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东新区开启了城镇化建设开发的新路径
专访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
郑东新区开启了城镇化建设开发的新路径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就是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县域城镇的承载承接作用和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带动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从而加快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引领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调整,实现"三化"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 "人口转移型"与"结构转换型"相结合的城镇化。在有序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同时,依托县城、镇区和产业基地的辐射,以集中居住、就业充分、设施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推动农村结构包括城乡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文化结构、公民权益结构、居住环境结构、社会治理结构的全面转换,让农民能够就地就近实现城镇化转换。
今天,在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中,城市新城区的建设已经成为多数城市的选择,尤其是省会城市以下,甚至到三四线城市以及一些县城,都在规划建设自己的城市新区。
那么,对于这些城市新区的规划建设而言,到底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才能真的为这些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发展带来增量的、正向的价值,就很值得思考。尤其是考虑到对很多的三四线城市以及个别的县城而言,其在进行新城区建设规划的时候,当地的城镇化水平和产业集聚并没有很突出的表现。
基于此,地处中部省份河南,在10年前开始建设的郑东新区,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示范价值的--当时的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都不具备优势,寄望通过以郑东新区为带动的郑州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进而实现在全省范围内的区域性城市群带动省域经济总体性崛起的探索路径。10年后的今天回头看,应该说效果是明显的,无论是对郑州市还是河南省来讲,过去10年都是其发展历史上快速发展的十年,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我国过去十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从而实现了区域和城市的相对值和绝对值的双重崛起。
这可以成为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普遍性选择吗?
在此背景下,本报记者采访了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分析郑东新区的十年,做对了什么,其对全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示范性价值在哪里。
1.一改摊大饼的城市扩张模式
记者:作为现任的郑州市委书记,你怎么评价郑东新区过去十年的发展?
吴天君:郑东新区从2003年1月20号会展中心建设为标志,即将走过十年的建设历程,这十年也正是我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推进的十年,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从郑东新区十年的建设历程这么一个缩影,来回顾我们国家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这十年取得的成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对河南发展来说,也正是在这十年之中我们省从一个农业大省发展成为了一个新兴工业大省和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大省,使河南在继续保持农业大省的优势的同时,推进了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正是在这十年当中,省委省政府持续地探索河南的发展路子。在去年省委九次党代会上确立了中原经济区建设要坚定不移地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之路。
在我看来,郑东新区的建设、开发,对于郑州市的发展,对于河南的转型,乃至于在全国的城镇化建设当中,都具有重要价值。本世纪初,郑州市委市政府根据郑州市的社会发展的进程,设想以郑州老机场搬迁为契机建设一个新区,受到了时任省长李克强同志的大力支持,并明确提出要用国际化的视野来推进郑州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郑东新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郑州市委市政府通过全球招标运作,确立了郑东新区建设的规划。其后,对这个规划的实施,应该说这十年间历届郑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郑东新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成为占有75平方公里,80万人口的现代化新城。同时成为了一个展示河南形象窗口和中原经济区最具活力的经济板块。
记者:您所谓的郑东新区在全国的城镇化建设中都有重要价值,怎么理解?
