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9)长沙天心阁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天心阁在长沙市中心地区东南角上,是长沙古城的一座城楼。是长沙仅存的古城标志。天心阁楼阁三层,建筑面积846平方米,碧瓦飞檐,朱梁画栋,阁与古城墙及天心公园其它建筑巧妙融为一体。基址占着城区最高地势,加之坐落在30多米高的城垣之上,近有妙高峰为伴。其名始见于明末俞仪《天心阁眺望》一诗中,至清乾隆年间重修天心阁,“极城南之盛概萃于斯阁”,盛名于世且成为文人墨客雅集吟咏之所。
天心阁简介
岁月悄然流逝,历史却灿然永存。现在的天心阁为1984年重建,阁楼具有明清两朝城楼风格,天心阁由主副三阁以及长廊组成,形似山峦起伏,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其中主阁高17.5米,居中,基台由花岗石长成,其上楼阁有三层,三重檐歇山顶,檐角翘起,琉璃瓦覆顶。天心阁顶檐之下,南悬“天心阁”三字匾,北悬“楚天一览”四字匾。它的结构用挑梁,不用斗拱,三层阁用四十六根红漆圆柱支撑,廊柱结合,栗瓦粉墙,灰白色石基敦厚稳实,六十二头石狮各具姿态,三十二只龙首托起翼角,翘首蓝天,三十二只风马铜铃迎风鸣响,巨型吻龙各领风骚。石壁图案,更是古人所崇拜的图腾、狩猎和战车战马,看上去,仿佛仍然是旌旗猎猎,战马萧萧。整个建筑色调凝重而雄浑,风格去华饰而存古朴,是一幅历史的画,是一首古雅的诗。
历史渊源
天心阁系乾隆十一年(1746)由抚军杨锡被主持兴建。阁名引《尚书》“咸有一德,克享天心”之意得名。阁楼总建筑面积864平方米,当时为全城最高处。解放后市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今天的阁体乃1983年重建,仿木结构,栗瓦飞檐,朱梁画栋,主副三阁,间以长廊。整个阁体呈弧状分布。主阁由60根木柱支撑,上有32个高啄鳌头,32只风马铜铃,10条吻龙。阁前后石栏杆上雕有62头石狮,还有车、马、龙、梅、竹、芙蓉等石雕,体现了长沙楚汉名城的风貌,另外阁内还珍藏了许多名人字画。
天心历史——长沙筑城,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刘邦立汉,封重臣吴芮为长沙王,置长沙国,都长沙,始筑土城。由汉迄宋,随着社会发展,城池亦向南北两向渐次扩展。至元代广袤已形定局,但城垣形状仍较简陋,明初,才垒址以石,使之“上下完固”。清顺治十一年,洪承畴拆明朝诸藩王府之藩城砖,尽数用以修筑城垣,使其增高加厚。此后又续修建,设有窝铺、更栅,增修城楼、炮台、垛口,为之一新。辛亥以后,为了发展贸易和交通,拆除城墙,修筑环城马路,因阁峙城头之故,存此一段。
天心阁名称由来
天心阁原名“天星阁”,其名源于明代盛传的“星野”之说,按星宿分野,“天星阁”正对应天上“长沙星”而得名,因此这里曾是古人观测星象、祭祀天神之所,加之古阁位于古城长沙地势最高的龙伏山颠,被古人视为呈吉祥之兆的风水宝地,人们多愿在此祈福消灾、强世兴家。清乾隆年间,随着城南书院迁址天心阁城墙下,天心古阁曾作为与城南书院相对应的文化祭祀场所,阁中供奉有文昌帝君和奎星两尊神像,以保长沙文运昌盛,旧时前来拜祭的人络绎不绝,文人墨客也常登阁远眺、吟诗作赋。清代大学者黄兆梅一首“四面云山皆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已成为千古绝唱,而明代李东阳的“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绝妙佳联至今仍被广为传颂。古阁雄踞,气象蔚然,游者登临,瞰湘流北去,招岳色南来,放眼祖国江山,缅怀革命先烈,振兴中华之志,无不油然而生。
烧毁与重建
1938年,“文夕大火”,古城长沙一片焦土,阁楼更是荡然无存,唯有那坚实的明清(窑印为证)古城墙在无声地哭泣。12日所发的电报代码是“文”,大火又发生在夜里(即夕),所以称此次大火为“文夕大火”。
