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保护“十二五”规划(全文)
(三)提升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监管水平
1.提高管护水平
实施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进一步理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健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分级分类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标准,选择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示范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健全管理机构和人员队伍,通过典型示范,全面带动自然保护区提高管护水平。在自然保护区开展原住民自愿、政府鼓励的生计替代示范。继续开展全国自然保护区基础调查与评价工作。对所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边界范围和功能区划进行确认并向社会公布,推动土地确权。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工作,对前次综合科考已满10年的自然保护区,系统开展一次科学考察,到2015年,70%以上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40%左右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按要求完成科学考察。开展保护区数字化工程,制定数字化规范标准,建立全国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2.优化空间布局
积极推进中东部地区自然保护区发展,在继续完善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布局的同时,将河湖、海洋和草原生态系统及地质遗迹、小种群物种的保护作为新建自然保护区的重点。按照自然地理单元和物种的天然分布对已建自然保护区进行整合,通过建立生态廊道,增强自然保护区间的联通性。探索新建自然保护区的新机制,优化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推动跨界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交流。
3.加强监督管理
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制度,逐步开展地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评估。构建“天地一体化”自然保护区监控体系,对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生境变化开展生态监测,对开发建设等人类活动及其影响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继续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执法检查,对自然保护区典型违法违规问题进行通报或挂牌督办。探索建立自然保护区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四)强化国家及区域生态功能保护
1.划定生态红线
在重要(点)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生态红线管制要求,将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任务落实到地块,形成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研究出台生态红线划定技术规范,制定生态红线管理办法。
2.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
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为抓手,加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地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的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形成“两屏三带多点”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保护与建设,加大对水质良好或生态脆弱湖泊,以及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的保护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启动和实施5个左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管理试点。
严格区域环境准入,根据不同类型的生态功能保护和管理要求,制定实施更加严格的区域产业环境准入标准,制定发布各类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和禁止发展产业名录,提出更严格的生态保护管理规程与要求,提高各类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城镇化、工业化和资源开发
的生态环境保护准入门槛。严格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在区域开发规划、行业发展规划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强化开发建设活动对区域
主要生态功能的影响评估。制定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生态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建立健全关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域限批制度。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综合评估。制定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综合调查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区域生态功能综合评估机制,强化对区域生态功能稳定性和提供生态产品能力的评价和考核,定期评估主要生态功能的动态变化。
3.强化生态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
开展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摸清全国生态环境现状,系统获取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动态变化信息,评估和阐述十年来全国、省域和典型区域的生态系统分布、格局、质量、服务功能等状况及其变化,编制中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国家报告。深入分析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及其胁迫因素,揭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推进建立定期开展全国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体制机制。以十年评估成果为基础,完善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加强生态保护相关领域的基础调查、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健全卫星环境监测体系,整合、建立和完善地面生态系统观测站点,全面构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调查监测评估体系。加强人员培训,壮大专业队伍。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外来有害物种等生态监测。建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监测方法和技术体系,开展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连续监测和定期评估。启动全国易灾地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估,开展易灾地区生态环境功能调查评估,全面摸清易灾地区生态环境背景状况,提出洪涝、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山洪地质灾害的生态减灾综合对策,保障易灾地区生态安全。适时启动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状况评估试点。
4.开展流域生态健康评估与管理
结合流域规划,编制流域生态健康行动计划,探索建立流域生态健康评价标准和制度,努力推动建立流域生态保护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流域生态承载能力相适应,维持健康的流域生态系统。在西部和北方水资源短缺地区,加强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加强水电开发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监管。建立健全水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
5.强化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监管
严格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监管。以稀土、煤炭等为突破口强化矿产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执法检查与评估,严格控制破坏生态系统的开发建设活动。对资源开发活动的生态破坏状况开展系统的调查与评估,制定全面的生态恢复规划和实施方案,监督企业对矿山和取土采石场等资源开发区、次生地质灾害区、大型工程项目施工迹地开展生态恢复。加强生态恢复工程实施进度和成效的检查与监督。加强对矿产开发造成生态破坏的评价和监管,防止突发环境事件发生。
强化旅游资源开发活动的生态保护。加大旅游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的检查力度,做好旅游规划中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查、指导、督促工作,重点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敏感区域旅游开发项目的环境监管。会同相关部门共同推动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完善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办法和配套制度。推动建立健全地方性的规章制度和标准办法,规范旅游开发活动。
编辑:zhaoxi
相关阅读
北京首发森林体验指数
很多森林看起来大同小异,但因风速、湿度、负氧离子浓度等的不同,游憩的感受相差很大。到底哪片森林更适合您的出游需求呢?昨天,北京首次上线森林体验指数,为市民走进自然踏青赏花提供参考【详细】
“十四五”期间 四川力争建成200个体育公园
通过重点推动体育公园建设、绿道建设等场地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城市金角银边建设便民利民的场地设施等手段,扎实推进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作,完善四级全民健身设施体系,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15分钟健身圈需求【详细】
河北定州加快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定州把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筹办河北省第七届(定州)园林博览会两项工作做为彰显特色、打造品牌的重要路径,做为提升文化、惠及民生的重要载体,围绕城市框架拉伸、文旅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新兴产业布局做文章【详细】
探营广州园博会:移步换景赏雅色 绣球簇拥广州城
第30届广州园林博览会将于3月24日至4月2日举行,3月22日,记者提前探营广州园博会多个会场花境,发现富有传统和现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个区域特色的小园圃等已逐渐展露真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