吴天君:郑东新区建设开辟了新型城市建设和开发的模式,这在全国的城市开发建设当中,我觉得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但是在城市发展中,随着工业化发展,当时有两个现象比较突出:一个是摊大饼似的城市扩张,就是城市向周边无序地延伸,从而牵着政府的规划建设被动跟进,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二是开发区热,受老城区的空间限制,好多地方为了满足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城市周边布局各种层级的开发区。而这些开发区,多是以布局产业为主,进行产业的集聚,而在产城融合上显然考虑不足。但是郑东新区的开发建设,一改过去摊大饼的传统模式和单是以产业为主的开发建设模式,而是立足于城市发展的需要,依托于中心城区,以组团式开发建设模式,跳出旧城建新城,带动旧城有机更新改造,实现了旧城新城的互动发展、有序发展和共同发展,符合了产城融合、要素集合的城市发展规律。
在我看来,这种模式在中西部地区,具有开创性、示范性和启发性。也正是因为这样,这十年间,国内外有一万多批次考察团到郑东新区考察学习。后来包括吴邦国委员长、李长春同志、习近平副主席、贺国强书记等在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考察郑东新区的时候,都对郑东新区的模式给予肯定,并认为郑东新区对于全国的城市建设理念有新突破。
2. 人是城市的核心
记者:这中间的一个问题是,对于150平方公里的郑东新区规划而言,相对今天很多城市动辄几百甚至上千平方公里规划面积是否显得小气了。
吴天君:这也正是体现了当时领导的高瞻远瞩和科学发展的思想。时任河南省长李克强从规划一开始就强调要借鉴国际上的组团式发展经验,坚持集约、节约、市场化运作、组团式发展的城市发展思想。郑东新区在十年当中有三个突出的导向:第一是以新区建设带动旧城的有机更新,实现新旧城互动发展;第二是以组团式发展代替过去摊大饼的发展,集约、节约资源;第三是市场化运作取代政府性移民,解决安置好群众的问题。所以,通过郑东新区的建设,实现了城市资源由自发无序外溢向政府引导,在优化整合的基础上有序转移,从而确保了城市资源运用的公益化、更具成效化。
此外就是,从郑东新区的规划开始,就确立了产城互动推进城镇化的思想,防止单独的造城。我翻了一下领导的讲话,当时都多次强调城市建设要与产业发展协调一致,实行双轮驱动,既要高基调建设城市,也要大规模地发展产业,使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当然,郑东新区高品位的规划建设,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以高端的产业集聚,保证了东区的持续发展和持久发展动力,使郑东新区成为全省、全市最具人气、人均产值最高的区域之一。现在来看,就是很好地体现了产城融合、产城互动的城市发展模式。
记者:说到产城融合,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开发区的城市化问题成了中国城市化发展中的一个问题,很多开发区因为当时的规划主要是以产业集聚为导向,导致区内人居环境很差,但进行重新调整规划,成本很高不说,腾挪的空间也非常有限。按照正常的城市发展逻辑,人居环境应该是一个城市电影的正片,产业类似于植入广告,拍电影应该是基于正片架构故事,然后考虑植入广告,而现在的开发区的情况是,先植入了广告,再架构正片,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吴天君:是的,所以我们说,郑东新区的规划建设从一开始就是按照建设一个城市来进行规划的,体现了城市建设以人为本、城乡协调、扩大内需的动力源的思想。李克强同志在郑州调研针对郑东新区建设指出:"人是城市的核心,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终极服务对象。城市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动力源。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增加或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我感觉这段话核心是既要解决城乡二元机构的问题,也要解决城市内部的新的二元结构的问题,所谓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独特的两个二元结构问题。
记者:其实我对郑东新区感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150平方公里的面积内,采用了著名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师黑川纪章的方案,我对其在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城市理念、共生思想、新陈代谢理论等都是比较认同的,可问题的关键是,在这样一个大面积的土地上建设一个城市,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郑东新区是否依然按照原来的规划在做。因为,我们看到在太多的城市,往往是规划只是挂在墙上的一张纸,一任领导一个思路。所以,我们曾开玩笑说,一个城市的市委书记就是一个城市的总规划师、总建筑师、总工程师。
吴天君:在郑东新区的建设中没有你说的这种情况,相反,我的体会是,郑州在面对郑东新区的城市规划上,一直坚持了依法行政,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的思想。应该说2001年开始规划郑东新区,2002年规划最后经规划部门确定过以后,当时的李克强省长明确强调,要以法律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以保证这个规划的权威性和可持续性,要求郑东新区的规划要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经省政府批准,并上报国务院备案,所以郑东新区规划是经人大常委会批准,省政府决定,省政府批准,到国务院备案批准的一个规划。
也正是因为这样,这十多年来,郑东新区一直坚持生态城市、共生城市、环形城市、新陈代谢城市的规划理念,一张蓝图绘到底,用国际水准的规划指导建设。
3.开启了河南"三化"协调发展探索大幕
记者:今天我们已经看到,跳出旧城建新城、促进旧城改造开发已经成为很多城市发展的路径选择,包括很多城市的新区建设上升为了国家战略,但在十年前能够有这样的发展路径的选择,还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在一个当年工业化程度和城市化率都不高的河南。