1938年11月13日凌晨发生在长沙的一场人为毁灭性火灾。因应日寇的进犯,国民党当局采用焦土政策,制定了焚烧长沙的计划。但在计划正式实施之前,一系列偶然因素却让这场火灾变得完全不受控制,最终导致长沙3000多人丧生,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烧毁,经济损失约10亿元。也让长沙与斯大林格勒、广岛和长崎一起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坏最严重的城市。
军事重地
天心阁由于地势高,为攻守险要,这里便成了兵家必据之地。天心阁其坐落处因地势险要,筑有内外两城,外城分为南北两月城,月城内共设炮洞十一个,据同治四年记载,当时城墙高三十三米,加阁高共计四十八米,为古时重要的军事防御要塞。现遗留城墙长251米,高13.4米。天心阁饱经战火,屡毁屡建。1852年太平军西王萧朝贵率部进攻长沙,与清军鏖战,不幸殉难于天心阁下。至今城墙上还留下了一些炮眼。1905年,孙中山、黄兴在日本派遣同盟会会员陈家鼎回湖南组织同盟会机关,其秘密机关一度设在天心阁内。1930年7月27日,彭德怀率领工农红军攻入长沙,也在天心阁向部队作过报告。
天心阁公园景区
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时,天心阁化为一片瓦烁。新中国成立后,天心阁于1950年辟为“天心公园”。1983年重新复建名阁于明城垣上,垣高17.5米,地势海拔60余米,高出市区30米,居高临下,俯瞰万家。主阁3层,两翼各有两层副阁,间以长廊,呈弧状布局,左右映带,如鸟张翼,浑然一体。黄瓦飞檐,翼角高翘,32副阁角悬挂铁马铜铃,风摇铃响,悠悠清越。主阁南额“天心阁”,北额“楚天一览”。阁北侧原文昌阁遗址留为广庭。广庭东面筑以拉弓山墙和腰门。依旧嵌:“雄镇”、“壮观”、“居高明”、“远眺望”门额。主阁下的明代城垣,雉堞、炮洞均加修葺,更显古城嵯峨、面目一新各楼高耸之壮观。正如清代诗人李绍隽所咏:“城南耸高阁,直与丹霄薄。插顶上天门,扪着星斗落。我今一登临,极目真穹廓。物色卷横空,烟霞飞漠漠。湘水作带环,麓屏为扁钥。远浦送帆来,晴岗凝翠幔。雁字写长天,渔叟沿江泊。塔峰指顾间,万户倚楼脚。举目白云低,风动响铃铎。胜迹昭今日,纵笔摇山岳。”在天心公园内还砌有假山、凉亭,盖有阅览室等。入门通路开阔,两旁绿树成荫,园内五彩缤纷,鸟语虫鸣,是人们习拳舞剑、练琴读书、游览休憩的一个好处所。2000年10月天心阁再做修缮,阁外辟开放式绿色小公园,很可惜的是原来上阁处颇具特色的青石板长坡被拆除。
天心公园占地面积约3公顷,是以古城墙和古阁楼为主要景点的古典园林。分为历史文化区、休闲区二部分,主要包括古城墙、天心阁主建筑、茶楼、凉亭、假山和游乐设施构成。根据2006年新的规划,扩建后的天心公园东起建湘路,南临城南路,北向人民路,西接蔡锷路,总面积8.82公顷。
古城墙始建于前202年,距今已有2200余年。天心阁坐落在现存公园内200多米长的古城墙之上。古阁古城墙连为一体,历代均视为长沙的标志。天心公园园内景点林立,古雅精致。如大型"历史文化名人刻画廊",汇集了3000余年间众多历史名人在这块土地上所创的业迹;《太平军魂》巨型群雕,再现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攻打长沙时的壮烈历史画面。园内花木扶疏,亭阁错落,相映成趣,刻意突出了植物造景,点缀了亭台池水,大小曲径贯通于翠竹名花之中,令有限空间蕴藏着无穷的诗情画意。园内每一景区都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如薰风石亭、假山水池、逸响亭、入胜亭、迎暾、仰贤亭、大型红花岗岩群雕《太平军魂》、《历史名人石刻画廊》等,都令人留连驻足,品味深思。园中棋路纵横,绿荫逶迤,虽寒暑更替,景色却四时皆宜,春日绿草如茵,群芳斗艳;炎夏浓荫匝地,气温凉爽;金秋赏菊,尤可效韵士情怀;至若隆冬,漫天飞雪,更饶玉树琼花,银妆素裹之态。
