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魅力名镇风采展示(9)浙江南浔

2012-10-26 10:53:16    作者:anna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浏览次数: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南浔,和众多江南古镇一样,具有典型的水乡风貌,不同的是,是最耐得住寂寞的一个。周庄有陈逸飞画过的方圆双桥,甪直有叶圣陶写过的万盛米行,乌镇有茅盾笔下的林家铺子,南浔则默默地守候着她浓厚的文化积淀,等待着真正懂她的游人们,毫无怨言。江南的水乡古镇星罗棋布,具有代表性的江浙六大名镇各具特色:明清细节的周庄、江南古桥的同里、廊棚光影的西塘、文化情致的乌镇、玲珑水韵的甪直,“诗画富镇”的南浔。“游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是南浔对外宣传的广告语,1991年被列为浙江省15个历史文化名城之首。

  南浔简介

  南浔镇位于浙江省北部,湖州市东部,东北部与江苏省苏州市毗邻,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南浔镇是南浔区政府的所在地,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位于沪、宁、苏、杭经济圈中心,是浙江湖州接轨上海的东大门。南浔镇名胜古迹众多,与自然风光和谐统一,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

  南浔被誉为中国江南的封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上有全国文保单位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以及张石铭旧宅等古建筑群。南浔建镇已有745年历史,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是江南一带商贾云集的地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罕见的一个巨富之镇。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帮”之称。有名甲天下的辑里湖丝;技艺精湛被誉为文房四宝的善琏湖笔;“朝如轻丝、薄似蝉羽”工艺之花的双林绫绢等传统名特产品。

  财富与文化共同的积累,使南浔拥有了历史积淀和厚重的人文孑遗,早在南宋时,南浔就已“耕桑之富,甲于浙右”。上海开埠后,南浔在全国生丝出口贸易中居举足轻重的地位。丝业成就了南浔一批大贾巨富,这是南浔与其他江南小镇最根本的区别。

        人文历史

  南浔镇历史悠久,南宋以来已是“水陆冲要之地”,“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因滨浔溪河而名浔溪,后又因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而名南林。至淳祐十二年(1252)建镇,南林、浔溪两名各取首字,改称南浔。由于蚕丝业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万历至清中叶南浔经济空前繁荣鼎盛,清末民初已成为全国蚕丝贸易中心,镇上的巨富豪绅,几乎都靠经营蚕丝业发迹,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南浔由此一跃成为江浙雄镇,富豪达数百家,民间俗称“四象”、“八牛”、“七十二只金黄狗”。南浔历史上园林众多,自南宋至清代镇上大小园林达27处。所谓‘四象、八牛、七十二狗’者,皆资本雄厚,或自为丝通事,或有近亲为丝通事者。财产达百万以上者称之曰‘象’。五十万以上不过百万者,称之曰‘牛’,其在二十万以上不达五十万者则譬之曰‘狗’。南浔“四象八牛”之说,属于民间说法,根本无正规的统计和详细记载,七十二墩狗仅仅是泛制指。“四象八牛”之说,反映南浔自南宋淳年(1252)建镇,耕桑以富,行商坐贾荟萃,为江南雄镇。

  如今水乡古镇的景色风韵依旧,镇北运河东西横延,镇中市河南北穿镇而过,河街相交桥梁通便,黛瓦粉墙绿柳拂水,组成了一幅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图。南浔古镇以其格局独特、风貌完好、文化深厚、民风淳朴而成为江南水乡众多城镇的典范和代表。南浔镇政府从1982年开始着手对古镇进行保护性开发,使大批的古民宅、民居、园林等古建筑得以保存。2003年,古镇南浔与乌镇、西塘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已被列入预备清单。

  南浔是桑蚕之乡。所产“辑里湖丝”是丝中极品,明万历年间开始即是出口贸易的重要货品。南浔近代有被称为“四象八牛七十条金黄狗”的近百余家丝商巨富,俱系因此致富。辑里湖丝是南浔之行的必选之物。南浔人将刺绣、针织等江南传统手艺发挥得淋漓尽致,作品可为江南典范。南浔竹林茂盛,心灵手巧的当地人制作的竹编工艺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堪称一绝。

  南浔镇是历史悠久的文化重镇。南浔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南宋时起,南浔镇就商贾云集,经济繁荣。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上,原产地南浔的湖丝作为代表中国参展的唯一产品一举摘得金银奖牌各一枚。1915年,南浔的辑里丝曾与贵州的茅台酒同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近代,镇上出现了一大批靠经营蚕丝发迹的丝商巨富,俗称“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是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南浔镇因此成为“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的江浙雄镇。

  历史上,南浔有“诗书之邦”和“镇志之乡”之美誉,许多名人著书立说,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南浔镇历来名人辈出,从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宋、明、清三代,南浔籍进士41人。宋、元、明、清时期,浔籍京官56人,明、清两代任全国各地州县官57人。南宋至民国,在全国有影响的浔籍专家、学者80多人。当代,浔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者240余人,现任中央委员、候补委员3人。南浔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文化昌盛,教育发达,名人辈出,其中许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卓有建树,影响及于乡里以至海内外。在南浔古镇上出现了很多历史人物:民国奇人张静江;“西泠印社”发起人之一张石铭;近代著名藏书家、嘉业堂藏书楼的主人刘承干;以经营生丝发家的南浔“四象”,刘镛、张颂贤、庞云曾,顾福昌;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徐迟……至今都留下了他们的踪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业堂藏书楼,江南园林艺巨构小莲庄,中西合璧建筑张氏旧宅,无不透视出深厚文化底蕴和浓厚的文化色彩。一镇拥有8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士,250多名中高级职称的教授、专家更为江南其他乡镇所罕见。

  南浔镇是独具魅力的旅游胜地。南浔镇名胜古迹众多,与自然风光和谐统一,既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又洋溢着江南水乡诗画一般的神韵,而欧陆情调与江南古风的意外并处、相得益彰,使古镇魅力更加引人入胜。保护老镇区,开拓新镇区,修复小莲庄、嘉业堂……,十多年来的悉心呵护,使南浔古镇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仍得以保有它那份原汁原味。南浔古镇景区现为国家4A级景区,内有闻名遐迩的江南园林——小莲庄,著名私家藏书楼——嘉业堂,明清水乡建筑——百间楼,江南第一巨宅——张石铭故居等等。南浔已经成为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大中城市的后花园,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疗养、观光游览的最佳胜地。

