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更美好 更好的规划 更好的城市

2012-11-20 08:45:15         来源:中国建筑新闻网     浏览次数:

  创造有文化的城市

  路易斯·芒福德曾经指出,随着现代社会向工业、后工业时代前进,“城市的功能逐渐由防卫、贸易,增加到成为一种符号、象征。此时,城市的功能则主要变成了”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斯宾格勒说:”将一个城市和一座乡村区别开来的不是它的范围和尺度,而是它与生俱来的城市精神。“我们的城市,有没有自己内在的城市精神是关键。建筑的外在和环境就是时代精神追求的外显,浮躁的时代最容易造就奇形怪状的建筑。

  凡是时髦的都是短命的。城市建筑至少不是所有的建筑都应该去追求时髦,只有经典才可长久流传。有一些文化类的建筑,应该留下时代的印记,不管好坏,我们允许它留下一些时代的痕迹,记录时代的变化。这一点就说明了我们时代的浮躁,缺乏文化个性。一个反例是:山西的太古曾经拥有比平遥更加宏伟壮丽的古城,但在大开发热潮中,太古为了追求眼前利益拆除了古城。而现在,太古的追悔莫及引起的只是深深的遗憾。

  文化的包容性,在人的精神层面体现为能够自由的思考和表达,在城市的外在形象上,则体现为多样性。城市特色的核心实际上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的外在表现。一座新城,无论其外在的环境多么好,也不过是一位没有内涵、缺少气质的美女。因此,缺少了岁月的加冕和人文的浇灌,城市精神很难长大。

  城市需要时间来浇灌,通过时间的积淀,文化之花才能盛开。城市小空间对城市多样化至关重要。创意产业其实就是一帮敢于挑战常规、挑战权威的年轻人,他们以我为主,喜欢小尺度和随意性。我希望我们的城市要从人性的角度出发,采用小街区、密路网、窄断面、功能混合的方式塑造新区,营造人们内心深处渴望的城市环境,这样的城市就更容易容纳人们的交往,焕发街道的魅力。同时,在统一规则的指引下,引入多位设计师进行不同地块的建筑设计,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尽可能的形成多样性。

  近些年,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下,我们国内兴建了很多情调空间,南京1912、上海新天地、广州沙面,我们一定要利用好保护好这些空间。具有几千年历史传承的济南老城区、商埠区非常有特色,我希望将来这一类的空间在济南涌现出来,什么时候济南这一类空间多了,小资聚焦起来了,济南的创意产业也就发展起来了。

  显然,塑造”更好的城市“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在众多的要素当中,”文化“无疑是”好的城市“的灵魂,而物质空间不过是文化的外在表现,沙里宁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人追求的是什么“,因此,一定要保护好我们的过去并使之继续传承下去。

  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上,我们的城市到底该怎样来规划、设计,才能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到舒适、便利并进而产生幸福感?本报约请了几位专家,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刚刚结束的十八大再次强调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

  《人,诗意地安居》是一部生态文明经典着作,”诗意地安居“是海德格尔提出的重要理念。伴随着城市化的脚步,人们越来越多地”安居“在城市,当今的城市真的满足了人们”诗意“的需求了吗?

  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在他看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正面临着核心价值的转变。

  向生态文明“转身”

  记者:您曾在谈到我国城市规划的未来时强调:我国未来10年城市规划的重点应该有所转变——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请您解释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这种转变?

  杨保军:规划工作重点的转变,是我国目前发展阶段决定的,也是以往暴露出来的问题,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并解决很多问题,在不同的国家、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对问题的排序是不同的。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经历了几十年物质极度短缺的时代,因此社会对”物“的渴望很强烈。从改革开放初期以来,我们和很多欠发达国家一样,如何更有效地创造财富,在规划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中,排在首位。因此,以往的几十年,我国的规划工作呈现出明显的崇拜效率、GDP的特征。

  这种”以物为本“的理念,以往没有遭到太多的反对。如今人们开始思考”经济发展了,我的生活质量、我的生活感受是否也提升了呢?“在这种反思面前,人们发现经济的增长与生活质量的提升,两者并没有很好地对应起来。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的生活感受得到应有的关注。

  可以说,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从更关注”物“的工业文明,向更关注”人“的生态文明的转变。刚刚结束的十八大,也再次强调了这种转变。

  记者:”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城市规划上该如何体现?标志是什么?