吴天君:正是郑东新区的规划建设开启了河南向工业化、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在中原崛起当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河南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区,农耕文化在河南人的意识当中有着深厚的根基。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河南,从领导干部到普通民众,都侧重于农业生产,在这样一个氛围下,进行郑东新区建设,对河南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波。所以说,郑东新区的规划建设带动了河南各级干部思想认识的深刻转变。当时的李克强省长在200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坚持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三头并举,积极稳妥地推动城镇化,这样的发展理念在沿海进行了20多年的城镇化、工业化的省份来讲也许很容易接受,但是在当时的河南来说,对河南领导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解放意义特别大。由此,河南省步入了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步入了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转型的发展期。所以,我的看法是,在一定意义上讲,河南的转型发展,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是以郑东新区为引领的。这种引领,既体现了促进河南各级领导干部思想的解放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也体现在为全省发展拓宽了思路,树立了标杆,提升了层次。
记者:2001年的时候我在郑州读大学,记得当时我们流传一句话,"郑州郑州,天天挖沟,一天不挖沟,不叫郑州",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郑州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都很差,而且城市规划也有问题,建设更是无序。
吴天君:所以我说,郑东新区的开发建设,开创了郑州市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当中,起到了支撑作用。这10年间,郑东新区累计完成了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国际一流的规划设计,成就了郑东新区目前的形态风貌。到目前为止,已有119家各类金融机构进驻,使郑东新区成了河南省,乃至于中部地区金融机构最密集、金融业态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呈现出了金融业为主导,高端商贸业为支柱,总部经济、科技研发、会展业为配套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物流业、会展业、旅游业多元发展,带动了郑州市城市形象的提升、产业转型的升级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使郑州步入了快速发展的10年。
从2002年到2011年,郑州生产总值从914亿元增长到了近5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性收入由54亿元增长到了502亿元,城镇化率由56%提高到了64.8%。郑州市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由14.8%提高到18%。郑州作为省会城市的龙头作用、中心作用、首位度都在增强,城市辐射力、影响力也显著提升。
记者:您刚才提到"三化"协调发展的问题,在今天城镇化成为中国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背景下,"三化"协调发展无疑是中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河南这样的农业大省具有尤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您看来,郑东新区的建设和三化协调发展之间具有直接的关系吗?
吴天君:是的,在我看来,河南省在10年前提出郑东新区的规划建设,和在河南省探索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思路是有直接关系的。早在2000年的时候,时任省长的李克强同志就明确提出河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一定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强调要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把"三化"协调发展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基本途径。在我看来,这适应了河南当时的发展现实,后来的发展实际上也证明了,河南在持续探索"三化"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之间、产城之间统筹发展,发挥"三化"功能复合、效益叠加、互为支撑的成效。
不仅如此,郑东新区的规划建设,亦体现了当时河南省实施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带动,构筑综合竞争力强的开放型经济区的思想。郑东新区建设提出的重要背景之一是,把郑州建设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推动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措施。所以说,实施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带动战略,是为了把郑州建设为全国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形成若干个省内区域型中心城市目标,构筑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建设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在中西部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开放型经济区。这样一个中心城市带动的思想符合河南的城市发展规律,解决了以城带乡谁去带、统筹发展谁去统筹的问题,在中心城市辐射半径范围内解决"带"的问题和"统筹"的问题,这是很好的一个理念。
在此基础上,当年提出建设中原城市群就很好理解了,也就是说将省域范围内一个一个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联合起来,构建一个城市群,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崛起,也就是后来的中原崛起的提出,进而演变为今天的中原经济区。中原崛起是河南提出来的,是后来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刚才,我们谈到了河南的"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这是一条什么路子?这条路子是怎样形成的?
