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二十:刘秀晨《绿色的云》之关于植物配置减法设计的思考
2012-11-19 08:38:00 作者:刘秀晨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浏览次数:
发达国家在城市绿色景观中非常重视植株的个体美。有人讲巴黎的绿化好,并不是树多而是树 大。我要说,北京老城区之所以被绿色掩映,多半是那些院落里当家的老国槐、老椿树。当然,没 有多也谈不到大,没有加也说不到减。多与大、加与减的辩证哲理在这里更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现有绿地的调整--减法设计实实在在的任务
大量的现有绿地,除了部分经营集约的重点地区外,或多或少地存在减法设计这个实实在在的任务。把握植株调整的原则,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剔除过密过繁和生长不良的植株,改善保留植株的营养状况,以达到最佳生长状态,从而展 示良好的植物景观。
2. 要使保留树木在林冠、树冠、树形、花相、色相诸要素具备完整性。以完美的构图、和谐的节奏和韵律、突出的个性来展现设计者的良苦匠心。
3. 在减法设计的同时,从需要出发,有可能还要补充必要的植物材料,作少量的加法设计。完 善其不足,弥补其遗憾,从而使植物景观更加丰富和富于变化。
4. 对规则式植物的行道树和绿地,剔除合理株行距之外的植株,并对保留植株进行缺株断垅的 补植,以期完整。
5. 对有些绿地撒花生米式的无章法配置,对有些绿地千篇一律的教条式的配置 ( 如不分青红皂 白地一律施行乔灌果篱草和常绿落乔结合等等 ) 加以整理,要从功能出发,根据需要和可能创造密林、 疏林草地、缀花草地、乔木与下木、乔灌结合等多种配置形态,展现丰富多彩的栽培形式和自然景观。 手法该繁的繁,该简的简。
6. 对手法过细、树种过多、章法过乱、眉目不清的情况加以梳理,从而达到较高艺术欣赏层次 的水准。
另外主调树种的运用,植物景观的序列和用某些手段 ( 如绿篱、花带、花境、草坪、山石、地形、 台地等 ) 把甲绿地与乙绿地联系起来等等,无不体现着减法设计者的修养、功底和积累。
近几年提倡的大色块、自然式、造型式等手法在亚运会绿化工程中展示了琳琅满目的植物画廊。 减法设计要充分吸收并运用这些成功的经验,不仅把某些装饰性绿地打扮好,更大量的是把各种功 能的公共绿地、专用绿地都用匠心组织好,尤其是公园更要高出一筹,形成植物配置的示范。紫竹 院是大家公认的植物配置比较好的园子。20 世纪 60、70 年代看上去景观效果、植物关系都比较舒服, 这里土质好、养护得也好,树长得快也健美。现在看上去,原有的植物关系已全然模糊,随之替代 的只能是搭接严紧、郁闭过分的绿荫,植物形象美的概念则已淡泊。对此,减法设计应势在必行。
7. 减法设计者最好由原绿化设计者参与,一是更能体现其设计初衷,二是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 荣誉感。
8. 新建绿地应制定远近期种植疏密度的规范和几年内的调整计划,使之目标明确、效益兼顾。
9. 减法设计的实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可供新建绿地使用的大苗,一些在苗圃里无法解决的大 规格苗木迎刃而解。从环境、社会、经济几个效益看都是合算的、必要的。因此在实施中与大苗的 需求相结合会更加合理科学。如钓鱼台国宾馆路上的银杏,片林中大量的毛白杨、国槐等都应对号 入座加以调整。
犹如服装设计,做新容易改旧难。新布料对裁衣匠可以随心所欲,而拆改旧装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风景园林师作减法,可能改好也可能改坏,费力讨苦。同时对于减法设计者可能得不到创造新作品 那样的功和名。风景园林师的责任和良心是作好这一工作的根本保证。
前面已经讲了,现在马上要办的不外乎这样几件事:低山区山地造林常绿乔木的调整;种植了 几年的片林过密的快长树的调整;各种绿地中树群、树丛、树组的调整;行道树不合理株行距和缺 株补植的调整;千篇一律等距离的栽植方式和平庸呆板布局的调整等等。
编辑:dong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按照“古风古韵 生态生活”的设计原则,淡化商业、娱乐功能,力求“水清、树绿、景美、生态优”,回归园林艺术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遥津”【详细】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本届园博会主题为“千里通波、大美运河”,园博园占地面积196.7公顷,规划建设有“一带三区”,即:运河风光带,城市展园区、专类植物展园区、综合服务区,建成13个城市展园和沧州坊商业街罗列其中【详细】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打造全球首发中心、首发首秀首展纷至沓来、科幻企业云集……现如今的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吸引科技、科幻、体育、文化、商业等产业集聚。记者近日获悉,一季度首钢园举办各类活动会展78场【详细】
北京:数字技术立体化展现壮美中轴线
一条中轴线,撑起古都脊梁,串起一路风景。然而,在实地探访时,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位都无法一览全局。实景三维系统弥补了这一遗憾,让人们可以全方位领略中轴线的独特神韵。记者近日获悉,借助数字技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