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如何摆脱“一厢情愿”
日前,住建部发布了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获批的城市(区、镇)共计90个。住建部表示,其目的在于“从方法论高度重新认识发展和规划”。
耐人寻味的是,消息公布以后,反响最大、最兴奋的却不是房地产行业,也不是长期推广相关技术理念的IBM、西门子等公司,而是财经界和股评人。一时间大家都在揣测,哪些板块、哪只股票将会受“智慧城市”的消息激发,一飞冲天?
智慧城市是城镇化的延伸和阶段性进程。就这一点而言,其实中国早就在路上了。其中比较关键的几个细分领域,如智能交通、云计算,很长时间以来都是股票市场追逐的热点。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其利好早已被某些有“先见之明”的投资者消化殆尽。
例如创业板上市的赛为智能,其股价在去年12月初还不到10元,到“智慧城市”消息发布之前已经涨到了近25元,上涨幅度超过150%。即使在银行股已经吸足大部分投资者眼球的前提下,这个涨幅也堪称惊人。因此,在“智慧城市”消息发布之后再去寻求相关个股的成长空间,笔者认为没有太大价值。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住建部关于“智慧城市”的计划仍然强调其承担着对经济的投资拉动重任。经历了前几轮大规模的投资刺激之后,传统项目的边际效应明显下降,因此,智慧城市接过了接力棒。
然而,当下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两大难题——铺天盖地的雾霾和噩梦般的城市道路阻塞,恰恰是GDP追求论的代价。
那么,既然住建部的“智慧城市”是为了从传统项目手中接力,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投资拉动能够有彻底治理雾霾和交通阻塞的动机和魄力?
就像在某些城市发展中常见的口号:“今天的不便,是为了明天的方便!”老百姓等来的结果却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工程复工程。当每一次的“明天”变成“今天”之后,人们渴求的方便却依旧停留在“明天”,“今天”永远是不变的不便。这其中的缘由笔者认为并不复杂,就是投资利益驱使,结果便是地方政府投资主体“一厢情愿”之后的集体非理性。
此外,笔者认为还需要警惕一种可能性:就是防止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阶段性成果被住建部一纸“智慧城市”撕得粉碎。区域人口与地方经济总是在某些局部利益的驱使下,被描绘成一个又一个的新“中心”,从而在旧的地价、房价尚未降落之前,再形成一个个新的高地,而且它们的等高线还可能在“智慧城市”这张大旗下越描越红、越画越大。
发展智慧城市是一项长期战略,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和监督的是,获批“智慧城市”的地方政府是否在投资回报和财政等几方面的收益外,追求更多社会性的长远收益。换句话说,鄂尔多斯的“鬼城”康巴什新城有必要成为一个不再被其他城市复制的教训。
编辑:daiy
相关阅读
乔新生: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特别是社会保障规划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外来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发展就是不科学的。【详细】
残障人士,一群被智慧城市遗忘的居住者
一群人聚在纳什维尔的街角,有的坐在轮椅上,其他的在走路。他们手握着智能手机,陆陆续续到来,相互友好交谈着;同时,有一名工作人员正在帮助他们登录一个应用程序。他们分成小组,寻找那些具有欢迎残疾人标志的餐馆、咖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