  去浙江南浔古镇的N大理由

  理由1

  浙江南浔古镇是江南唯一的中西合璧的水乡古镇,镇内洋楼古宅古树园林众多,大气磅礴。

  理由2

  浙江南浔古镇是著名的湖丝湖笔之乡,商贾文化发达。

  理由3

  浙江南浔古镇交通便利,人少,让您真正享受慢生活。

  理由4

  传统节庆:每年4月清明节前后湖州含山蚕花节、4--5月湖州苕溪茶会、中国湖州国际湖笔文化节、夏季浙江南浔古镇荷花节、每年9-10月中国竹乡生态旅游节、每年农历重阳节前后莫干山登山节。

  南浔旅游

  南浔虽也是浙江的古镇,但与其它古镇有所不同,这里少有老屋长廊、石桥深巷。南浔旅游的卖点在于有众多的江南名园,而且这些园子多有中西合璧的风格。其中最著名的是江南名园小莲庄和嘉业藏书楼。南浔古镇位于浙江和江苏的交界处,是江南地区知名度极高的古镇,镇上名园古迹甚多,历史上最盛时期有大小园林20余座,现存有小莲庄、颖园和嘉业堂藏书楼等,明代百间楼风貌奇特,清代张石铭和张静江故居别有情致。江南水乡的南浔不单外美,而且内秀,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南浔的古镇旅游区大致可分为三大区块:

  第一块以南市河及其两岸的南东街、南西街为主的南浔旅游景点富集区,张石铭故居(国家文保单位)、刘氏梯号(市文保单位)、南浔丝业会馆(市文保单位)、求恕里、南浔史馆(南浔商会旧址)(市文保单位)、江南丝竹馆、广惠桥(市文保单位)等景点分布其中。在这里庭院深深的名人旧宅、古色古香的传统街巷和风景如画的市河无一不让你感受到当年南浔古镇的繁华和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

  第二块是由小莲庄(国家文保单位)、嘉业堂(国家文保单位)、文园、江南水乡一条街等景点组成的中心景区。南浔素以园林和藏书楼闻名天下,小莲庄和嘉业堂就是其典型代表,小莲庄位于鹧鸪溪畔,碧水环绕,园内绿木深深,不染一点俗尘,粉墙黛瓦,莲池曲桥,奇峰怪石,让人品位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之意境,内有御赐牌坊、匾额、碑廊、家庙、净香诗窟、叔苹奖学金成就展览馆等景点;嘉业堂与小莲庄仅一河之隔,为清末著名藏书家刘承干所建,其园林造法和小莲庄异曲同工,而园内的藏书楼则闻名天下,内藏有书籍60万卷,共16万余册,其中有不少海内珍本、孤本;文园、江南水乡一条街和久安老年社会福利中心是久安公司近年开发的景点,文园与小莲庄和嘉业堂毗邻,内有文昌阁、徐迟纪念馆、吴寿谷艺术馆和南浔名人长廊等景点。

  第三块是以东大街以东的张静江故居和百间楼为主的东北区块,此外还包括尚待开发的庞宅、金绍城故居及东圆、宜圆遗址等。东大街原是南浔古镇的第一商业街,街南即为市河,街两侧有五福楼、大庆楼、天云楼、长兴馆、大陆旅馆、“野荸荠”茶食南货店等一大批百年老店。而“民国奇人”张静江的故居(市文保单位)就坐落在街北,更令人流连的要数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其女眷家仆而建的百间楼(市文保单位)。百间楼沿河而建,既充分利用空间,又富于想象,显得很有层次,她与不远处的洪济(市文保单位)、通津(市文保单位)二桥组成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风景。

  主要景点

        小莲庄

  小莲庄紧挨着藏书楼,这是晚清南浔“四象”之首,清末光禄大夫刘镛的私家花园急家庙所在,位于镇南鹧鸪溪畔,以义庄、家庙和园林三部分组成,始建于光绪十一年,占地二十七亩,因慕元代大书画家赵子昂建湖州“莲花庄”之名,故日“小莲庄”,是刘镛三代用了40多年的时间建成的。

  小莲庄景致与其他的江南园林相仿,有扇亭、石牌坊、假山、竹林。比较有特色的是园子西边由数十棵古香樟树组成的古树长廊。园子的外园有10亩荷花池,池边有逶迤的中式长廊和尖顶的西式小姐绣楼。

  小莲庄,又称“刘园”,是南浔五大名园之一。园林以荷花池为中心,依地形设山理水,形成内外两园。内园是一座园中园,处于外园的东南角,以山为主体。仿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之意,凿池栽芰,叠石成山。山道弯弯,半山苍松,半山红枫,枫林松径,山路回转,小巧而又曲折,宛然一座大盆景。此园与外园以粉墙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内外园山色湖光,相映成趣。外园以荷池为中心,池广约十亩,沿池点缀亭台楼阁,步移景异,颇具匠心。

  小莲庄,是清光绪年间南浔首富刘镛(字贯经)的私家园林、家庙及义庄所在,位于南浔镇南栅万古桥西,北临鹧鸪溪,西与嘉业堂藏书楼隔河相望。面积17399平方米。原为刘氏归榇暂殡寓园,从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始,在池周补植花柳,重栽菡萏,布置台榭,启建家庙,历时四十载,于1924年完成。因慕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湖州莲花庄,而自名“小莲庄”。

  园林以荷花池为中心,依地形设山理水,形成内外两园。内园是一座园中园,处于外园的东南角,以山为主体。仿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之意,凿池栽芰,叠石成山。山道弯弯,半山苍松,半山红枫,枫林松径,山路回转,小巧而又曲折,宛然一座大盆景。此园与外园以粉墙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内外园山色湖光,相映成趣。

  外园以荷池为中心,池广约十亩,沿池点缀亭台楼阁,步移景异,颇具匠心。荷池南岸主体建筑“退修小榭”,临池而建,设计精巧,是江南水榭建筑的精品。此榭的溪曲廊连“养新德斋”,是主人的书房,因院内多植芭蕉,故又名“芭蕉厅”。荷池北岸外侧为鹧鸪溪,沿溪叠有假山并植矮竹护堤,堤上建有六角亭。堤东端建有西式牌坊一座,门额上的“小莲庄”三字为著名学者郑孝胥所书。荷池东岸,原建有“七十二鸳鸯楼”,抗战时被毁,其南侧有百年紫藤,似卧龙参天盘卷,枝叶茂密,伸达五曲桥顶,每到花季,即如紫色的彩带悬绕于桥顶,美不胜收。

