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国家生态区”创建青白江样本
今年4月,青白江区获批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成为成都市唯一的试点区(市)县。这次继去年通过国家生态区建设技术评估后,该区在深入实施省委“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和市委“五大兴市战略”进程中,加快建设“新型工业样板区、物流商贸核心区、文化发展特色区、生态田园示范区、宜人和谐幸福区”发展战略,尤其是“生态田园示范区”再次迈出重要一步。
一个曾经的老工业基地,实现了向追求生态的成功转型,焕发出迷人的魅力。凤凰湖畔,数万株樱花唱响烂漫,杏花节、桃花诗会的嵌入,使乡村田园风貌更具文化内涵。每至节假日,前来“发现青白江”的游客不胜枚举。
青白江就像一个谜题。过去高物耗、高能耗的老工业区实现了生态建设的华丽蝶变,先后荣获“四川省环保模范区”、“省级生态区”、2009年四川省唯一的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省绿化模范县(区)”等荣誉,2012年又荣获省级“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区、四川省最具投资价值城市等殊荣。
谜底在于该区对生态的深刻认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只能稀释百姓的幸福指数,侵蚀未来的发展空间。青白江区委书记廖仁松说:“青白江将牢牢把握生态城市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等重点环节,创新思路、统筹推进,倾力打造具有现代化的城市形态、高端化的城市业态、特色化的城市文态、优美化的城市生态的生态田园示范区,将青白江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大都市郊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和老工业基地生态转型范例。”
健全体制机制生态区创建保障有力
3月2日,是青白江“环境警示教育日”,也是生态区建设的起点。2004年,“沱江污染”事件发生后,青白江在全区378平方公里版图上,掀起一场全民行动的环境保卫战。尤其是确立“新型工业样板区、物流商贸核心区、文化发展特色区、生态田园示范区、宜人和谐幸福区”发展战略后,新的建设目标对城乡布局、城市定位,以及城市的辐射能力、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区委、区政府再次明确,将“生态文明”作为“一号工程”常抓不懈。
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度作为支撑。青白江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推进体制。从党政一把手到乡镇(街道)环保监管员,该区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生态区创建,被纳入政府一级目标管理,逐级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晋级的重要依据,对环保工作不合格或者发生重大环保安全事故的责任单位实行“一票否决”。
追求生态,是科学发展的体现,但盲目追求生态,也不可取。为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青白江把生态规划放在首位来抓,累计出台配套文件22个,制定了包含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城乡形态、社会保障、科学技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15大项92小项具体指标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指标体系,为全面协调推进生态区创建提供了科学先导。
在投入机制上,发挥政府、市场的多元作用。6年来,该区共争取到中央、省、市生态区建设专项资金2541万元,实施了弥牟镇饮用水源保护、姚渡镇龙门生态环保工程、攀成钢高炉除尘等工程。区级财政共投入42303万元,实施了城乡雨污分流、大气和水环境治理、生态绿化建设等工程。6年来,该区企业共投入资金11.05亿元,实施了攀成钢钒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弃物、煤气和蒸汽余热等四大闭路循环系统和川化硝铵表冷液回收、氨气回收等废水废气综合治理等大型循环经济、污染治理和技术改造项目。
老工业基地转型“双千亿”产业问计生态
和所有的老工业区一样,曾经的青白江区也遇到过工业发展的瓶颈:发展整体水平偏低,企业生产能耗物耗高,高新技术含量少,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可持续发展动能明显不足。在此基础上建设国家生态区,不仅需要胆识、魄力,更需要谋略、智慧。青白江力求转变发展方式,重新寻找产业定位,按照成都市委“产业倍增”战略,加快新型工业样板区和物流商贸核心区建设,在生态创建中,实现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千亿”目标。
工业向生态、低碳转型。青白江走集中、集群、集约发展之路,着力引进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税收、低能耗、低污染的项目,在工业集中发展区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多家。同时,对高能耗、高物耗项目,采取“关、停、并、转、迁”等措施,6年来共关闭转产 “五小”企业21家。
在企业总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2010年,全区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降低到20立方米/万元,重点工业污染源废水排放达标率、废气排放达标率均为100%,固体废物利用率超过98%。2011年,全区COD排放量为1950.88吨,比2005年减少670.77吨,氨氮排放量431.82吨,比2005年减少407.72吨。
值得一提的是,在产业转型中,青白江依托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成都铁路局大弯货运站、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青白江(散货)物流园区建设,打造区域商贸物流中心。截至2011年,到发集装箱共55万标箱,到2025年远期工程完工后,将实现年到发集装箱250万标箱。而且,随着生态成效显现,世界500强企业家乐福及肯德基、屈臣氏等国际知名品牌纷至沓来,2011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9.7%。
从“生态细胞”抓起构建新型城乡形态
从城市到乡村,从工业集中区到生态农业园,大美青白江,俯首皆是,无需刻意寻找。青白江掀起的生态浪潮,席卷每一个城乡细胞。该区筹集资金近7亿元,实施 “绿肺”工程,打造新型生态城市。按照环城绿带、道路绿网、游园绿心的规划,在主城区栽植各类乔木47万余株,在工业厂区和生活区之间建成1200余亩的生态隔离带,在工业集中发展区建成1700余亩的市级森林公园,初步形成森林城市的主体构架,实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8.0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5.58平方米,居成都市第一。
此外,还结合北部新城建设与城市水系环境治理需要,实施城市“绿肾”工程,启动以龙泉山脉水源工程、植被恢复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绿屏”工程以及城市“绿廊”工程、“绿”墙工程,城市的每个机体,都在因“绿”而动。
生态创建向乡镇延伸,青白江区投入资金30.9亿元,大力开展场镇风貌整改、农贸市场整改、标准化公厕建设、场镇公共设施增设、街道行道绿化等工作,一批生态乡镇由此涌现。目前,该区已有城厢、大弯、红阳、大同9个乡镇(街道)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命名。
农村是生态创建的最小细胞,也是难点所在。该区通过沼液沼渣还田、秸秆还田、农家肥还田等方式,有效治理农村各种生产污染,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3%,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100%,化肥施用强度降到168公斤/公顷,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并且按照“三个集中”理念,通过土地综合整治等方式,推进农民集中居住,集中配套污染治理设施,截至目前,已完成1156座农村垃圾房建设,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880座;对散居农户因地制宜实施污染治理,实施 “两池六改(建设沼气池和化粪池,改厕、改水、改厨、改圈、改庭院、改环境)”工程,农村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达64.19%,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6.26%,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2%。
同时,为改变传统农业投入大、产出少、效益低,环保情况难以监管状况,青白江区制定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坚持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产品之外,还带动了生态观光农业的蓬勃兴起,建成福洪杏花村、姚渡龙门村、清泉花园村、祥福西江月等多处乡村旅游基地。
截至目前,该区累计创建省级生态村3个、市级生态村98个、省级工业生态园区5个、省级农业生态园区4个、省级人居活动生态小区9个、市级生态家园387个。进镇入村的“生态细胞”实践,成就了青白江的碧水蓝天和美好家园,生态文明的意识也流淌在每个人心中,生态文明的新风随着世界田园生态城市建设扑面而来。
编辑:daiy
相关阅读
美如仙境!四川又添两处国家级地质公园
近日,国土资源部公布了拟授予第八批国家地质公园资格名单,共有31家地质公园入选,四川有两个,分别是四川盐边格萨拉地质公园、四川达古冰山地质公园。截至目前,我省国家地质公园数量增加至16个,位居全国第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