公园地势高亢,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古城墙翘然如蛟龙昂首,登临高阁,但见湘流北去,岳色南来,云麓屏开,桔洲浮翠;俯览四周,则高楼栉比,万家鳞次,长桥卧波,气象万千,古城风貌,尽收眼底。阁上楹联不乏佳作,“举头红日近,极目楚天舒”,读之使人顿觉心旷神怡,胸襟开豁。
主要景点
古城墙
据东汉应劭所著《汉官仪》记载,长沙的城池始建于战国时期。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秦朝番阳令吴芮因率越人助刘灭秦有功,被汉高祖刘邦封为长沙王,并封立长沙国。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湘水”篇中说:“汉高祖五年以封吴芮为长沙王,是城即芮筑也”。由此可见,长沙较大土城墙早在2200余年之前就已存在。1923年开始,湘督谭延闿下令拆除长沙古城墙修筑环城马路,以市政公所总理曹典球为首的一批文人提议保留天心阁下这段城墙作为文化遗迹得到认可,故拆除后的长沙古城墙仅留现今天心阁下的一段,已定格为长沙古城的唯一遗存实物供后人凭吊历史,其长度为251米,高度为13.4米,顶面宽度为6.1米。
长沙古城墙经汉至明代,逐渐扩大、发展与完善。发展至宋元,城墙的占地大小和形状格局已确定,以后也没有再扩大地盘。明洪武五年(1372年),长沙守御指挥邱广以砖石取代土夯筑墙,城基全部是整块的条石,八尺以上,石基以上直达女墙的顶部均用特大青砖砌成,使之上下完固,长沙从此有了砖石结构的城墙。修整后的城墙从基脚到顶部有2丈4尺高,周长2639丈5尺(明代一营造丈等于3.2米,故折合8446.4米),计14里有奇,广(东西宽)五里,袤(南北长)十里,共设九座城门。
太平军魂石雕
“太平军魂石雕”再现了1852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攻打长沙城的战斗情景。它以西王萧朝贵身先士卒骑马挥剑,不幸中弹罹难的历史为背景,生动再现了太平天国将士们前仆后继、顽强奋战的精神。雕塑使人们仿佛重现了旗鼓雷鸣、刀枪剑檄的古战场情景。老兵愤恨不屈,女兵呼唤战友,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为之凸现,向人们展示一曲农民暴动的悲壮颂歌,发人深思。 雕塑高6米,重100吨,占地54平方米,用四川优质将军花岗岩制作。
月城
月城又称瓮城或子城,是筑在城门外用来屏蔽城门的小城,共目的是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力量。据《武经总要前集·守城》云:“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 明洪武五年(1372)长沙府卫守御指挥使邱广用砖石改造土城墙时,九个城门外均未筑月城。据清《湖南通志》载:至“崇祯十一年(1638),长沙知府王期升增建月城”,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长沙及善化两县知县请款修葺城墙时,同时将天心阁扩建为三层,并将阁下的城墙加石增垒,筑成内外两城,外城又筑成南北两个月城。同治三年(1864),巡抚恽世临为扩建天心阁的需要,重垒阁下月城与城墙。
关于月城的具体用途,1933年邹欠白所著《长沙市指南》云:“阁旁垣成二巨窟,左右各一,昔时守城藏兵之处也。”天心阁下月城内有五百平方左右的面积,可以藏兵数百人,它具有多方面的作用:1、作战时,士兵可以轮番登上城头,下阵的士兵可以下到月城内,得到及时休整,且比较安全,保护兵力,同时也便于迅速替补作战中的阵前减员。2、月城城墙壁上有八个大炮洞,火炮隐置洞内,可避免敌炮的轰击,士兵也比较安全。3、一般情况下,月城筑在城门外,用以保护城门,守城方多了一道防御工事,增加了敌方攻城的困难。而天心阁下没有城门,不管敌方怎么强攻,当然总是不得而入。这对于不了解天心阁下无城门的敌方来说,如同误入了一个迷魂阵,始终攻而不克。这样一来,守城方便可控制敌方兵力,并增加其伤亡。1852年太平军攻打长沙时,看到长沙城的城楼唯独天心阁最高大,误以为下面一定有城门,便将天心阁为主攻目标之一,白白耗费了不少时间与兵力,这也许就是天心阁下的月城产生了迷惑的作用。
