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院丁圆教授谈"甲方与乙方"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2013年1月13日上午,第三届园冶高峰论坛之风景园林与科学发展观论坛于新大都饭店召开,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景观设计专业负责人丁圆出席论坛并做了题为《甲方和乙方》的主题发言。
以下是丁圆教授发言的主要内容:
丁圆教授
非常感谢主办方给我这次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也非常感谢各位代表能坚持到最后听我的发言。我用十分钟的时间,尽量简短来讲述从事这个行业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这个概念,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号召,然而实现的途径应该是非常艰苦的,刚才陈教授(陈其兵)谈到了风景园林设计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到底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心里面还没有想得很彻底,因此为了紧扣论坛的题目,我想把我发言的主题落实到风景园林师的责任和义务上,阐述一些个人的观点。
在中国现代快速发展社会中,作为一名研究者也好,设计师也好,我觉得都应该肩负起一种社会的责任。最近热议的如图片所示的一些公共建筑,我们暂且不说好与不好,网上的评论此起彼伏,恶评如潮,这到底是谁的责任呢?是设计师的?还是其他人的责任?作为一名设计师,我在实际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类似的困惑。要不完全听从于甲方的指挥,成为甲方指使下的一部绘图机器;要不坚持自己的设计底线,但是往往会失去设计的机会。我想很多时候,有责任心、有理想的职业设计内心彷徨,付出的艰辛也非常多。好歹我是一名高校的老师,我可以很幸运退后一步,暂时性远离是非,专注我的研究。不在是非之中,不是当事人,或许可以相对客观的得出一点自己的结论出来。
如果我们的设计都是这样被设计出来、建造出来的话,设计师站在自己的作品面前,他会感到很悲凉。作为甲方来说,或许他也会感到不满和无奈,那么这个问题是怎么造成的呢?
分析这一对看似矛盾的双方,如果我们站在乙方的立场上,弱弱地说一句:"谁之过?"
甲方的认识太片面,缺乏专业素养,水平太低,根本不尊重设计的劳动成果,责任应当由甲方来承担;甲方则会认为设计师根本不知道的需求在哪里?无法实现创造性设计,因此只能在自己的指导下完成设计。
这样的事情我们都会遇到,要不放弃?要不违心地去做?
其实,如果以公共需求为例,这个需求是带有个性的、也带有群体共性的,即是带有阶层的。以公共性的说法来说,个体与个体之间彼此商洽、妥协,达到一种共识的平衡,那么此时产生的具有共性的需求就是公共需求。乙方(设计师),他是根据需求来创造产品的人,但同时又受制于甲方。甲方虽然是需求提供者,但同时往往并不是最主要的受众群体,也就是说某种意义上甲方的要求并不能真正代表受众群体的需求。这个之间就产生一个缺失,即如何真正把握受众群体的需求,如何通过设计去满足公众的需求。某种意义上来说,甲方跟乙方应该携手并进。乙方作为专业人士和创造者应该提供专业性建议,承担应有的社会职责。
我作为一名研究者,针对这样的一种社会现状,去研究问题从哪里来的,如何应对,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研究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度和良好的视角切入点,然而当今的很多研究课题,一看题目就吓死人。研究生说做一个研究课题,动辄"中国风景园林未来之展望",这种浮夸的作风,应当及时制止。我们应该更多的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我们的周边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点?并找到通过设计手段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我在日本读博士的时候,做了这样的一个题目,设计与使用现状的差异性。我一般做题目比较慢,往往需要花上五、六年的时间。一边观察,一边思考,逐步分析并找到研究的重点。这一个调查案例是在名古屋市中心,周边有办公大楼、媒体、金融机构、商业百货公司,也有文化艺术中心、公园绿地、地铁和公交中转站,是一个非常热闹和便利的地方。该项目是由著名的建筑公司大林组负责设计和建造。设计之初就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也获得了业界的一致好评。
我们可以看看平面图。
它是由地面层的开放活动场地、顶部的巨大天台和地下一层的公交中转站、地下二层的商业、活动场地组成,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最有特点的是用了4根巨大的钢柱将一个椭圆形的玻璃透明体抬高到了空中观景天台。观景天台的中间是一池清水,类似传统日本庭院的枯山水一样,只是枯水换成了真水。在阳光照耀下,顶上的波光凌凌可以渗透到地下,快跃跳动的光斑,形成了天水一色的奇妙景象。
地面的开放活动场地有草坪,有座椅,能够享受阳光,也能够提供各种舒适的户外活动。地下的活动空间,铺砌蓝色的马赛克,更增加了各种艺术装置和艺术作品,配合四周的商铺、座椅休息区、绿地,提供一处休闲活动的好去处。
设计团队花了很多心思,希望该处成为市民户外活动的聚集地。无论是空间艺术氛围,还是景观小品、绿植、灯带照明、标示等细节都经过仔细推敲,设计师认为可以满足公众的各种需求。事实上是这样的吗?经过起初的观察,我发现大多数人都匆匆忙忙穿越这个地方,并没有之前所设想的聚集在此处开展各种活动。为了验证我的观察结论,并试图找到原因,开始设计一个周密的调查计划。
我们做了一个分层界面,根据不同时间节点上活动的人所处的位置进行平面叠加,把人聚集的位置和参与的过程做了一个总结,越粗的部分代表人越多。根据不同的日期,不同时间段进行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地面上除了很少的一些地方,很少有人停留。地下活动空间内聚集了很多人,但是大多数人都是在各个商铺以及地铁站的出入口方向来回穿越。这是第一个反差,也验证了之前我的观察结果。从停留活动的时间上来看,如果假定停留活动时间15分钟属于滞在性活动的话,从这张图表上我们可以看到,将近8成的人的活动时间都在15分钟以下。换句话说,将近2万平方米的空间,投入非常高,在这个空间当中,真正的使用的状况太诧异了,跟我们的预想,跟设计师、业界的评价相差太远,这到底怎么回事?
第二个反差,刚才我看到设计师在地下活动空间设计了很漂亮的地方,铺砌蓝色的马赛克,是一个很舒适的活动场所。这里面还有很多雕塑、艺术装置、座椅等等,我想这个地方应该会有很多人聚集,他们会有自己的活动,感受这个空间。然后,除了个别有组织的活动时间段以外,大多数时间内,这里空无一人,很少有人进来参与活动。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大多数人围绕着椭圆形边界运动,围着它转圈。
编辑:daiy
相关阅读
园林水系池岸景观设计
近来,环境景观越来越注重水体,无水不灵;有的房地产公司还提出户户开门临水的要求。而在实际操作上,水面边岸则是易被忽视且不易设计、施工好的项目。其所占投资比例不菲,值得斟酌探讨。【详细】
成功的景观设计轻松拯救空间颜值
近年来,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在不断的提升,对于自然的向往也越来越强烈。【详细】
绿色基础设施和景观设计的关系
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专家推荐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各种因气候变化、农业改革、城市交通等引发的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欧盟提出希望改善欧洲自然环境,德国风景园林师协会也宣布,将“绿色基础设施”作为未来景观设计的主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