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心城区增10条通道疏导穿城交通
●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
12年前,广州开全国风气之先河,编制了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引领了城市快速发展。在走新型城市化之路的背景下,今年广州市精心编制了新一轮的12年战略规划,提出了“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城市发展战略。
昨日,广州市规划局首次公布了规划的详细内容:白云、番禺和萝岗的部分地区被划入了都会区,未来都会区内将规划新增10条通道,疏解中心城区的穿城交通;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布局,鼓励引导中心城区教育、医疗、文化和体育等各类优质资源向外围覆盖延伸;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市域面积69%划入禁建区和限建区;南沙滨海新城将建设南部万顷沙综合交通枢纽;花都副中心将新建5条轨道线……
广州市希望通过实施一二三功能布局规划,将国内外特大城市的发展经验和自身实际充分融合,逐步走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的理想城市空间结构。
发展策略
关键词:疏导交通
与很多大型城市相似,之前广州也存在“重中心,轻外围”的城市发展格局。这种格局导致各功能区各自为政,割裂发展;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于集中,旧城区人口未能有效疏解;中心城区交通过于集中;各功能区间的交通联系较弱,“钟摆式”交通特征明显;过境交通穿城而过。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土地等资源日益紧缺,这种发展格局已经难以为继,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而在新增长人口主要向外围城区疏解的情况下,如何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解决交通出行问题备受关注。
本次规划对交通疏导方面作了重点规划。广州将按照“内三、外三”枢纽总体布局,在都会区优化完善广州火车站、广州东站枢纽,在花都副中心加快建设北部空铁联运综合交通枢纽,在增城副中心建设东部综合交通枢纽,在南沙滨海新城建设南部万顷沙综合交通枢纽。
建立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公交系统,积极发展绿色、低碳、环保、高品质的新型公交系统。构建都会区“安全岛”,规划新增10条通道,疏导中心城区的穿城交通。构建都会区与各功能区间的快速联系:向北,规划新增和改造8条通道,加强都会区与花都副中心、从化副中心的联系;向东,规划新增和改造8条通道,加强都会区与东部山水新城、增城副中心的联系;向南,规划新增和改造5条通道,加强都会区与南沙滨海新城的联系。
同时,规划新增和改造12条通道,使各新城与副中心紧密联系为一个整体。中心城区占全市交通出行量比例从现状56%降低到39%。
关键词:土地利用
七成市域面积划入禁建区和限建区
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广州“重扩张、轻保育”的资源消耗方式难以为继。土地扩张速度快,不断挑战生态底线。村庄土地利用粗放,出现大量“空心村”。
广州提出要充分利用广州特有的山水林田海等自然资源,将市域面积69%划入禁建区和限建区,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5140平方公里的非建设用地。构建三纵三横、宽度三百米至一千米、长度约1000公里的生态廊道体系,限定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和三个副中心的增长边界,防止城市无序蔓延,构筑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同时,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绿道网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以“三旧”改造为重点,挖掘存量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合理提高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开发强度,综合开发地下空间。建立规划引导下的土地储备制度,强化新城区和副中心的土地储备,“适度超前、红线储备、应储尽储”,优先保障“三个重大突破”等重点项目与基础性民生设施用地。
关键词:人居环境
引导教育、医疗等资源向外延伸
“重物轻人”的人居环境设施营造方式难以为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公共交通设施服务水平不足,与世界先进城市有一定差距,新区宜业不宜居。
规划提出要紧紧围绕满足人的需求、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布局,促进产城融合。优先落实12类165项基础性民生设施,构建优质、均衡、与人口分布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引导中心城区教育、医疗、文化和体育等各类优质资源向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覆盖延伸。
以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为主线,以三个副中心为主要载体,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完善狮岭、新塘、鳌头等19个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产业和人口集聚,打造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
实施美丽乡村行动计划,合理划分“生活区、生产区、生态区”,实施基础设施“五个一”和“七化”工程,打造花都红山村、增城霞迳村、从化溪头村等一批宜居、宜业、宜游,既拥有城镇品质的配套服务,又享受乡村特色的田园风光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新农村。
编辑:dongjing
相关阅读
航拍广州最大的湿地公园——南沙湿地公园
南沙湿地公园位于广州市最南端,地处珠江出海口西岸的南沙区万顷沙镇十八涌与十九涌之间,总面积约10000亩,是广州市最大的湿地公园,是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息地之一,也是夏季观赏荷花荷叶的好去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