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资源型区域城镇化的晋城路径
第一次走进山西晋城的人总是会感叹黄土高原上、能源基地中竟有如此美丽的城市,气候温和宜人,到处都是绿影婆娑,郁郁葱葱,四季绽放的鲜花总让人生出几分江南印象。但实际上,晋城也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无烟煤储量占全国1/4,煤炭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近80%。
产业结构趋同、城市功能不完善、人居环境不良等一直是外界对资源型城市的固有印象,而晋城在渐渐打破这种印象,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有着北方地区少有的良好生态,其近两年来建立在产业结构调整基础上的深度城市化进程正展现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全部可能性。作为山西省国家级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区建设的重要组成,晋城实践的意义应该放在更大框架内去衡量。
定位城市品质:方便温馨开放现代
二十七年前,晋城只是个8平方公里、10万人口的小县城,其改革开放近三十年城市化进程是中国城市化运动的典型缩影:城市扩容至50多平方公里,曾经的农民变成了市民,人口增至40多万,供水、燃气、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等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具有自身特点的是,晋城撤县建市之初,就针对其中心城市功能不足、市区容量过小的市情确立了以小城镇带动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此后十余年间,小城镇发展构成了拉动晋城城市化的生力军。但中心城市功能不健全,带动、辐射能力弱的总体格局终究是晋城迈不过去的坎儿。十六大以来,晋城市调整了城镇化推进思路,把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结合了起来,突出园林城市建设,重点实施文体宫、游泳馆、“两河”治理、“城中村”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才有了如今美丽的晋城。
作为一个新建市、一个资源型城市,晋城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几年前,人们还以“农民托起的城市”描述晋城。更重要的是,资源型城市往往过于强调生产性功能和基本经济职能,长期扮演着“锅炉房”的角色,与所在区域缺乏必要的经济技术联系,辐射、服务功能严重缺失,难以真正发挥区域发展的枢纽和战略引领作用,更无法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城市精神乃至城市的凝聚力。
一直在积极求解资源型城市转型难题的晋城执政者十分清楚自身的处境。在明确了建设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性休闲旅游度假康复中心的基础上,晋城市提出了打造“方便、温馨、开放、现代”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
对于这样的城市品质,晋城市长王清宪给本报记者做了一番解读:“方便,就是要让城市为人服务,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要服务市民的需求,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处处感到便利便捷、称心如意。温馨,就是一种和谐、安全、亲和的文化氛围,带给人发自心底的认同感、家园感和归属感。开放,既是经济社会的内在品质,又是城市中的人兼容并蓄的包容心态和进取向外的精神风貌。现代,是一个城市的整体文化品位与格调,意味着效率、节奏、活力、秩序。”
观察晋城去年以来启动的一些重点工程,就会更深切地理解王清宪这番话。翻新改造全市40多条背街小巷;新购置了40辆公交车上线运行;推进城市水系建设;实施城市亮化工程;新建四座学校……这些工程不是动辄上百亿的“铁公基”项目,但蕴含其中的人性化服务理念体现在点点滴滴。将城市空间、功能拓展和产业拓展结合起来也是晋城城市建设的内涵所在。去年以来,晋城也搞了一批道路建设改造工程,这是最基础的城市建设,也是拉大城市框架的首要环节。“我们考虑的是拉开城市框架后往里面装什么。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不是摊大饼,也不是修路、盖楼,而是先想好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终极动力。”王清宪提到的产业是晋城将着力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业和休闲旅游业。他们将把黄金路段让位给这些承载晋城转型希望的新兴产业,也为开放、现代的晋城增添最亮眼的元素。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
厂矿密集的工业园区、敞亮舒适的农民住宅、一应俱全的公共设施,在晋城市的众多明星城镇中,这些都是人们熟悉的风景。经济实力雄厚、公共设施完善的小城镇已经构成了晋城城镇化进程的一大亮点。
这样的发展特征同样和晋城建市之初确立的“以乡镇企业带动城镇化”发展战略有着很深渊源。上世纪90年代农村小康建设中,晋城还在36个建制镇实施了以“工业小区、农业产业化基地、市场建设、科教兴镇、基础设施、农民住宅小区”为主要内容的六位一体小城镇建设发展战略。对小城镇的政策倾斜直接推动了晋城市一批亿元乡镇、明星乡镇的产生。在晋城,一度出现过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90%、工业总产值的80%、财政收入的40%、农村人均收入的80%以上都由乡镇企业提供的经济格局。“那个时期,晋城城镇化发展主要是依靠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靠资源和物质的消耗来实现的,发展速度不是很慢,但增长方式粗放,质量不是很高。”晋城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翟居兴介绍称。
