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2-12-10 08:55:0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浏览次数:

  薛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放下城市发展的急躁心理

  目前来说,我觉得我们存在的问题如果用比较通俗的话说就是心情太急。每个城市的功能都太强,往往同时兼有政治中心、物流中心、文化中心的功能。整个城市的变化又太快,地方政府官员变化太快,规划变化太快,相关政策变化太快,工程项目完成得太快……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背后很多问题没有完全理清楚,我想把三个核心的观点理一下。

  第一,理念,城市化到底是为了什么。人全面现代化可能是城市化根本的东西,不是部分人的现代化,不是只有城市户口的城市化,而是必须全体人的城市化,另外,不是人的所在地的城市化,而是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生活方式、知识结构的现代化。并且可持续应该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现代化,而是未来可持续的现代化。

  第二,资源配置,讲到城市化都要涉及到资源配置。第三,城市管理、城市治理背后的制度。包括城市有没有持续财政保障制度,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官员是不是廉洁,城市建一些工厂、公共设施有没有征求老百姓的意见,这些方面的制度也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我想可能我们讲城市化,最核心的三个要素是理念、资源、制度,这可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所以怎么办?我有几个建议:

  第一,舍得放,大家特别愿意讲战略管理,中国人最不愿意讲战略管理,有选择,舍得放,城市规划不舍得放下来。首先一点能够放,能够敢于舍弃,这个城市就集中做这一点好不好。

  第二,慢一点,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太快了,文化的积累需要时间、矛盾暴露需要时间、问题解决需要时间,我们现在等不及,所以最后矛盾都容易集中暴露出来。很多前面讲到了,一个城市文化积累需要很多年的时间,需要大浪淘沙的过程,我们现在等不及这个过程,可能再过五十年、一百年以后,我们来看这段时间的发展,可能我们有很多后悔的事情。

  第三,可持续,这里面涉及财政功能,涉及到生态资源、制度安排,制度安排更重要,我们现在有很多做法,其实明明知道这种做法不可持续,但是大家还是要去做。所以我说可能我们讲可持续,不仅仅是生态资源,不仅仅是财政功能,而且制度设计上也要考虑可持续。

  此外,我们应该学习一些小型城市的优势,学习那种和谐、求实、自然的心态。在这基础上,我们更应该追求卓越。我参观的美国中西部一个不太出名的城市里,一家公司将做贺卡看做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个贺卡公司,每年的生意是十几亿美元。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可能也是我们在城市发展中需要考虑的。

  李兵弟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转变意识,解决发展瓶颈

  在可持续发展中,很多学者提到城市发展基础不均衡存在的问题,这在短期内很难解决。从城市的角度来讲,城市目前不能仅仅简单地讲基础设施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水平大大提高,各个城市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但基础设施供给不均衡,设施管理水平、能力差的情况比较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因素:

  第一,要素进一步向中心城市集聚,导致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很难跟得上。

  第二,可以说我们任何一种高度的集聚,现代的技术都可以支撑。但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引导,没有相应的区域指引,没有城乡规划的约束,那么城市进一步集聚只会加剧基础设施的压力。所以我觉得应当从更广阔的视野,想办法研究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建设问题。

  因此,不管哪一级领导都应该转变意识,加强城乡管理,加强基础设施这方面的运营管理。这一点能更好地促进我们国家城镇化发展,解决基础设施一些发展瓶颈。目前,有三点非常值得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进行探讨。

  第一,我们国家现在确实到了必须要树立以县域为主体来推动发展的阶段,特别是重点放到县城上、有专家讲,我们国家655个城市,19400多个建制镇,其中1690个县城,如果能把这部分县城发展起来,能够在相当部分把功能的集聚问题解决一下,释放了一下相当部分城镇密集地区的基础设施发展和建设的压力。

  第二,我们国家确实应该要放开设市建制方面,我们现在655个城市,城市个数太少了,现在大概有十年多了,严控设市的建制,我建议应该适度放开城市的设市,让更多的县,或者有条件设市的地区,让他们以城市建制集聚地域性生产要素、大城市发展承担的压力,这是很重要的。

  第三,财政税收体制有相应问题要解决一下,现在我们国家城市维护建设税按纳税人所在地可分为三档税率:城市7%,县城、镇7%,乡村1%。这种城市建设税收取模式,不利于更多小城镇发展,建议改成城乡维护建设税,按照统一的税率、稳定的税基进行征收,专款专用,解决我们广大的地区,特别是小城镇、建制镇基础设施的维护建设管理,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全面地解决当前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