  荷池西岸较高的建筑“东升阁”,是座西洋式的楼房,俗称“小姐楼”。室内用雕花圆柱装饰,壁炉取暖,窗的外层用百叶窗遮光,为法式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西岸另建有“净香诗窟”,是主人与文人墨客吟诗酬唱之处。荷池西岸长廊的壁间嵌有《紫藤花馆藏帖》和《梅花仙馆藏真》刻石四十五方,故名“碑刻长廊”。刻石书法真、草、隶、篆各体皆备,刻工精妙,字体遒劲,文采飞扬,与宁海《渤海藏珍》帖石并称与世。为不使长廊有长而呆板之感,北以桥亭为端,中隔半圆亭,南以扇亭为终,并引接家庙。

  刘氏家庙,是小莲庄的主要建筑群,与园林长廊一墙之隔。家庙始建于1888年,于1897年落成,为刘氏家族祭祀祖先之所。家庙坐北朝南,从南至北依次为照壁、石牌坊、门厅、过厅、正厅和馨德堂等。家庙正厅面阔三开间,明间进深五柱四间,次间进深六柱。正厅明间悬宣统皇帝御赐的“承先睦族”九龙金匾一块,以示刘家的荣耀。馨德堂在家庙正厅的北侧,该堂为楼厅建筑,底层面阔三间,周转卷棚轩廊,楼上四周有宽大的周转廊,故俗称“走马楼”。馨德堂装饰十分讲究,门窗棂心都用硬木雕出钟、鼎、钱币等博古纹饰,四周用卵石瓦片花街铺地。后院树木参天,湖石叠峰,清静幽雅。

  在家庙的西侧为刘氏义庄,建于1922年,在义庄天井内植有古桂两株,故名“桂花厅”。后厅为忠孝祠,供奉刘氏十世祖宋侍郎忠公刘汉弼遗像,现为“叔萍奖学金成就展览馆。义庄西侧与嘉业堂藏书楼毗邻,藏书楼东护河旁是刘氏家庙甬道,两旁植百年古樟,中铺青石板,愈感幽深肃穆。

  张静江故居

  张静江故居位于南浔镇东大街,又名尊德堂,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张静江故居建筑是典型的江南宏门豪宅风格。一进们便是正厅“尊德堂”,是张家用来接待客人的,堂中挂有字画供游客观赏。边厅为双层结构,冬暖夏凉。二厅、三厅里陈列着张静江生平事迹的各种照片、书札、任命状等,其中颇多名人遗物。故居整座建筑为典型的江南豪门大宅风格,高大幽深,尤其是那韵味独特的封火山墙,可称江南一绝。

  故居中堂之画系谢公展的手指佳作。两侧是孙中山题写的一副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抱柱联为翁同和所题“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二厅、三厅里陈列着张静江手书赠陈立夫的“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对联。还陈列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手书的《酒德颂》(作者竹林七贤之一刘伶)板屏六块,系用银杏木镌刻,为国内珍贵文物。

  张静江和张石铭都是南浔巨富张颂贤的孙子。张静江(1877—1950年),又名人杰,湖州南浔人。孙中山先生与他初遇时即称他为奇人,后来称他为革命圣人,曾题“丹心侠骨”相赠。张静江1877年生于南浔,1902年被荐为一级参赞,25岁时随法国公使孙宝琦出国,赴欧途中结识孙中山,向孙中山提供白银三万两作为革命活动经费,走上国民革命的道路。曾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此后鼎力资助孙中山。孙中山病逝后,又扶持蒋介石,曾代理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北伐革命后,出任浙江政府主席。1930年与蒋介石矛盾激化,辞去浙江省主席职务,出国治病,定居纽约,1950年在美逝世,终年74岁。

  张静江祖籍安徽休宁(今徽州),曾祖张维岳于康熙末年定居南浔。以经营蚕丝业和盐业起家。1843年上海辟为通商口岸后,张家在上海开设的“恒和丝行”经营“辑里丝”直接出口对外贸易。1862年又专营盐务,遂成巨富,为南浔富豪“四象之一”光绪中期在镇东建此大住宅群落。故本地人称张家为“张恒和”。

  百间楼

  百间楼位镇东北侧,沿老运河东、西两岸建造。相传是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他家的保姆仆人居家而建。始建时约有楼房百间,故称”百间楼”,这一名称一直保存至今。百间楼是至今为止保存得最为完整,并留有传统风貌的沿河居民群落,全长400余米。

  是至今江南保存最完好的沿河民居建筑群之一。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百间楼的特色是依河立楼,顺河道蜿蜒逶迤,有石桥相连。楼房为传统的乌瓦粉墙,形成由轻巧通透的卷洞门组成的骑楼式长街。各楼之间均有形式各异的封火山墙,河埠石阶,木柱廊檐,与映在河水中的倒影,连同隐约的渔歌,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上人家的画卷。

  百间楼河道原是运河,通湖州和乌镇、苏州、南浔的物资均从这条河迸出。元未筑城墙,成为城壕的一段,沿河大多为货钱、店铺,沿岸筑成整齐的条石驳岸,岸边河马林立,以便船只停靠,装御贷物。沿河是长街,沿街房屋太多为前店后宅。大户人家均住宅三至四避,一般人家为一个天井的两进屋。

  整条百阁楼街房舍连排,侧墙相接。房舍间山墙高耸,有做成云头;有做成观音兜式;也有做成三叠马夹墙式,高低错落,自墙黑瓦,饶有风情,沿河街屋黑瓦之下,民革梗楼窗,底屋多有披檐,又一层黑瓦,再下是桂廊河沿,轻巧通透,洋隘着水乡居居的灵气。

  它不同于其他江南古镇临水两边很多都是一般的贫民房子,而是一个大院接着一个大院,那些深宅大院,多具有西洋风格。保存完好的百年老屋随处可见。

  据传“百间楼”的建造,是明代礼部尚书董份隐居南浔后,其孙子与南浔白华楼主嘉靖进士茅坤的孙女结亲,迎接新娘时,茅坤家嫌弃堂堂董尚书家房子不够宽敞,就遣媒人对董家人说,女方有100个陪嫁的婢女,你家太小,住不下。老尚书说,不妨,我马上造100间楼,给你家每名婢女住一间。遂依河而建,立屋百余间,起名“百间楼”。

