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化”孵育晋宁新型花农
今年36岁的云南晋宁县昆阳街道兴旺村人洪海坤,获得了晋宁县第二届“和谐晋宁·优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称号。这位地道的农民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田方式。他一手创办的昆阳昆仑花卉专业合作社带领近300名农户走上致富路。合作社内有花卉种植基地、花卉包装车间、观赏性兰花种植试验区,还有查询花价信息、病虫害防治知识、与客户联系交易花卉的电脑。如今,他已成功转变为半农半商的新型农民。
洪海坤的“种田经”诠释了一种新观念:要在土地上生金出银,仅凭经验和一身力气赚不了大钱,还需脑子活,靠科技信息,两眼向外寻商机、找出路。
生意从“散打式”到规模化
洪海坤是晋宁新一代农民中脑子比较“活”的一位,从他开始务农时就与花结缘。最初,当很多人还不知道种兰花也能养家糊口时,洪海坤就“玩”起兰花,并小有成就,赚到了第一桶金。
上世纪90年代初,当花卉种植在晋宁土地上风起云涌时,洪海坤转行种了4亩月季。跟其他花农一样,他白天在地里劳作,晚上包花、扎花,第二天凌晨骑着摩托车、自行车或者坐着微型车到呈贡斗南卖花,辛苦不说,大老远跑几十里路却只能赚点小钱,路上的安全也让人担心。这样的种田方式对洪海坤来说,也是无可奈何的。
2004年,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中心成立,花卉收购销售也从过去的“散打式”转向规模化、品牌化。嗅到一丝商机的洪海坤在当年10月就为自己生产的月季起了个名,叫“昆仑”,并注册了商标,正式命名为“昆仑花卉”。转了身份、正了名气的月季按照品牌化标准,剔次取优,统一包扎、统一规格、统一贴上标签进行拍卖,一个小小的创意让他的月季身价倍增,获得的收益也比其他花农多得多。
带领广大农户发“花财”
看到洪海坤这么一“折腾”,收入就往上增,其他花农坐不住了,纷纷加入到洪海坤的“昆仑花卉”麾下。洪海坤也于2008年成立了墩子花卉协会,2010年又注册成立了昆仑花卉专业合作社并亲任社长,入社农户也从最初的240户增加到现在的285户。合作社成立后,洪海坤建起了包装车间,购买了电脑,建起科技信息查询室。花农采花后统一送到包装车间,按照A、B、C、D四个等级分级包装,然后由洪海坤通过互联网与客户直接联系进行拍卖。拍卖所得的钱款直接打到每一户花农的固定账户上,这样就减少了中间环节,免除了花农起早贪黑奔波之苦,收入也比过去增加了10%。
“昆仑花卉”逐渐有了名气,一些来自广州、深圳、福建、北京等地的花商通过互联网直接与洪海坤联系,在网上拍卖鲜花。洪海坤说,互联网确实好,既能帮助花农提高种花技术、了解市场行情,又能进行鲜花交易,每天都有人来这里为鲜花查病根、找信息。昆仑花卉专业合作社也因此被昆明市评为50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0强农技协,一年的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
在做强合作社的同时,洪海坤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开始试种经济价值更高的墨兰。洪海坤坦言,随着土地越来越少,农民从土地上得到的回报也会越来越少,种植结构转型是一个大趋势,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经济效益更高的观赏性墨兰种植前景会很好,等探路成功后,将逐步引导农户转型种植墨兰,把它做成一个规模产业,让广大农户都能发“花财”。
编辑:wenweihua
相关阅读
花卉界两项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花卉领域两项成果获奖,分别为南京农业大学菊花课题组负责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陈发棣主持完成的【详细】
北京盆花淡季来袭行情持续走低
7月以来,天气炎热,北京盆花市场迎来淡季,整体销量下滑,走货缓慢。红掌价格与上月相比无较大变化;蝴蝶兰主要为租摆拿货,价格与上月持平;凤梨品质高的走货量大;绿植、小盆花等走货量下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