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镛:城市就是为人

2012-10-31 08:46:43         来源:南方周末     浏览次数:

  “我不是说不能借鉴西方,也不反对标新立异,但不能照搬照抄,拾人牙慧。很多未经消化的舶来品,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文脉和肌理,将成为时代的‘伤疤’,永远记录下我们的伤痛。”

  2012年10月16日上午,在北京“2012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的开幕式上,中国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良镛做了题为《人居环境与审美文化》的主旨报告,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美学元素与自己的创作经验,谈及如何将“艺文”融入人居环境。

  年过九十的吴良镛坚持站着完成了50分钟的发言,谈及建筑与文学,重申半个多世纪来的常识:中国的城市和建筑需要文化、灵魂和美。

  记者依据吴良镛在当天会议上的发言以及多年的公开言论,整理出他近年来对城市发展若干热点问题的看法。

  “菊儿胡同”是吴良镛知名度最高的作品,寄托着他诗意人居的建筑理念。但囿于现实因素,“菊儿胡同”的模式无法有效推广,较之于社会和媒体的惋惜,吴良镛保持着学者的冷静思辨。

  我并不是要所有的房子都盖成菊儿胡同,而只是探索了一条传统建筑改造的路子。

  不同的地方根据它的条件、根据当时的问题,能够在当时当地的环境里得到发展、创造它的特色,这是我追求的。不是说我盖一栋房子,成功了,就要别的地方都按照我那栋房子来盖,这就歪曲了创造的本意。

  恰恰相反,它是反对不顾任何客观环境套用行列式、塔式建筑,是探索北京旧城的肌理和秩序而诞生的一种规划设计模式。如果一定要把它列为某种类型的话,它只是属于“新四合院的体系”的探索。

  1993年,吴良镛在中科院技术科学部的学术报告会上提出建立“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建议,两年后,清华大学人居环境中心成立。这个学说提醒了人们,城市的发展到底是为了什么。

  城市是什么?城市就是为人,西方在1940年代的时候有一本书出版就叫《城市即人民》,这些年,我们把这个概念又提出了。城市就是人民的,关键我们周围的环境是为了人民,这一点不是非常清楚。例如,有些希望把城市变大,变成大城市,我这个城市就更富有了,或者级别就可以更高了,发挥更大作用了等等。这是常常讲的,现在很多城市都要修改城市规划,都希望加大一些面积,有更多的人来适应发展。其实,如果做得不确切的话,这种“大”并不好。所以,城市的一切是要为了人民,我们的环境因为人而存在的,环境的一切是为了人民。

  当下,高房价已成为长久的热点话题,政府、房地产开发商、消费者、拆迁户的“利益大战”接踵上演。作为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设计师,以“谋万人居”为任的吴良镛,对此痛心又无力。

  宜居城市包括很多内容。第一,必须让人有房子住。有房子住老百姓才宜居,但是现在住宅的情况,老百姓都接受不了,就是说非一般老百姓接受不了。

  前一些时候,我在康复医院,很多医务工作者或者年轻医生跟我说:“您是建筑专家,现在我要结婚了,结婚不能没有房子。但是当前房价这么高,您说我该买不该买?”我说:“这个太复杂了,我的确回答不了你。”我从1940年代学建筑起,到现在已经六十多年了,我看到这种现象也很难受。

  我们建筑师应该有这样一个标准,就是中下层的老百姓住所要有保障,如果社会不能对中低层人民的住房有所保证,这是社会的失职。

  有说法认为,像城墙、牌楼、四合院被拆,和当时的观念有关,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初年大多数人并不认为这是文物,而且当时百废待兴,发展经济更为迫切。

  本人对文物保护工作并无研究,但看到十年浩劫,各地建筑文物被破坏的情况,不得不多说一些话,希望引起重视。

  我们国家还很穷,也增加维护工作的困难,这都是事实。但这并不能消极地认为无所作为了,因为相当数量的破坏是对文物保护的认识或重视不够所引起的。有些地方,一经指出,工作不就有了进展吗?战后华沙的改建,当时不是也很穷吗?足见也有指导思想的问题。

  “大裤衩”、“大秋裤”……巨型怪异建筑近年来在中国城市接连出现,引起热议,一向主张“改造旧城要顺应原有肌理”的吴良镛,对此持保留态度。

  并不是说不能借鉴西方,我也不反对标新立异,恰恰这是文化艺术最需要的。但不能照搬照抄,拾人牙慧。他们有些是成功的,也有些是不成功的。失去建筑的一些基本准则,漠视中国文化,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放弃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显然是一种误解与迷失。

  很多未经消化的舶来品,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文脉和肌理,导致有的城市成为外国建筑师标新立异的建筑设计试验场。这些建筑将成为时代的“伤疤”,永远记录下我们的伤痛。

编辑:dong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吴良镛院士:城乡规划不能“重城轻乡”

中国城乡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长期存在的“重城轻乡”思想不容忽视。中国科学院院士吴良镛认为,城乡规划面临巨大挑战,不能“重城轻乡”。【详细】

建筑学界缅怀著名建筑师毛梓尧

很多人不知道毛梓尧是谁,但由他主持和参与设计的北京展览馆、人民大会堂、空军总医院、辽沈战役纪念馆、中国历史美术陈列馆等则可说是尽人皆知。他是一个从学徒做起,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建筑大师。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时龄说:毛梓尧的经历“代表了一部分中国建筑师的成长历程”。 【详细】

吴良镛:城市病致人口外溢 大北京规划助力廊坊

2013年9月12日,吴良镛主持的《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三期报告》(下称“三期报告”)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北京市副市长陈刚、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黄艳等官员和一批专家到场,一起会诊京津冀区域发展问题。【详细】

吴良镛:“大北京”要有整体规划

回顾10多年来的研究,我有两个方面的深切体会:一方面,关于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的思考与建议,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认识——可以说,已经逐渐从学术共识转化为社会共识与决策共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