  百间楼房屋一色为黑瓦覆盖,底层均有披檐,檐下的柱廊就立在河沿上,更有跨街建屋成骑楼式,或有侧山墙落地上开卷门,有的大宅达三至四进,“留荫庐”是百间楼中为数不多的园林式民居,推开院门,一个小小的园林小院豁然出现在眼前,门前挖有一个小水池,种有睡莲等花,院内匠心独具地布置彰显了主人的喜好。小的天井、雕花的木窗、别致的砖楼、古朴的厢房,无处不洋溢着独特的水乡古镇气息。

  百间楼的美,还在于她依水而建。有水自然离不开桥,小镇桥多,坊间有“十步一桥”的说法,百间楼的桥或长或圆,无一不经历了岁月的沧桑。传说西施也曾在百间楼一带住过。当年,范蠡大夫带着西施等人渡钱塘江,沿水路向姑苏进发,路过南浔镇,投宿百间楼东边的一个小村里。夜晚,西施想到明天要进入吴国深宫,顿觉人生无望,她悄悄出门来到百间楼河边,想就此死去也比在敌国忍辱偷生好。就在她投水前,侍女醒来不见西施,慌忙和范蠡寻到河边。范蠡劝服悲哭中的西施以大局为重。第二天,西施在河边洗好脸,进入了姑苏城。西施洗脸的地方被起名为“洗粉兜”,沿用至今。

  南宋御酒坊

  南浔古镇东大街上有个现做现卖的酒坊,号称南宋御酒坊。古色古香的两层建筑前“御酒坊”的匾额显得很是醒目,上方还飘着一面黄底红字的酒旗,仿佛有了点远古的气氛。酒坊是免费参观的,在这里可以探寻浔酒的文化起源。进得大门是宽敞的店堂,仿古柜台。四口特大的酒缸将店堂装扮得喜气洋洋,大酒缸上蒙着红布,外侧贴着南浔贡酒四个大字。墙上有幅酒画,两侧是对联:园林宅第誉江南,美酒佳釀名四方。酒坊西侧是正在加工的米酒,浓香四溢,里面有发酵的酒酿,上面用纱布罩着,回味悠长。顺长廊往里走,二进堂屋里陈列着宋代制酒的各类实物工具供游客参观。

  再走进去就是酒库了,屋内及露天的天井内,几百个酒坛排列得整整齐齐,密封着坛口,这壮观的阵列似乎在向你证明这儿曾经兴隆过。最里面是正在制酒的现场,闻名遐尔的浔酒正顺着蒸溜罐下部一根管子细水长流般地淌进了蓄酒的大缸。原汁原味的作坊生产方式,简单又古朴。

  百船坊

  南浔百船坊(展馆)按历史所记载,精心设计构建而成。以江南水乡的舟船为主,精心制作出中国传统六大类船型,阐释了中国船文化的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百船坊(展馆)本着立新意、知识广、有特点的原则,采用实物、模型、油画等手法把水乡风情展现在人们眼前,并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集参观、收藏、参与体验为一体的古船文化馆。

  嘉业藏书楼

  嘉业堂藏书楼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藏书最丰富的私家藏书楼。藏书楼的主人刘承干是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孙子,于1920至1924年建造了嘉业藏书楼,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总体设计为中西合璧园林式布局,寓肃穆的书楼于幽雅的园林之中。最盛时有藏书60万卷,共约16万册,其中不少为海内外秘籍和珍本。

  原藏书楼主人刘承干是个酷爱藏书的世家子弟,辛亥革命后,刘乘大批古籍流散之机,大量购书,他自称历时二十年,费银三十万,得书六十万卷,在藏书楼全盛时期的1925年至1932年间,藏有宋元刊本155种,地方志书一千余种,及不少明刊本、明抄本,大量的是清人文集和各种史集。藏书楼不仅以收藏古籍闻名,而且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刻印书中,有不少是清政府禁书,刊刻甚精。

  1933年以后,刘氏家道中落,大量古籍“自我得之,自我失之”,直至1951年浙江省图书馆接管时,藏书只有十一万册左右,宋元刊本荡然无存,明刊本只剩下几种,藏书残缺严重。

  1949年解放军解放江南时,周总理指示陈毅派部队保护藏书楼。1951年11月,刘承干将书楼及庭园全部捐献给浙江图书馆。2001年7月嘉业藏书楼被列入我国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浔史馆

  南浔史馆原为南浔商会旧址,始建于1926年,为三进中西合壁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左右,现为市级文保单位。

  前进为五开间门厅、二进为会议大厅,柱高屋陡,气势恢宏。三进为中式木结构二层楼房、木质廊柱花窗、古朴典雅。在会议大厅前的庭院中,栽有百年广玉兰两枝、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馆综合概括了南浔从南宋淳佑末年(1252年),建镇以来747年中江南名镇南浔的历史变迁,从历史角度来叙述南浔地理位置、区域划分的变化,名人、文人荟萃,以及清朝末年辑里湖丝行销世界时的盛极一时,到抗日战争时遭受的重创。一直到解放后, 南浔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重振江南名镇雄风而作出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 南浔所产生的巨大变化,全方位、多层次地向人们展示了江南名镇南浔在漫长历史中的地位,以及政治、经济的发展轨迹和深厚的文化 底蕴。它是南浔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之一,是人们了解南浔的窗口。

  求恕里

  求恕里是嘉业堂藏书楼主人刘承干于1930年所建别墅。刘承干一生淡泊名利,不求仕进,即使到了晚年家道没落也坦然自得,故以“求恕居士”自居。他在上海储书之所名“求恕斋”,南浔别墅称“求恕里”。属于典型中西合璧的建筑,整个结构是以门房、甬道、西洋门楼、卷门、庭院和独立的楼厅相结合。

  1920年刘承干建嘉业堂藏书楼,同时为了适应藏书楼管理的需要,因此扩建求恕里,作为他和家属回浔小住和藏书楼管理处的地方。求恕里属于典型中西合璧的建筑,整个结构是以门房、甬道、西洋门楼、卷门、庭院和独立的楼厅相结合。

  求恕里现今陈列着刘旭沧作品摄影展。刘旭沧原名刘承东,中国近代著名摄影艺术家,曾担任上海摄影协会主席,他是刘承干的九弟,两人相差32岁。一长衫马凳子,以收藏古董成名;一个西装革履,钻研摄影成名。兄弟俩各有所成,被人戏称是刘家的“中西合壁”。 求恕里的甬道尽头有一花园别墅。园内有花草树木及太湖石作为点缀,别墅的主建筑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堂楼。二楼是卧室,打开朝南的窗,既可观园内的景色,又可以远望刘家的小莲庄和藏书楼,在上面还有一个不被人发现的密室阁楼。

