一行前来考察,对张壁古堡的研究价值给予了很高评价。同年古建专家罗哲文、郑孝燮前来考察,郑孝燮写下了“张壁古堡文物丰富国之瑰宝”的题词。

  1998年,张壁古堡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3月,原中宣部部长朱厚泽带领古建、军事、文物、经济、历史等方面的专家25人,对张壁古堡实地考察,并召开了高级论证会,对张壁古堡的历史、性质、价值、开发提出了论证,为张壁古堡的整体开发奠定了理论上基础。

  2002年7月,《中国古村落丛书系列——张壁村》(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志华著)出版,抢救性地研究、记录和发掘了张壁古堡的建筑和生活,值得警惕的是,仅仅几年以后,该书所记录的文物和民风,有些已遭破坏和湮灭。同年,张壁古堡在开发保护中首次进行了引入民营资金的尝试。

  2005年11月,在中央电视台全面启动的“中国魅力名镇”展示活动中,张壁古堡从众多名镇中脱颖而出,当选为十大魅力名镇之一,被专家称做“世界建筑史上罕见的袖珍小城”,并在全国兴起一股强劲的张壁旅游热。这是该堡首次从专家学者的赞誉声中走出,开始走入大众关注的目光中,但面对张壁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着的资金、文化和考古研究等诸多方面的“瓶颈”,欣喜之余似乎又不容盲目乐观。

  2005年,张壁古堡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06年,张壁古堡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6批国保名单;天津大学完成对张壁古堡保护和开发的全面规划。

  张壁,一个精致而神奇的袖珍城堡,一个融多民族文化、汇百家姓氏的千年古村。堡名即是村名,一个堡就是一个村,一个村就是一个世界。

 

编辑:anna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