崇烈亭
崇烈亭又名“入胜亭”,1946年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所建。曾有联曰:“有亭冀然,览风物睹江流之胜;是真勇者,执干戈为社稷而亡”。该亭为十六柱斗拱状,建八角歇山顶,石台阶有护栏,为登天心阁必经之处,楹联为“天若有情天亦老,心到无私心自宽”,横批“天心”。
此亭前身为午炮亭、国耻纪念亭。清末民初,为统一全城时间,亭中置黄铜火炮一门,每日正午鸣炮三响以报时。1929年,为纪念济南“五三惨案”遇难同胞,拆除午炮,改建为国耻纪念亭,亭中有水泥绘制的国耻地图一帧,租割失地均涂有鲜明的彩色,以唤起民众爱国热情,该亭后毁于“文夕大火”。1946年,为纪念抗日战争“长沙会战”中阵亡的将士,当时的湖南省政府在国耻纪念亭的原址建十六柱斗拱、八角歇山顶亭一座,名曰“崇烈亭”,亭额系蒋介石先生亲笔题写。
崇烈门
崇烈门,始建于1946年,是为了抗日战争时期长沙三次会战中阵亡的将士,由蒋介石、陈诚、张治中等人带头捐款修建的,为牌坊式建筑,全麻石打造,宽8.5米,高5.9米。 崇烈门上的居中的一副对联为“气吞胡羯,勇卫山河”,“羯”为古代的一个族名,因信奉胡天教,所以称为“胡羯”,附属于匈奴,在这里是指的日寇。 旁边的一副用篆书写的是“犯难而忘其死,所欲有甚於生”。在这里的“忘”字读“王”声,为旧读,是忘记的意思。其上下联均出自中国经学典籍,上联出自《易经》:“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下联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上联的意思是:冒险而忘记生死,指的是为国赴难,奋不顾身;下联的意思是:理想胜过活着,是指理想至上,宁可捐躯。这两副对联对抗战将士们勇于战斗,为保民族气节勇于献身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崇烈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现崇烈门为2006年参照老照片在原址恢复重建的。
崇烈塔
崇烈塔,又名白塔,始建于1946年,系抗日纪念性建筑,塔高6、6米,全麻石结构,塔基为六边形,塔身为圆盘和圆柱构成,圆柱上端顶着一个圆球,寓意地球,球面刻有中国地图,球的上方昂首屹立一头石狮,石狮明眸远望,寓意着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
映山楼
映山楼,是长沙天心阁景区内一处集品茶、接待、牌艺、餐饮于一体的多功能游客接待中心,她位于天心阁古城墙东北角,远眺湘江且遥望岳麓映山红,故名“映山楼”。其建筑风格和室内装饰具典型明清古典特色。环境幽雅、功能齐全、服务上乘,营业面积达300多平方米,具备容纳100人的大型会场,设有大小雅间12个。映山楼自2004年元月重新装饰营业以来,共接待中外游客两万人次;同时,并出色地接待了国家重要领导李铁映同志、泰国公主诗琳通殿下、日本鹿儿岛市市长及世界旅游小姐一行的参观、考察活动;成功地举办了“中国长沙首届星城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初赛”;接待各社会团体、单位在此举行联谊、联欢活动达二十多场次;各种大小会议八十余次。目前,映山楼作为天心阁古城下的主要景点深受政府部门的关注,她的文化内涵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发掘。她将会以更新的姿态迎接中外来宾。昔日,伟人盛赞长沙水;如今,贤能相聚映山楼!