        颖园

  颖园是南浔俗称“八牛”之一清朝陈熊的住宅花园,位于皇御河畔,占地11.07亩,它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经十三年,于光绪六年(1875)落成。现基本保存完好,系南浔镇文物保护单位。

  颖园内古术参天,有百年以上的广玉兰、香棒及紫藤等绿荫。楼、阁沿池而筑,太湖石假山堆垒错落有致,曲径通幽,可拾级登临。“赏月楼”在池面一测,楼边有排紫红术的玻璃长窗,画梁雕柱,古色古香。

  池的北边筑有一幢乌瓦粉墙“养心钳”,过去是陈熊吟诗作画,奕模提琴之所。“玉香阁”也建于池西,砖瓦木结构的建筑,线条洗练,别具匠心。若登临楼上可饱览园中景色。

  颖园还以各种雕刻见长。在砖雕、石雕、木雕等,几乎是一座小型雕刻艺术馆。如“养心蹦”的门窗上是一幅幅刀法精湛、造型逼真的黄杨木雕,每幅均有名人书法。

  其小一幅《耕织图》,男耕女织,粗矿与细腻结合,形象栩栩如生。原陈氏会客的“清风片”的落地长窗上,尚保存着部分《西厢记》黄杨术雕。该厅的两侧还有石雕漏窗嵌镶在砖墙之,既有艺术之美,又通风透气。

  假山上的小亭,名叫梅石亭。亭子中间有一块梅石碑,碑高138厘米,阔79厘米,蹲上梅石图为清代著名书法家王礼(1813-1879)的晚年力作,石刻刀法遵劲,是石雕中之上品。石碑落款为:“拟汉阳太守孙雷居士笔法,乙亥立秋前三日自蕉研立王礼作”。

  解放后,颖园几经修缮,主要景色保存完好,著名古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在《水乡闹得》一文中曾称誉颖园为:“陈园环池筑一阁一楼,倒影清澈紧凑专姿,具有苏州狮子林的风韵”。

  刘氏梯号

  刘氏梯号,又称崇德堂,俗称“红房子”。崇德堂总体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为主体,最有特点的是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其中北部欧式建筑立面尤为壮观,大宅高达恢宏,以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见胜。

  崇德堂(又称刘氏梯号,俗称红房子),是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三子刘安(字渊叔,号梯青)的居处。刘梯青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从钱氏购地筑宅,于同年冬破土,光绪三十四年(1908)竣工。这座几乎以欧洲建筑为范本的两屋建筑,能出现在百年前,尤其是出现在这个江南小镇上,是十分罕见的,证实了这座千年古镇的时尚追求和开明开放的胸襟。

  刘梯青(1876-1950),禀贡生,直隶省候补道员,钦加三品衔,因劝办山西赈捐,奏保二品顶戴,赏戴花翎,特赏头品顶戴,正一品封典。他不仅是文物收藏家,也是实业家,在上海、杭州等地拥有不少房地产,据民国17年(1928)4月出版的《上海总商会会员录》排列的当时最具规模的16家房地产大户,其中他与刘承干、刘湖涵皆榜上有名,且名列前茅。他还与庞赞臣等人集资28万两,于民国16年(1927)在余杭塘栖创办崇裕丝厂,当时有职工1340人,引进意大利式5绪坐缫丝机492台及日本先进技术设备,年产白厂丝40余吨,产品销往欧美及东南亚等地区,为当时浙江乃至全国一流的大型缫丝厂(解放后,该厂更名杭州新华丝厂,属国有大型缫丝企业)。

  崇德堂整座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厢为主体;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其中北部欧式建筑立面尤为壮观。大宅高敞恢宏,以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见胜。宅后曾辟一草地为网球场,边上一角饲养奶牛,东西潭边钟楼上曾有一口巨大的自呜钟,远近都能听见它的钟声。

  徽派的马头墙和石库门内却有欧洲洛可可风格之券顶。南浔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气度可见一斑。崇德堂宅后义仓河对岸拓地二十亩,种树栽花,叠石为山,坡植白皮松,蓄水栽荷,且有楼、亭、阁、榭和欧式小洋房。因刘梯青“有述袭为园之志,抱守存故迹之心”,沿承三百年前“小桃源”之意,故取名“留园”,也取“留”与“刘”同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刘园一部分赠予外甥徐氏,故称“徐家花园”,毁于抗日战争期间,仅荷池犹存。

  刘梯青在西湖边北山路的孤云草舍,为古罗马式别墅。因他长住上海,故将该别墅借给了湖州同乡朱家骅,一度成为浙江省政府主席的官邸。现保存完好。

        广惠宫

  广惠宫是南浔古镇一处源远流长富有地域文化色彩的道教建筑遗存,是南浔镇知名的道观。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殿内祀奉道教最高神“三清”神像,始称广惠宫。后因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曾在此修粮仓,占广惠宫为行宫,俗称“张王庙”。

  广惠宫是南浔镇知名的道观,俗称张王庙,始建于北宋英宗治平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建观历史长于建镇历史。历史上的广惠宫经历过数度衰败鼎盛之变。在重修重建中,广惠宫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广惠宫也曾称三清殿。本为祠山神庙。据镇志载,广惠宫“宋时止一殿,奉祠山神像”,“为道流香火之所”。尽管数百年来其构建布局几经“调整”,但主体仍是祠山大帝行宫,至少人们总是以张王庙称之。于2003年上半年重建。

  广惠宫是南浔古镇一处源远流长富有地域文化色彩的道教建筑遗存。首期工程后的广惠宫重建重修工程,部分展现了历史上广惠宫的原貌。

  南浔“三古桥”

  南浔自古便有“十步一桥”的说法,据清道光、同治和民国三本镇志的统计,在桥梁的鼎盛时期同治年间,南浔镇上的桥梁多达107座,现存的桥梁也有几十座之多,而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广惠桥、通津桥和洪济桥这三座“南浔三古桥”。