吴天君:应当讲,这条路子的形成是河南10余年持续探索的结果。从2000年时任省长李克强同志提出加快城镇化、工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开始,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始终立足于河南在全国大局中的责任担当和河南的现实基础条件,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谋发展,围绕"三化"协调发展持续探索,深入实践,逐渐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沿海地区、具有河南特色的"三化"发展新路子。去年河南召开了第九次党代会,省委认真总结河南的发展实践,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将这条路子提炼、升华、深化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之路。这条路子"特"在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核心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就是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县域城镇的承载承接作用和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带动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从而加快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引领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调整,实现"三化"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人口转移型"与"结构转换型"相结合的城镇化。在有序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同时,依托县城、镇区和产业基地的辐射,以集中居住、就业充分、设施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推动农村结构包括城乡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文化结构、公民权益结构、居住环境结构、社会治理结构的全面转换,让农民能够就地就近实现城镇化转换。
新型城镇化是涵盖农村,从农村切入,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点,以中心城市为带动,城乡互动、一体发展的城镇化。将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城镇化的末端,在全域范围内建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合理布局的城镇体系,带动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就业结构。
新型城镇化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环境为代价的、集聚集约及内涵式发展的城镇化。通过空间布局的合理再构、土地资源的集约整合、生产要素和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可以保证农业和粮食生产,又为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土地,拓展了空间。
新型城镇化是产城融合,产城互动的城镇化。依托城区、镇区、新型农村社区布局产业集聚区和农民创业园,使其成为农民就近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载体、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载体、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的载体,促进城乡产业合理布局和群众就近产业化就业、社区化居住,最终实现人们居住环境城市化、公共服务城市化、就业结构城市化和消费方式城市化。
从以上特征看,新型城镇化的确是解决两个二元结构的有效路径。一方面,新型农村社区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载体,可以让农民享受到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实现农民的就地转换,有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另一方面,依托新型农村社区布局产业集聚区、农民创业产业园,引导产业梯次转移、集中集约布局,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一样的就业和居住环境,有利于吸引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减少城市农民工,有效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问题。
记者:具体到河南的情况,如何走这条路子呢?
吴天君:我感到走好这条路子,核心是树立"一个主体、两个载体"的统筹发展理念、完成"四个合理"的功能任务,最终实现"四个城市化"的目标。
"一个主体",就是促进中心城市现代化,使其成为统筹城乡、以城带乡的主体。
"两个载体",一是将产业集聚区和农民创业园打造成为农民就近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载体、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载体、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的载体。二是把包括新型农村社区在内的各类新型社区打造成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载体。
"四个合理":一是合理的城镇体系,形成"中心城区-县城和城市组团-产业集聚区和镇区-新型农村社区"4个层级的城镇体系。二是合理的产业布局,依托城镇体系布局产业,中心城市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开发区和各个城市组团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县域以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型产业。三是合理的人口分布,形成70%~80%的人口居住在县城和中心城区,20%~30%的人口居住在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四是合理的就业结构,80%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事二、三产业,即便从事农业,也要成为农业产业工人。
"四个城市化":即最终实现农民居住环境城市化、公共服务城市化、就业结构城市化和消费方式城市化,促进农民就地就近的城镇化转换。
走好这条路子,还必须把握好6项原则:一是确保耕地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粮食不减产。二是从根本上维护农民权益,不以农民放弃土地为身份转换和享受城市政策、城市公共服务的条件,让群众在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当期得实惠、长期有保障。三是坚持群众自愿,组织引导群众,不强迫群众。四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群众为主体,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引导农民在社区建房。五是坚持"三化"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统筹兼顾,融合互动,协调并进。六是坚持着眼于推进"人"的城市,有序推进农村治理结构改革,以产权为核心,推进村委会改居委会、农民改居民;统筹推进城乡户籍制度、社保制度、住房制度、就业制度等配套改革,切实解决好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问题,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编辑:daiy
相关阅读
上海浦东足球场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正式获批
2月14日消息,著名体育评论员姬宇阳在微博中透露,上海浦东足球场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正式获批,作为上港新主场,浦东足球场是能够满足FIFA国际A级比赛要求的专业足球场,球场固定坐席数为33765个。(图片来自姬宇阳微博)【详细】
推进建设弹性城市 解决交通问题要靠规划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强调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这一论断对我们推进【详细】
农贸市场需不需要导视系统规划设计?
传统的农贸市场并没有明确的导视系统,初来乍到,进了农贸市场往往一头雾水,走哪算哪。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如果大型农贸市场,没有一套全备的导视系统,买菜的顾客,会向走迷宫一样,浪费宝贵的时间。那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