名人石刻画廊
《历史名人石刻画廊》,它刻绘了33位对我们湖南有过突出贡献的历史名人,其中湘籍16人。炎帝神农氏,品百草造福于民,他晚年因误食一种叫“火焰草”(又称“断肠草”)的植物而谢世于湖南,炎帝陵就在我们湖南株州的炎陵县;朱熹、张轼为长沙岳麓山下的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主讲,朱洞为创始人;李芾,长沙(古称潭州)知州既湖南安抚使,南宋末期人,在元兵攻打长沙三日守城无望的情况下,领全家十九口人集体自尽,以示忠烈;下面三位都是岳麓书院的高材生: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清朝道光年间洋务派首领之一,创建了 “无湘不成军”的湘军,曾疯狂镇压太平军,后被捻军所败,但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历来被后人所学习、传颂,所著文章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中;魏源,湖南隆回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在林则徐支持下著有50卷《海国图志》,影响至今;郭嵩焘,湖南湘阴人,清末外交官,近代中国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位常驻使臣,出使(新加坡)期间,取用公款只工资和房租两项,并说过:“廉才君子以自责,不宜以责人;惠者君子以自尽,不宜以望于人”,时称名言。
茗香园
茗香园,位于景区古城墙之下,主要对游客提供茶水、棋牌等休闲娱乐项目。
熏风亭
“薰”为一种香草,“薰风”即香风。因建亭之初为盛夏,四周清香宜人,故此得名。 1932年,长沙市首任市长何元文①上任,便决定将天心阁北面空地整建为儿童健康公园。公园四周用木栏围护,并沿栏植树。园内建有四个小花园,三座花台,七张水泥椅。还有秋千、滑梯、摇篮、轩轾板、吊环等玩具。又于西北高岗上建构一古典木亭,名为薰风亭。薰风,取自舜帝《南风歌》中“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之辞意。 其时,国难重重,民生困苦,人们期望有一种美好的社会环境,让儿童们健康地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这也许就是为公园命名者的殷切期盼吧。亭内刻有一篇何元文先生所撰的《薰风亭记》②与一副对联,联云:“何云童子无知,但看攘往熙来,尽是天真活泼;须识后生可畏,等待名成业就,毋忘园里嬉游”。此亭毁于“文夕”大火,《记》亦无存。1987年,公园于原址复建此亭,为全花岗岩结构。刻柱联:“低徊解愠日;高唱阜民天”,可谓旧名赋新意,古韵流今时。亭之东侧,一垛红色石壁立于池边,上刻“伦鉴”二字,意为池水如镜。迎春纤枝垂挂石壁,亭影倒映池中。亭内常闻京腔飞逸,笑语频传。亭周绿草如茵,玉兰、雪松高耸,四季花卉间植,清香阵阵,情趣盎然,令人惬意。
逸响亭
此亭位于景区杜鹃山下,为八方单檐琉璃构筑。柱联有“绕亭绿树生新籁;隔叶黄鹂共好音。”故为众多业余戏曲爱好者所雅集,击板行腔,遥吟俯畅,逸兴遄飞,其乐融融。
天心阁最佳旅游季节
对于天心阁来讲,不能严格的区分去看看最适合的时候,长沙这个地方,夏天气温很高,游客就是来了可能也没有什么心情,冬天太冷,也不太适合,一年当中,还是秋天的时候来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的一个时间段。
天心阁美食
天心阁附近有长沙小吃第一街--坡子街,火宫殿也在这里。街内有很多湖南民间小吃,比如臭豆腐,口味虾等等。大多口味偏辣,但味道非常不错,来这里的人一定要去坡子街啊。
特产
长沙的旅游工艺品自古就以工艺精巧著称,长沙最重要的特产是“长沙三绝”,即湘绣、中国红瓷器和菊花石雕。湘绣的起源和发展都在长沙,为四大名绣之一。长沙也建有湘绣博物馆以供研究、参观和销售。世界绝无仅有的中国红瓷等都素负盛名。中国红瓷器最早出现于1100年前的晚唐长沙窑。菊花石产于浏阳大溪河底岩石层中,天然生有白色的菊花图案,其雕品为长沙的一大特色。浏阳有“花炮之乡”的美称,其生产的花炮在中国和世界各地都有销售。至于历史名胜和红色旅游地的纪念品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天心阁公园未来景观构成
未来公园景观构成为一古阁、一老街、天心三园、天心三遗址。
一古阁
天心阁是全园的核心,全园景观由此展开,是全园的制高点,是俯瞰全园、眺望长沙城市景观的观赏点。按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要求,划定严格保护区,以确保古阁和古城墙遗址得到保护。
一老街