  杨保军: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是社会核心价值的转变。以这种价值转变,反观我们以往的规划,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以道路为例,我们以往在道路的规划上,体现的就是物的思想。

  首先道路非常宽阔,其最大受益者是汽车,可以使它快速通行,而过于宽阔的道路,给步行者的通行带来不便。通常道路要满足三类通行:汽车、自行车、行人,汽车是”物“,为了更快地创造财富,本来就很狭窄的自行车道,还让出了一块供汽车使用。”人“的空间被挤压了,可供步行的街道,正逐渐消失。

  现在西方倡导一种理念:可步行的城市,也就是说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应该有足够的空间供行人穿行,而且是悠然自得、饶有兴味地穿行。

  尊重规律 尊重自然

  记者:您认为城市规划主要应遵循哪些原则?科学?美学?如何相互作用?

  杨保军:城市规划从严格意义上说,还不是一门科学,它不具有可重复性,但它具有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其中一些规律是必须遵守的,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最为关键。

  前段时间,在一些严重的自然灾害中,一些城市遭受灭顶之灾,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建设中违背了自然规律,在自然条件不适当地方进行了建设。

  再来看经济规律。以鄂尔多斯为例,这个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大规模的建设量游离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之外,是一次”资本游戏“,因此经不起经济规律的考验,走向危机是迟早的事。

  从社会规律看,目前我国正处在必须反思社会公平的阶段。城市规划不仅要给社会发展带来活力,同时要兼顾社会公平。兼顾社会公平,也是十八大关注的问题之一。

  城市规划在科学性、合理性的问题解决后,才考虑到美学。我认为,城市的规划者和建筑者要有艺术家的情怀,而真正的艺术家最懂得尊重自然。规划艺术也是在自然、文化、功能三者间寻求平衡的艺术。

  记者:与发达国家相比,您认为目前中国城市规划存在哪些问题?

  杨保军:国际比较是一个很慎重的课题,所谓比较要有一定的相似条件。城市规划与自然科学不同,涉及众多制度和文化的因素。因此,我这里所说的更多的是”差异“,而不是”差距“。

  西方国家早已度过了工业文明阶段,城市化已经达到了70%~80%以上,不再面临大量的农民向市民转变。环境问题在西方也更早地暴露出来,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西方的重视程度也高过我国。

  此外,西方的城市发展已经进入稳态,空间形态基本定型。西方的城市规划不以”增量“为主,而是以”存量“为主,很少有大规模的新建项目,而是更多地对已有的城区进行优化、更新、改善。

  东西方社会制度也有很大差异。更主张民主的西方国家,在城市规划上必须充分考虑公众的意愿,在确定一个规划方案前,必须和公众进行充分的沟通、对话,往往一个小项目要谈上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

  这些差异导致我国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与西方国家的关注重点和方法都不太相同。

  目前,我们逐渐遇到和西方发达国家相似的问题,比如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在公众参与方面,我国的公民也越来越多地有了参与的诉求,以往完全由政治精英、技术精英、企业精英进行决策的模式,也正面临着改变。

编辑:dong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按照“古风古韵 生态生活”的设计原则,淡化商业、娱乐功能,力求“水清、树绿、景美、生态优”,回归园林艺术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遥津”【详细】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本届园博会主题为“千里通波、大美运河”,园博园占地面积196.7公顷,规划建设有“一带三区”,即:运河风光带,城市展园区、专类植物展园区、综合服务区,建成13个城市展园和沧州坊商业街罗列其中【详细】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打造全球首发中心、首发首秀首展纷至沓来、科幻企业云集……现如今的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吸引科技、科幻、体育、文化、商业等产业集聚。记者近日获悉,一季度首钢园举办各类活动会展78场【详细】

北京:数字技术立体化展现壮美中轴线

北京:数字技术立体化展现壮美中轴线

一条中轴线,撑起古都脊梁,串起一路风景。然而,在实地探访时,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位都无法一览全局。实景三维系统弥补了这一遗憾,让人们可以全方位领略中轴线的独特神韵。记者近日获悉,借助数字技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