尽管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小城镇的发展曾一度停滞不前,但摸索出来的实践经验为晋城新世纪以来的城镇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晋城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卢海建对此总结称:“晋城城镇化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之初主要得益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一批相当规模的煤炭深加工项目的落地,又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所以说,城镇化的发展必须以工业化为基础,城镇化反过来又作用于工业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如果说,现在晋城城镇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的话,那么最主要的仍然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即制造业)水平比较低,以挖煤为主的采掘业比重过高,这是制约当前城镇化发展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卢海建的这一判断是回顾晋城改革开放三十年城镇化进程时做出的,但仍然适用于今天的晋城。而今天的晋城正在努力突破这一困局。
王清宪告诉本报记者,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在晋城考察时,提出晋城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城乡一体化,市域经济和县域经济“三个一同推进”。“抓手和突破点是什么?就是工业园区和城镇化一同推进,以工业园区的建设为切入点,推进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的根本正是通过工业发展,带动农民到园区就业,把农民变成工人、市民,使园区成为一个新的居民新区。”
以“强县带动”战略为例。作为“十二五”时期晋城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这一部署已明确提出各县依托原有产业基础,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差异竞争,以集群化的理念培育壮大一到两个非煤主导产业。“企业之间要形成横向产业配套、纵向产业链延伸的内在关系,最终形成若干个在全国有一定话语权的产业集群。”王清宪告诉本报记者。
生态之城和田园风光
晋城的城镇化轨迹中,还有一个特点不能不提,就是他们不遗余力的生态环境建设。用王清宪的话来说,生态与环境已经成为晋城人民坚持科学发展的一个最自豪的品牌。要真正理解这份对生态环境的珍视,必须对资源型城市因资源开发而产生的污染之重有所了解。
山西污染大省的形象一直与其煤炭大省的地位如影随形,晋城作为该省的资源型城市之一,生态环境形势也一度十分严峻。
但晋城在城市化进程中,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通过推进园林绿化、推广使用煤层气等清洁能源、实施节能减排等多种措施成功实现了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发展。目前,晋城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5.3%、43.2%和15.5平方米,均处于山西省乃至中西部地区领先水平。不仅建成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而且实施的“两河”治理工程等多个环境治理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去年该市又荣膺全球环境保护最高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的“中国区环境规划优秀示范城市”称号。
在山西省推进城乡生态化的大格局中,晋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仍在向纵深推进。这次,他们首先锁定的是“水”。“我们晋城绿化率、森林覆盖率很高,但是我们的水,尤其是城中的水太少。如果水系建起来,我们的城市就是林水相依,河流从森林中穿过,人在水边林中居住。”王清宪给出了如此畅想。
实际上,晋城市人均水资源量是山西平均水资源水平的3倍,气候适宜,具备显“山”露“水”的良好生态条件。目前晋城市区流淌着白水河、花园头河等五条河流,由北向南,穿城而过。但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多,大量城市垃圾直接排入河内,使大部分河流失去了往日的碧水清波,有的甚至成为臭水沟和排污道。“十二五”期间,晋城就将对这五条河流进行综合整治,通过实施水库调水工程,将五条内河从上游连通,形成完整有序的城市水网系统,打造五条高标准的城市生态景观水系,进而建设一座北方“水城”和“林水相依、人水和谐”的宜居之城。
值得一提的还有晋城启动不久的乡村绿化工程,他们将每年搞300个村庄绿化。王清宪介绍说:“每个村庄东西南北选一面种20到50亩的小树林,不搞景观树,就种我们地方的杨树、柳树、榆树等本土树木,其他三面环村种10米宽的林带,把村庄环绕起来,让我们的村庄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林当中,找回那份乡情野趣。”
编辑:heyan
相关阅读
乔新生: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特别是社会保障规划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外来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发展就是不科学的。【详细】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重视三方面问题
清清河水、古朴城墙、历史老镇【详细】
城市设计让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将上海等37个城市列为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的通知》,我省厦门市名列其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