  通津桥

  位于东大街景区入口处的通津桥是十字形水系的交叉点,为南浔众桥之首。过去南浔镇中心。

  明清时期,通津桥畔成为繁华的丝市。桥南面有一条小街名叫丝行垛,素以经营蚕丝业著称,曾是历史上“辑里湖丝”的集散中心。早在道光时,辑里村人温丰在《南得丝市行》中写道:“蚕丝乍罢丝市起,乡人卖丝争赴市。市中人塞不得行,千言万语袭人耳。低率高揭丝市广,沿门决户相接连。喧华鼎费晨午至,骄肩累迹不得前。”清朝邢典写道“万户周遭见,千搜日夜通”。曹仁虎《溥溪竹枝词》也有“听道今年丝价好,通津桥口贩船多”的描述。这就是当时通津桥头、丝行擦一带盛况的反映。该桥建于宋代(年代己失考),为单孔石拱桥。原名浔溪桥,后改名通津桥,俗称大桥。清嘉庆三年(1798)重建,咸丰五年(1855),七年(1857)整修,同治五年(1866)又修。桥长28米,宽4米,拱矢高7.6米,上下各有踏步33级,拱卷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1989年3月被列为湖州市文物保持单位。

  广惠桥

  广惠桥位于镇丝业会馆附近,横跨南市河,相传元末张士诚起义后到此占广惠宫为行宫,桥在广惠宫前,故得名,因张士诚为无末农民起义领袖,此桥又称张王庙桥。1989年3月,被列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此桥为单孔石拱。其始建年代已失考,清嘉庆五年(1800)重修。同治五年(1866)重建。桥长18米,宽3.3,拱矢高13米,上下各有踏步24级,拱卷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广惠桥前有一对精妙的石狮子,原为丝业会馆之物。狮子分雌雄两座,雄狮子怀中有一幼狮,稚态可掬,栩栩如生;雄狮子中有一缕空绣球。这对石狮子宛如浮雕富有立体感,特别是狮口中皆有一石珠可转动,但不能取出。据南浔丝业界老人说,青团老石工集祖孙三代化三年时间完成,也是老石工最后的杰作,是一件具有文物保管价值的艺术品。

  洪济桥

  洪济桥是单孔石拱桥,长28米,宽3.5米,拱高7.2米,上下各有踏步33级,拱卷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建造年份不详,不过在明万历年间(1573—1619),《湖州府志》已有关于此桥的记载。清嘉庆十年(1805)重建。洪济桥有个俗称叫新桥,这是因为1937年国民党军队为阻击日本侵略进攻湖州,曾将此桥炸毁,修复之后人们随口就把这桥唤作新桥了。半圆形的石拱桥横跨在运河之上,与水中的倒影组合成一轮满月。桥下有一个古运河码头,码头上配有石桌石椅,这是过去为此候船的人们准备的。

  张石铭旧宅

  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孙张均衡所建。建于光绪25年至31年(即1889-1906),总占地面积4792平方米,建筑面积6137平方米。整个大宅由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格局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建筑群组成。其建筑相互连通,巧妙结合,反应了主人在十九世纪末与西方社会在经济、文化、艺术中的联系与沟通。

  张石铭旧居,前院是中国传统厅堂,后院却是西洋风格建筑。整个大宅巧妙地将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风格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建筑风格融合了在一起。

  张石铭旧居(又称懿德堂),有五落四进和中、西各式楼房150间,其风格奇特、结构恢宏,工艺精湛,尤其是众多精美生动的木雕、砖雕、石雕以及从法国进口的玻璃刻花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民俗建筑和文物价值,号称江南第一巨宅。现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旧居以前后划分,从第三进开始,内厅两侧的漏明廊窗为木刻芭蕉叶,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故亦称“芭蕉厅”。楼窗镶嵌菱形蓝色玻璃刻花,花式为四时花卉果品,晶莹高雅,属当时中西文化结合的贵重装饰品。第四、第五进有不少外来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从壁炉、玻璃刻花,到克林斯铁柱头等,体现了欧洲十八世纪的风格。第四进的大厅是一个设有化妆间、更衣室的豪华舞厅,地砖均从法国进口,墙面屋顶由红砖瓦砌筑。洋房前庭院中栽着两株广玉兰(洋玉兰),现已有两百多年树龄,叶大密茂。

  大宅气势宏伟,富丽典雅,风格独待,可称江南最大的具有中西建筑风辖的私家民宅。

  张钧衡,字石铭,1871年生,吴兴南浔人,清光绪二十年(1874年)举人。他除继承祖业经营丝绸、盐业外,在上海开设慎大钱庄和东南信托公司,开展标金、投票、公传学业务,并经营房地产业。

  张均衡不但在经商中颇为精明,而且在文化艺术上极具品味。他生平受好石,故字以石铭.他对书画、金石、碑刻,奇石,书籍十分爱好,因而他与晚清民初的一些文人、名流交往甚密.如吴昌硕、郑孝膏、丁辅之、毛福庵等。他是杭州“西冷印社”的发起人和赞助人。他还是南浔四大藏书家之一,聚书达十余万卷。

  大宅内厅、堂、楼、捕、轩、房约数百间,各具特色,融汇贯通。宅内的门楼、墙、壁、柱、架、椽、檩、门、窗有数以千计的石雕、木雕、砖雕,且刀法浑园,工艺精湛,构图巧妙,风格高雅,无论是飞禽走兽,人物花卉都呼之欲出,栩栩如生,体现了晚清中国雕刻艺术的精华。特别是宅内装饰采用的花格门窗,彩色玻璃,法国地砖,工艺之精更令人叫绝,这些艺术品为整座大宅增添了中西文化艺术的色彩。

  走过门厅即为内厅,江南一带又称轿厅(过去是停歇轿子的地方)。厅后两侧有两天井供采光通风。两侧墙面镶嵌石雕四块是福禄寿三星和八仙过海。有腰门与后进相通,正大厅腰门砖雕精致,门额“竹苞松茂”为名人吴淦楷所书。

  二进院正面为大厅,面阔三间。又名“懿德堂”,张石铭早年丧父,由母亲操持家业,故他对母亲十分敬孝,故宅建好后取名“懿德堂”(懿字指对妇女的美称),堂匾由甲午状元张謇所书。大厅是专供喜庆丧事等大典用的,有腰门与三进相通,厅后为堂楼又叫女厅,有落地长窗,为女主人接待之用,楼上供女眷居住。楼房窗户镶嵌菱形蓝色印花玻璃。花式是手绘各种四时花卉和果品,晶莹雅致,实为罕见。此进的腰门额“世德作求”四字,为著名书画家吴昌硕所题。

