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解读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综述
3.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要用新思路新举措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
十八大报告明确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任务: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山西是国家重要的水土保持区,是首都经济圈的生态屏障,地貌类型复杂,水资源贫乏,森林资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山西又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突出等一系列矛盾与问题。根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任务,结合山西省面临的特殊的资源环境问题,优化区域开发格局,加强矿区生态环境、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修复,突出流域安全建设、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修复,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是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秀彬研究员认为,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的格局摆在四个重点任务的首位,这个使地理学者很受鼓舞。地理学者看世界要看他们的不同点,区别对待,把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加以区分,区分出哪些地区可以重点开发,哪些地区需要限制开发,哪些地区要保护起来,留给自然生态。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郭文炯教授认为,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空间关系,解决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跳出单纯依靠行政区谋划经济发展的圈子,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优化调整人口与经济布局。山西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使国土空间开发面临着巨大空间需求和挑战,工业化城镇化、资源开发与生态保育、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区域冲突会不断加剧。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科学谋划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城市空间、产业空间、生态空间、粮食安全保障空间合理布局,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推进山西省空间开发格局重组的基本任务是,加快形成主体功能清晰的四大战略格局:构建以 “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战略格局;以晋北、晋中和晋东特大型煤炭基地“三大基地”为主体的点状能源产业格局;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中部粮棉主产区和东西两山杂粮干果产业区“三大区域、六大盆地”为主体的农业产业格局;以晋西山地丘陵区、晋东土石山区、晋北风沙源区三大生态屏障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太原师范学院马义娟教授认为,土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土地利用的有序调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山西省要实现绿色崛起,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落实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模式;以流域为单元,开展土地生态管理;盘活土地存量,加强集约节约用地。
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李素清博士、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牛俊杰教授认为,加快矿区生态修复,既是山西省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任务,也是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主要任务。山西省已在矿区基质改良、土地重构、物种选择、植被配置模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矿区土地复垦率、生态修复质量和后续管护等方面仍有明显差距。针对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应整合生物、物理和化学修复技术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手段,因地制宜的开展生态修复。在干旱、半干旱的山西矿区,应选择耐旱、耐贫瘠的先锋物种和适宜的土壤改良策略,构建最优的土壤、植被协同修复模式并辅以修复监测与过程调控,需要加快矿区生态修复立法、明确修复治理责任、制定科学的修复基准、设立矿区生态修复基金等配套措施。太原师范学院王强博士认为,山西省荒漠化较为严重,特别是晋西黄土丘陵区、晋西北高原和中部盆地。针对山西省荒漠化的特殊性,其防治重点和策略应该聚焦于以下几点:第一,以农牧交错带的大农业综合发展带动对农牧交错带荒漠化的防治;第二,以资源开发的有序化、集约化、规范化带动矿区荒漠化的防治;第三,以水资源合理配置带动汾河流域土地退化的防治;第四,以小流域综合治理带动对水土流失区的荒漠化防治。
流域是国家自然基础中无所不在的基本单元,是地球系统的缩微,流域是生态文明的血脉。太原师范学院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王尚义教授、郭文炯教授等认为,维护健康的流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数据显示,中国近30%的国土面积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横贯不同的行政区域,流域承载着密集的城镇、工矿企业和众多的人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流域内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撑和驱动力。流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摇篮和“孵化器”。如果没有健康的流域支撑,生态文明将是无源之水。因此,维护健康的流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和基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通道。太原师范学院石瑛、李砧教授、任世芳副教授等认为,作为生态系统基本要素的水资源,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基于山西“十年九旱”的基本省情,在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背景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地表水在总用水量中的比重,并积极控制地表河川径流开发利用率,是维护和保障山西省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河流水体富营养化、水华、赤潮等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水环境生态修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地位十分重要。构建自然水生植物生态群落,采用高低等水生植物协同效应,综合治理水环境污染,实现水环境的生态修复,是一个较为可行的新思路。
太原师范学院孟万忠博士认为,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在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等方面的效果日益显著,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建立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是协调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化解资源、环境约束与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和谐的重要环节。当前,需要重点加快完善生态敏感区、重点资源保护区的生态补偿制度建设,从长远看,需要逐步建立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
陕西师范大学薛东前教授认为,生态文明阶段的区域发展应加快推进经济转型,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国家和生态文明的重大需求,加快技术创新,发展生态产业,形成生态产业链,建立生态产业区。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太原师范学院冯旭芳教授、史利江博士认为,节约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重要手段是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低碳发展。只有发展循环经济、低碳发展,才能有效缓解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多重压力,才能顺利完成节能减排的约束性任务,才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应突出重点,积极促进企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实施精益生产,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加大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园区、低碳示范基地的发展,依托产业集聚,增强循环经济的规模效益;促进静脉产业发展,倡导绿色消费、培育低碳消费文化,促进资源的循环使用和低碳发展。
编辑:qijian
相关阅读
北京首发森林体验指数
很多森林看起来大同小异,但因风速、湿度、负氧离子浓度等的不同,游憩的感受相差很大。到底哪片森林更适合您的出游需求呢?昨天,北京首次上线森林体验指数,为市民走进自然踏青赏花提供参考【详细】
“十四五”期间 四川力争建成200个体育公园
通过重点推动体育公园建设、绿道建设等场地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城市金角银边建设便民利民的场地设施等手段,扎实推进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作,完善四级全民健身设施体系,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15分钟健身圈需求【详细】
河北定州加快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定州把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筹办河北省第七届(定州)园林博览会两项工作做为彰显特色、打造品牌的重要路径,做为提升文化、惠及民生的重要载体,围绕城市框架拉伸、文旅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新兴产业布局做文章【详细】
探营广州园博会:移步换景赏雅色 绣球簇拥广州城
第30届广州园林博览会将于3月24日至4月2日举行,3月22日,记者提前探营广州园博会多个会场花境,发现富有传统和现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个区域特色的小园圃等已逐渐展露真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