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青岛百年来历次区划大调整
青岛,一个承载着800万居民光荣与梦想的地方,在百年的时间里,她经历了一次次蜕变,也成就了一次次发展。承载着一次次蜕变的,是青岛每一次区划大调整。
2012年12月1日,青岛市再次经历区划大调整。站在这一关乎全青岛市民未来的历史节点上,追忆过去 ,每一次的飞跃都是对未来发展信心的肯定。
2012年12月1日前的青岛,辖七区五市,全市总面积为10654平方千米,其中七区面积为1159平方千米,五市面积为9495平方千米,截至2011年底 ,全市户籍总人口为766.36万人。这样的一个大青岛,可是一步步长成的。
青岛城市规划始于德国租借时期,其后进行了十余次城市规划与调整。青岛城市规划的演变历程,集中体现了不同时期对青岛城市性质、功能的认识和期望,提供了透视青岛城市发展轨迹的独特视角。
从1899年德国殖民者将当时“胶澳租界”内的新建市区命名为“青岛”,到1994年青岛七区五市大格局形成,在近百年的时间里,青岛城市格局历经了数次变化。青岛市档案局宣传教育处处长周兆利,总结了青岛城区调整的九大节点,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青岛的变化。
1899年命名“青岛”,初现雏形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行政区划既反映了城市的行政管理体系,又充分体现出城市管理者对城市人口、工业、商贸等布局及发展的构思。
青岛的区划,始于德国占领初期。1899年10月12日,德国殖民者将胶澳租界内的新建市区命名为“青岛”。
1900年6月,德胶澳总督颁布《德属之境分为内外两界章程》,其中将青岛附近作为内界,在内界中又划分了九个区,即青岛、大鲍岛、小泥洼、孟家沟、小鲍岛、杨家村、台东镇、扫帚滩、会前;其余为外界,外界划分为李村等若干小区,共辖村庄274个。
到1910年,青岛发生了飞速的变化。原城市区划格局大大限制和束缚了城市的发展,内界九区格局显得格外碎杂,且不利于管理。1910年,德胶澳总督颁布法令,将内界原有的九区合并为青岛、大鲍岛、台东镇、台西镇四个区。
经过此次重新定位的青岛,已不再是其初始设想的军事基地和交通口岸城市,而是集港口、交通、商贸和经济共同发展于一体的商埠贸易城市。
“那时青岛的内界,主要是指青岛和大鲍岛。”周兆利指着当时的规划图介绍,青岛区是中山路南段的欧人居住区,大鲍岛区是中山路北段的华人居住区,规划图上的台东镇、台西镇,离青岛和大鲍岛远远的,中间还没有连起来。
1922年人口29万,已成中等城市
1922年12月10日,北洋政府从日本人手中收回青岛的主权,辟为商埠,定名青岛市,设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由中央直辖。辖境仍沿袭德国租借时的境域,以青岛市街、台东镇及台西镇之界址为市区,其他各地成为乡区。“这时的青岛,建立了中国人的行政体制。”周兆利说。
同年,北洋政府在接收青岛后,进行了第一次人口调查,青岛市区人口已达289411人,标志着青岛已成为一座中等城市。
1929年区划细化,形成市区乡区
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1929年的青岛已形成一定规模,且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许多国家在青岛设立领事馆、银行、商店、工厂。外来资本的大批注入,加之当时青岛处在国内战争的边缘,境域内相对平静,整个城市经济依然保持着活跃的氛围。
为使城市发展得到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1929年9月 ,将青岛市被划分为第一区、第二区、台东区、四沧区、李村区和海西区。其中第一区和第二区为市区,其余皆为乡区,乡区共辖288个村。
1932年7月,为实施地方自治,将青岛划分成12个自治区,第一至第四区均位于市内,第五至第十区为市北乡区,第十一区在胶州湾西岸,第十二区在胶州湾北岸与市内相对。
《青岛市实施都市计划方案初稿》出台后,1935年5月 ,重划市乡区域并改定名称,按照地势、人口、事物繁简程度,每区设立办事处和办事分处。市区划为8区,即东镇、西镇、大港、小港、海滨 、浮山、四方、沧口;乡区划为11区,即李村、崂东、崂西、夏庄、薛家岛、阴岛(即红岛)、水灵山岛、黄岛、竹岔岛、红石崖、塔埠头。同年9月 ,四方、沧口两区合并为四沧区。
1939年胶即划入,地盘变大
1938年1月 ,日本帝国主义第二次侵占青岛。
1939年6月 ,为实施所谓的“青岛大都市计划”,将即墨县、胶县划为青岛市辖,称“大青岛市”。