  三进为内厅,因两侧廊庑窗棂嵌石刻蕉叶,形态逼真,雕工精良,故称“芭蕉厅”。在厅前天井中,有一形似展翅雄鹰的假山石,名叫“鹰石”(此石产于广东英德.是我镇三大奇石之一)。乃江南罕见。

  四进为西式洋楼及西洋舞厅。楼内及大厅的装饰、建筑材料大多数从法国购置,墙面上镶嵌彩色瓷画瓷板,墙面屋顶均用洋红砖瓦砌筑,反映了主人追求髦洋毛十足的情怀。洋房前庭院中栽着两枝广玉兰(洋玉兰)现已有两百多年树龄,叶大密哉,引来鸟雀婉啼,煞是动听。

  五进为后花园、碑廊;碑廊.自一九九八年八月动工,至一九九九年四月中句完工,碑廊中共镶嵌自东晋王羲之至清代何焯等数十位我国书坛名家墨宝碑刻八十七方。

  碑刻主人张石铭不但是一位实业家而且是一位藏书家和收藏家。他平日酷爱金石碑刻和玩赏奇石。他与国画大师吴昌硕、篆刻家毛福庵等有文墨之交,是杭州西冷印社的发起人和赞助人。至今西冷印社还留有张石铭书写的对联石刻。他不但拥有巨宅,在南浔西郊鹧鸪溪上,原明代董说读书隐居的地方丰草庵和黄叶台故址,建造了一座较刘氏“"小莲庄”和庞氏“宜园”规模更大更宏丽的园林,取名“适园”。园中楼、台、亭、阁颇为精致.其中一阁名“六宜阁”,系存放碑刻古籍之处。他收藏的碑刻较有名的如东魏《之醉墓志铭》,北齐《之贤墓志铭》,唐《王守廉墓志铭》还有苏轼(东坡)手书的《赤壁戴碑》,元赵孟手书的《胡筋十八拍》(现存湖州市博物馆)等。

  由于战乱和历史及人为的原因,适园在日寇侵华、南浔沦陷时也己焚毁,旧址现已移作它用。因此张氏所收藏的珍贵碑刻大多已失散或损坏。

  七十年代中后期,在南浔各界叫收集和保护下,将张氏失散的一部分碑刻送交湖州博物馆才得以保存至今。

  为了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书法艺术,南浔房地产管理所自一九九八年八月开始筹措资金约五十余万元,在张氏旧宅内一处原宅基地上建造啤廊。经有关人员用七个月左右时间将碑刻进行精心整理和修复,镶嵌于啤廊。

  啤廊中现有啤石八十七方,有东晋的王善之、王献之;唐代的智永大师、诸遂良、颜正卿;宋代的蔡襄、米蒂、黄庭坚;元代的赵孟、俞和;明代的宋仲温、董其昌、祝允明(枝三)及明末复社的一些名流尺牍;清代的何悼等我国著名书法太家的墨宝碑刻。运些书法作品代表了我国一千多年来的书法艺术精华,很多作品的手稿早就流失到国外,如唐、智永大师的“正草千字文”在唐代时就传去日本,因此这些碑刻虽残缺破损,但弥足珍贵。

  最佳旅游时间

  南浔古镇一年四季皆宜旅游,相对而言,以春暖花开或秋风送爽之时为最佳。

  南浔的春天,水暖花开,阳光明媚,沿河两岸新绿的柳树分外迷人,是水上游古镇镇的最好时节。

  秋季凉风习习,行走于古镇细长的石板路,感受百间楼无穷的古朴与温美,让人沉醉其中。

  然而,夏冬两季也各有看点。

  夏天是赏小莲庄荷花的最好时候,满池盛开的荷花掩映与宅院古楼阁之中,美不可言。

  冬季,古镇春节的热闹气氛与古建筑散发的浓厚文化气息,会让人流连忘返。

  交通

  火车

  游客可先乘火车至湖州或嘉兴,再转车前往南浔古镇旅游区。

  湖州火车站——南浔古镇

  路线一:先乘坐公交21路至公交总公司站,步行至章计村站,再乘坐公交101a至泰安路车站。下车后游客可以选择步行至南浔古镇景区,也可以乘三轮车去,大概3—4元左右。

  路线二:浙北客运中心,每天06:30—17:30有快客到南浔,约15分钟一班;湖州汽车新站发往南浔泰安路客运站的车很多,快客20分钟一班,约1个小时车程,票价8元。

  嘉兴火车站——南浔古镇

  在嘉兴火车站乘坐公交22路或4路、32路、5路前往嘉兴汽车北站。嘉兴汽车北站每天08:30—16:30有8趟班车到南浔,约半小时、1小时一趟不等,行程57公里,票价12元。

  汽车

  南浔镇内有南浔汽车站和泰安路客运站两个车站。其中,南浔汽车站位于浔溪大桥附近,318国道边上。主要发外地长途汽车。泰安路汽车站,位于泰安路,近泰安商业广场,以短途客运为主。两车站车次较多,极为方便,距景区也不远,打车前往费用约5元。

  自驾车

  一条是申苏浙皖高速,在南浔出口下高速后,一直走就可以看见指路牌,走几公里路便能到景区。

  还有一条是申嘉湖高速,在练市出口下高速后右转,走十六公里就能到南浔,所有路面都是一级公路路面,很平整。不过有些路段限速60码,不要超速哦。

  内部交通

  人力三轮车

  当地的人力三轮车是南浔镇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出行方便。三轮车收费约3元/公里。从镇上的泰安路客运站到小莲庄3—4元。

  出租车

  南浔镇出租车不多,起步价5元/5公里,以后每公里2元。

  游船

  “江南遗韵”水乡休闲观光游12.5元/人,100元/船(单程)限坐8人,约20分钟; 水乡记事风采游20元/人,160元/船(单程)限坐8人,约30分钟; 江南水乡寻踪游30元/人,240元/船(单程)限坐8人,约45分钟; 水乡美景精品风情游40元/人,320元/船(双程)限坐8人,约1小时。

