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生《观念的力量》:文化决定着城市的荣枯兴衰
编者按:2011年,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主编的《深圳十大观念》一书被认为是深圳30年发展历程高度概括性的总结,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与学术价值。该书在全国引发广泛关注,社会反响强烈。2012年12月,王京生新著《观念的力量》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全面总结了深圳近10年来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系统阐述了深圳文化发展中的文化观念(理念),是读者见证深圳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绿洲”华丽转身、了解深圳文化30年发展奇迹的最佳读本。其中作者关于市民文化权利、国家文化主权、观念(文化)与城市的关系、城市主流文化建设等重要观点的论述,对于当前城市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该书由著名学者洪霁作序,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著名文艺理论家胡经之,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刘海贵,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傅才武,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宗桂等1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为此书做了点评。
王京生《观念的力量》一书本身就是一束有力量的观念。
《观念的力量》集中反映了京生这些年对于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升华了他在深圳文化建设领域的实践探索。其中既有开拓者的自豪,也有耕耘者的辛劳;既有为政者的开阔,也有读书人的精深。读罢令人神荡胸臆、思凝笔端。
《观念的力量》是城市,特别是新兴城市文化建设的观照与透视。在人类历史中,城市存在和变迁有六千年之久。六千年白驹过隙,六千年沧海桑田。一些城市或沦为废墟,如南美洲的马丘比丘;或沉入水底,如亚特兰蒂斯古城。一些城市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如北京、伦敦、巴黎等。还有一些城市应势而生,快速崛起,如纽约、上海以及全程镌刻在我们记忆中的深圳。在城市的兴衰变迁中,人们一直在追问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根本问题。许多研究者给出了各自的答案,但往往难以形成共识。《观念的力量》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这就是“文化”。
人类对于文化的讨论由来已久,对于文化的理解更是众说纷纭。马克思认为,文化是在人改造自然的劳动对象化中产生的,是以人化为基础、以人的本质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为实质的。这其实意味着,文化其实是一种集体人格,是一种作用于劳动对象、又由劳动过程被作用的人的本质力量。
城市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存在,表达和释放着人类巨大的创造欲望和精神力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古代城市的功能重在“城”,即护卫着生命的安全;现代城市的功能重在“市”,即交易着生活的需求。而无论是“城”还是“市”,如法国神学家雅克·埃吕尔所说:“城市代表人类不再依赖自然界的恩赐,而是另起炉灶,试图构建一个新的、可操作的秩序。”如果视城市为一种文化存在,那么精神和观念就是它的内核。作为人类本质力量的直接表达,这个精神和观念的流动决定着城市的荣枯兴衰。
一 文化流动决定着城市的荣枯兴衰
从幼发拉底河的巴比伦城、古希腊的雅典卫城、罗马帝国的古罗马城,到工业革命之后兴起的米兰、巴塞罗那、利物浦、慕尼黑等;从北美城市化浪潮中纽约诸城的崛起,到全球化时代上海、孟买、深圳等发展中国家城市的繁荣;数千年来,很多城市辉煌一时,成为一个文明的中心和一种文化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最后走向了衰败,甚至覆亡。城市荣枯兴衰的内在原因,大多维系于文化的流动。如果作为文化核心层的观念和精神停滞不前或腐朽没落,那么这座城市必然衰败;反之,它将历久弥新,长盛不衰。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告诉我们,文化始终在不断地流动着,而流动的人群就是文化流动的承载者。中国古代史是一部农耕文明不断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农耕文化重心自北至南迁移的历史。这种自北至南的流动,是在一次次人口迁徙中完成的。而中国近代史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工业文明由沿海向内地蔓延、渗透的历史,这个蔓延和渗透也是通过人口的流动来实现的。
一个地区人的流动越频繁、规模越大,这个地区就越有活力。深圳的发展就证明了这一点。四面八方的移民为这座年轻的城市带来了丰富的、充满活力的文化因子,各种文化观念在这里交互激荡,各种文化理论在这里集成创新,多种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在这里落地生根,这里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绿洲”——因为它有着宽厚包容、互利共赢的文化生态。
编辑:ljing
相关阅读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重视三方面问题
清清河水、古朴城墙、历史老镇【详细】
城市设计让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将上海等37个城市列为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的通知》,我省厦门市名列其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