1940年10月 ,日伪青岛特别市公署对市势进行了详细调查,全市周长633公里,海岸线431公里,东西径长130公里,南北径长90公里,全市陆地总面积6052.39平方公里。胶、即二县划归青岛后,废止县名,暂改胶州、即墨乡政处,1940年3月改称办事处。
从1938年1月起,日本在青岛推行了以保甲制为主体的城市区划。该区划以伪青岛特别市警察局管辖区为保甲区,设市南、市北、海西、台东、四沧、李村6个警察分局。1941年增设崂东、夏庄2个警察分局;1942年7月设立崂山行政办事处。10月 3日,伪青岛特别市公署又将胶州湾北岸,东自白沙河中心以西,西自大沽河中心以东,包括阴岛陆接地等处划归即墨行政办事处管辖。
1943年,市区改设为市南、市北、海西、台东、沧口5个警察分局。1945年日本投降前,伪青岛特别市区为市南、市北、西镇、东镇、海西、四方、沧口7个区,乡区为崂山、即墨、胶州3个行政办事处。
1945年恢复到沦陷前面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青岛的境域又恢复到沦陷前的面积,且该境域面积一直被保持到青岛解放。
南京国民政府二次统治时期,青岛被定位为“重要的海军基地和重要港口”。为加强这个重要军事基地及港口的经济、治安等诸多方面的管理,1946年,国民党政府实施警察区划和保甲区划两种区划体制共同管理的方案。青岛市按警察区划分为市南、市北、台东、海西、四沧、李村、夏庄7区;以保甲划分为市南、市北、台东、台西4区为市区,四沧、李村、崂东、崂西、夏庄、阴岛、浮山、薛家岛8区为乡区。
1949年青岛解放前,国民党政府又实行警保区划统一的办法。市区划分为市南、市北、台东、台西、四沧、浮山6个区;乡区划分为李村、崂东、崂西、夏庄、阴岛、薛家岛6个区。
1949年境域面积历史最小
1949年6月 2日 ,青岛解放以后,为迅速建立革命政权,确立革命秩序,使城市治安工作在短时间内得以恢复,遵照中共中央决定,青岛市改为山东省辖市。原属青岛市的胶州湾北、西侧的陆地及岛屿分别划归即墨县、胶县和胶南县管辖。原崂东、崂西部分郊区建立崂山行政办事处,归南海专区领导。1950年6月崂山行政办事处划归胶州专署领导。
“这是青岛境域面积最小的时期。”周兆利说,这个时期,青岛全市面积仅有210.65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11月底,青岛市内四区面积接近200平方公里,几乎与1949年时的青岛全市面积相当。
青岛解放后,为配合城市接管,尽快恢复城市功能,青岛市人民政府对区划又作了重新调整。全市划分为市南区、市北区、台东区、台西区、四沧区、李村区、浮山区。
另外,各区按其性质分为市区、郊区、农村区三种类型。市区为市南、市北、台东、台西四区,市南区为机关、学校、文化、外侨区;市北区为商业集中区;台东区主要为私营工业区;台西区为港口码头区。郊区为浮山区和四沧区。李村区为农村区,共辖自然村83个。
编辑:daiy
相关阅读
中规院总规划师建言成都公园城市
9月27日,2019公园城市建设研讨会在成都举行。14名公园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生态建设等国内外知名专家齐聚成都,共商公园城市的发展。【详细】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在杭州召开
记者从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我国城市规划领域水准最高、参与度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年度学术盛会,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举办。这是继首届年会在杭州举办后,时隔18年再【详细】
地方品质在城市规划发展中至关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详细】
广州: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永庆坊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同粤剧票友亲切交谈,希望他们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广州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汇报。他指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