保留现有老街(都正街)的道路骨架,将其铺上麻石板,通过保留、改造、利用原有场地上的景物,结合沿街商铺的设计,再现长沙老街氛围,以反映长沙极具特色的街巷市井生活。并将老长沙已消失了的街巷名、生活痕迹融入街巷设计之中,将长沙大茶馆、小吃、遛鸟、古玩、唱戏等市井活动进行生动地表现。
天心三园
包括天心说唱园:长沙地方戏曲名目繁多,其中以花鼓戏最为出名,戏曲爱好者大都在公园中聚集成群,吹拉弹唱,自娱自乐。天心书画园:于公园中部建设天心书画园,将有关长沙及天心阁的名人词咏在此展示,并可定期开展民间收藏,民间书画作品等特色展览。天心大茶园:现将于公园西北角重建大茶馆,且通过大茶馆中戏台、卜算子、跑堂等的设计和再现,将长沙人上茶馆喝茶、聊天、遛鸟的市井生活氛围描绘出来,并恢复楹联“客来能解相如渴,火候闲评东坡诗”。
天心三遗址
天心三遗址指的是天心阁在长沙历史中,产生较大影响的特有的三个古遗址,分别为:城南书院、吊马桩、烈女墓。由于此三大遗址均已不存在,规划对三处遗址进行意向性恢复,让人能够忆起遥远的过去。
城南书院:城南书院原是南宋大儒张栻及其父张浚于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建于南门外妙高峰,与岳麓书院隔江面对,张树和朱熹曾在此讲学论道。后废为寺。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湖南巡抚杨锡绂为减轻赴岳麓读书学子的渡江之苦,决意将岳麓诸书生迁移至湘江东岸的城内就读,遂寻得天心阁下都司衙门空署一所,改建成书院,沿用宋张栻所创“城南书院”之名。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城南书院从天心阁下复迁至600余年前的创始地妙高峰。妙高峰下的城南书院后来发展演变成著名的湖南第一师范。
吊马桩:长沙城千百年来流传着许多传说,“关羽战黄忠”即是其中一个有名的故事。天心阁和“吊马桩”等地名由此而来。规划将此雕塑设于公园西部入口位置,与警世钟一起,形成良好的三角形景观视域。
烈女墓:天心阁下原有三座紧紧相依的坟墓,其中一座名“张烈妇坟”。据清光绪《善化县志》载,嘉庆年间,楚北兴国人张氏嫁与邻居李清照,生一子取名双喜。由于家境贫穷,夫妻俩到宋县令家帮工。不久,因其到云南赴任,李家全家跟随,途中,宋某因贪图张妇美色,多次调戏未成,于是设计陷害,其子遇害,张氏为保贞洁,投河自尽而死,李清照得知消息后,亦上吊自尽。事后,百姓将其一家安葬在天心阁下,左坟李清照,右坟双喜(其子),中间是烈女张氏。设计将其恢复,旨在以其为代表来体现长沙人敢爱敢恨的直爽性格。
编辑:anna
相关阅读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11)宁波天一阁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到宁波不到天一阁,等于没有到过宁波”。素有“南国书城”的天一阁,为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楼,阁内藏书13000多卷,其中大部分是明代刻本和抄本,有不少是海内孤本。天一阁属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详细】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10)西安钟鼓楼
西安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历史悠久、古迹众多著称于世。而位于市中心的钟鼓楼更是以其宏伟、雄壮,为古城增添了古朴、壮丽之色。这两个历史长河中的巨人记录着西安沧海桑田的历史,见证了西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和变化。【详细】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8)南京阅江楼
岳阳楼、滕王阁和黄鹤楼都是以名人诗篇得以传世,而朱元璋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所提出建造的阅江楼则以其“有记无楼”而更十分具有传奇色彩。无论是从文学、历史的角度,还是从人文、文化的角度,都具有深长、耐人寻味的意境。阅江楼所设想的城、山、楼、江开阔画面和恢弘气势,古往今来为人们所神往。【详细】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7)昆明大观楼
大观楼位于昆明市西郊约3公里的滇池畔。始建于康熙年间。它近吞波光浩渺的滇池,远与太华山遥遥相望,尽揽湖光山色而得名。清乾隆年间,昆明寒士孙髯翁撰出180字的长联,轰动四方。孙髯翁长联问世,大观楼跻身“中国名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