  行程推荐

  精华游

  小莲庄 → 嘉业堂藏书楼 → 张石铭旧宅 → 求恕里 → 刘氏梯号 → 广惠桥 → 南浔镇史馆 → 百间楼

  丝业会馆 → 适园石塔 → 颖园 → 南浔文园 → 刘氏家庙 → 南浔通津桥 → 张静江故居

  美食

  南浔盛产河鲜,经当地人巧手烹饪,色香味俱全。此外,南浔周生记馄饨、诸老大粽子、姑嫂饼、丁莲芳千张包、臭豆腐、定胜糕,熏豆茶、百年老店“野荸荠”的橘红糕、糯米棉糖、火腿炒螺丝、清蒸白水鱼……各种地道的水乡小吃和小菜让人赞不绝口。南浔还盛产竹笋,当地人好食之,且做法十分讲究,花样繁多。野荸荠的糕点也是非常有名的。桔红糕、定胜糕与南浔香大头菜一起,被人们誉为南浔”三宝“。

  橘红糕

  “野荸荠”橘红糕是南浔传统特产,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野荸荠”桔红糕,软而不粘,色泽桃红,桔味醇正,香糯可口。

  定胜糕

  呈淡红,松软清香,入口甜糯。主要是将米粉放入定胜糕模型内,摁实,面上用刀刮平,上笼用旺火蒸20分钟,至糕面结拢成熟取出,翻扣在案板上即成。

  双林姑嫂饼

  南浔双林传统名点。扁圆形,厚薄均匀,粉质细腻、油润,呈浅灰色,有麻油香味,酥松爽口,由于体积小面精,一口一块,口即酥溶,咸甜可口。

  香大头菜

  南浔双林传统名点。扁圆形,厚薄均匀,粉质细腻、油润,呈浅灰色,有麻油香味,酥松爽口,由于体积小面精,一口一块,口即酥溶,咸甜可口。

  臭豆腐干

  民间谚云:“臭南浔,辣乌镇”, 一般吃法有两种:一种是臭豆腐干用油煎,拌上甜葱酱、葱末等佐料即可食用;另一种是臭豆腐干放入葱、酱、姜末等佐料,隔水清炖,即成清炖臭豆腐干。臭豆腐干虽有臭气,但吃起来香,其味甚佳。

  双交面

  近年来在泰安路一带颇负盛名,交头有卤汁、牛肉、白鸡、素丝、雪菜等十余种,尤以双交面(又叫酥肉爆鱼面)为上品。镇上状元楼、五福楼等面店都有出售。

  绣花锦菜

  外形与普通青菜相似,只是菜茎稍细,菜叶的边缘有细细的锯齿形,叶面上的脉胳富有一种曲线美。此菜只长在南浔方圆十里之内,十里之外这种菜就变种,有形而无香。

  特产

  南浔是桑蚕之乡,所产“辑里湖丝”是丝中极品,明万历年间开始即是出口贸易的重要货品。南浔近代有被称为“四象八牛七十条金黄狗”的近百余家丝商巨富,俱系因此致富。辑里湖丝是南浔之行的必选之物。除此以外,南浔的湖笔、仿古家私、太湖四宝也极其出名。

  辑里湖丝

  特点为轻如朝雾,薄如蝉翼。与贵州的茅台酒一起获巴拿马国际金奖,是南浔特产的领头产品。

  湖笔

  特点为尖、圆、齐、键文房四宝有端砚、徽墨、宣纸、湖笔的说珐,而最好的湖笔就出自浔。

  仿古家私

  南浔有没有森林的木材供应区之称、所以家私是最有特色的。

  太湖四宝

  南浔双林传统名点。扁圆形,厚薄均匀,粉质细腻、油润,呈浅灰色,有麻油香味,酥松爽口,由于体积小面精,一口一块,口即酥溶,咸甜可口。

  住宿

  百间楼古宅住宿是浙江南浔古镇住宿风格区别于其他古镇的最大特色。百间楼是南浔古镇最能体现古镇古朴气息的明代建筑群,洋隘着水乡居居的灵气。这里沿河是长街,沿街房屋大多为前店后宅。大户人家内有前、后花园,一般人家为一个天井的两进屋。是体验南浔特色的最佳住宿点。价格基本在100元左右,环境优雅,十分惬意。

  古镇休闲游

  一、水上游古镇

  水乡古镇南浔区河街相交、桥梁通便,黛瓦粉墙绿柳拂水,组成了一幅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图。摇撸泛舟,看两岸代表江南水乡的红笼高挂,古镇的韵味、水乡的独特风情都沉淀于其中,成为感受南浔旅游的又一大乐趣。

  镇上小桥四通八达,船只停泊处随处可见。小莲庄、百间楼都是上船览景的最佳点。通常划船的人还会以村姑模样打扮。甚至有些还是“合格”的导游,向游客介绍周边景点的特色,讲述南浔古老的故事,和古朴的民俗民风。

  二、古楼品茗茶

  南浔镇人向有喝茶的风俗,主要是男性壮年、老年颇多,他们风雨无阻。早在清、明两代,喝早茶者,深更半夜起身,赶几里地,摸黑进镇,喝茶、听轶事新闻、互通农贸市场买卖行情,顺便把带来的鸡、鸭、蛋等农副产品在茶馆边卖掉,采办些油盐酱醋或花布、小孩吃的零食之类的物品带回家去。

  茶馆是旧时镇上一个热闹的去处。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前,南浔全镇茶馆(店)达50家之多。南浔至今还保留着不少茶吧,喝茶成了南浔古镇最大的娱乐休闲项目。

  这里除了早茶,还有午茶和晚茶,喝茶者如今大部分是镇上居民和游客。一些大一点的茶馆,附设“书场”,边喝茶,边听书,有的还有茶点瓜果供应,是乡镇文化生活的一大景观。

  贴士:如果不赶时间的话,水上游玩后去岸边茶社喝喝茶,和朋友聊天南地北,这样的南浔休闲游将是最好的安排。

  关于南浔“三道茶”

  南浔三道茶是用来招待贵客的习俗,第一道是甜茶,在茶碗(也有用茶杯的)里放点“糯米锅糍”(又名风枵茶和风枵汤), 也叫风枵(读xiao萧)或者“蛋底”,放上白糖,冲上开水,就是一碗别有风味的风枵茶,风枵茶的特点是“甜”、“香”、“糯”、“滑”;第二道是咸茶, 也就是熏豆茶,熏豆茶又称“烘豆茶”,熏豆茶以熏豆为主料,加上其它辅料一齐冲泡而成,辅料一般为胡萝卜干、桔皮、芝麻和绿茶叶之类;第三道是清茶,清茶 其实就是绿茶,一般用西湖龙井,顾渚紫笋或者安吉白片等江南地区名品绿茶,也有农家手工炒制的自制茶。

 

编辑:anna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