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走适合国情的低碳之路
大力提倡绿色建筑、构建生态城市是国家在“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点。然而,却有一些华而不实的绿色建筑成为市场中的营销噱头。针对这种投入巨大、难以复制推广、后期维护成本较高的现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生态设计工作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栗德祥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只有因地制宜,才是低碳建筑发展的灵魂。
因地制宜 被动优先
记者:在低碳技术的选用上应注意什么?
栗德祥:目前有一种倾向,就是你用什么我也用什么。技术是没有高低的,只要适合当地,就是实用技术,就会有地方特征,可以避免千城一面。
另外要解决室内环境控制问题。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要求,在建筑物剖面设计上有所考虑,做到有利于采光、通风。建筑师要成为绿色建筑设计的主导,有些建筑师认为绿色建筑应该由负责暖通的人员去设计,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被动技术是建筑师的基本功。我们只有和暖通人员配合,要求他们提高空调设备的利用率,才能形成一个比较高效的结果。
记者:你认为中国低碳模式应当如何发展?
栗德祥:我认为应当把握因地制宜的灵魂,走适合国情的低碳之路,离开这一点,其他都免谈。穷人和富人,有各自的幸福,但是穷人不能拿富人的办法来打造自己的幸福。
通过自然通风、采光、围护结构,把墙和保温层加厚,让外面的冷空气进不来,里面的热量出不去,这样就能减少室内能耗。其中,玻璃窗的传热系数很高,是一个关键环节。因此要做多层多空腔窗,外层还可以涂低辐射膜,将太阳辐射热量反射出去。
亲切宜居 把握尺度
记者:近年来,国内出现城市综合体热,如何引导地方政府摈除华而不实的“高楼梦”?
栗德祥:城市综合体本应成为低碳城市的策略之一,因为综合体的优点在于各种功能的综合,减少钟摆交通。但是综合体不一定是高的,也有像商业街那样尺度比较适宜的综合体。
现在城市“比个头”的趋势是个不良倾向,超高层有自身的问题,包括垂直交通的效率,在上班高峰期经常出现等几部电梯都挤不上去的情形,而平时又很空,使用效率并不高。
中国人习惯和自然贴近一点,注重接地气。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没必要建高层,有时候反而会造成城市轮廓线的破坏。一些小城市的管理者,大多希望做所谓标志性的高层建筑。但这有时不一定标志成功,反而是失败。
记者:绿色建筑的尺度体现在哪里?
栗德祥:一个城市要有活力、魅力,那么绿色建筑最好的形象是和乡土建筑结合。活力通常表现在消费上,商业要发达,文化休闲要充分。城市的魅力取决于城市的轮廓线有没有秩序,以及尺度是不是宜人、亲切。
人所关注的大多集中于建筑的地面两层。如果一定要建造高层,应该用行道树遮挡一下,这样城市才有魅力。当然,城市魅力要看历史文化的沉淀是否丰厚,以及自然景观是否优美。有了活力和魅力,人才会聚集,否则城市就是空城、死城,降低使用效率低,变成高碳城市。所以说高效也是低碳。
编辑:daiy
相关阅读
王文杰:哈尔滨城市森林研究看生态城市建设
最近在贵阳召开了生态峰会,提出了要建6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200个国家级森林城市,这是到2020年的目标,现在已经有165个了,到2025年要增加到300个。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树木大有可为【详细】
辽宁省将在2020年达到城镇一半绿色建筑覆盖
在沈阳建筑大学内有一座神奇的建筑【详细】
绿色建筑≠屋顶花园,真相尽在高交会
如今,绿色建筑、节能建筑已经是全球建筑发展的大趋势。其实早在2005年,我国已经开始推广绿色建筑,但对于什么是绿色建筑,很多人还存在一些误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