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碧水蓝天绿地向生态宜居城市稳步迈进
近年来,本市加快实施生态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推进清水工程、绿化工程、净化工程,努力构筑生态宜居高地,不仅让市民坐拥绿水青山,更促进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在位于武清区的北运河郊野公园,游人沿着漫水路一路前行,两侧成片的毛白杨、银杏、国槐郁郁葱葱;一排排苹果、梨、枣、柿子、山楂、核桃等果树随风摇曳……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美画卷。全程参与公园建设的武清区水务局张书田一边拿着相机不停拍照,一边自豪的告诉记者,北运河郊野公园建设带来的环境效益是全方位的。
录音:这个河道原来的宽度也就是3、40米宽,现在改造之后宽的地方到了300、400米宽,增加了防洪效益。再一个林果风光带,以种植果木树为主,营造生态、大绿、野趣的自然景观。农业观光带,在老堤和两条漫水路之间建了300亩二代温室大棚,沿线对8个村庄进行了升级改造,打造文明生态村。
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不仅依靠建设,更重要的在治理。提起热电厂,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高高的烟囱和排放的污染大气的有害烟雾。但是在本市最大的热电厂——杨柳青热电厂,记者看到的却是另外一幅景象,这里袅袅白烟随风升起,却闻不到半点气味和烟尘。杨柳青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解育才笑着说,热电厂的环保设备已经更新到第三代,排放的烟雾与人们以往的认知截然不同。
录音:06年我们整个投资将近3个亿吧,进行二氧化硫设备的改造和安装,投入以后每年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有几万吨,这样烟尘中的主要污染物就被吸收了,再出去的烟尘就没有对环境有污染的物质了。将来我们还要对烟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捕捉,变成液态的干冰,会使整个环境有更好的改善。
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天津从老百姓关心的身边事儿着手,提出了4个奋斗目标: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景更美。从2008年正式启动生态城市行动计划开始,先后相继推出了315个重点项目,把建设生态城市的理念变成一项项实际工作。截至目前,本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3平方米,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数达到320天。长期从事生态经济研究的天津社科院经济社会预测所牛桂敏教授指出,细致、全面的生态体系建设是天津环境制胜的关键:
录音:天津根据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结合本市特点确立了天津市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3大类共33项指标,层层分解任务,形成分工协作、良性互动、责任措施到位的生态市建设工作机制。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改善供热结构、淘汰或深度治理落后产能、落实清水工程和再生水回用工程等,可以说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景更美了,一个生态宜居的天津正在向我们走来。
编后话: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绿色低碳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特征。天津不仅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和任务列入了“十一五”、“十二五”计划,更将生态布局结构纳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构建未来城市大生态体系、融入京津冀整体生态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天津,正在向着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稳步迈进!
编辑:heyan
相关阅读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重视三方面问题
清清河水、古朴城墙、历史老镇【详细】
城市设计让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将上海等37个城市列为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的通知》,我省厦门市名列其中。【详细】
郑晓笛: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
2017年9月2日下午,在河北衡水举行的湿地园林与生态城市建设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特别研究员郑晓笛发表题为《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棕地再生的五个层级》的主题演讲,从全球、区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