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地名中的文化记忆
地名是人们对地形地物、特定方位及地域范围所给予的约定俗成的语言文字代号,其形成有着深刻的地理、历史、语言和文化背景。地名既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象征,也是具有本源意义的宝贵历史资料,是存在于现阶段的,又是显示人地关系变化与重大历史事件的信息源。
宁夏大学地理系教授何彤慧教授对银川市区现状地名类型、组成、层次结构进行综合考察后,发现其地名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充分体现现代都市文化
银川市区现代地名体系中,通名种类越来越多样,表征含义越来越新颖和现代,如:桥梁类地名通名,30年前只有“桥”,后来出现“大桥”“立交桥”,再后来有了“天桥”“特大桥”等;住区通名早已打破“小区”“园”等的局限,出现了“花园”“公寓”“别墅”等新型通名,近年来甚至出现无通名住宅区。在专名的选取上,具有全国、洲际乃至国际含义的地名越来越多,充分体现了现代都市文化特征。
地名的时代层次性突出
银川市区现代地名体系是不同时代地名的集成。新中国成立前形成的地名中,旧城的标志性地物和重要自然景物是重要采词来源,如:北关、南门等,民族街与民生巷地名来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导向;解放初的地名层具有浓郁的红色文化特色,如:解放、新华、前进、胜利、富宁等街巷名和社区名;文革时期有政治色彩的地名在改革开放以后迅速被抹去,存留下来的还有以三线企业命名的点、线、面状地名;改革开放以来,先是涌现了一批以标志性地物、老地名或安置单位名加上通名街、路、巷、村等的地名;其后以祥瑞词加上通名街、路、家园等通名的地名相继出现;再后来更多的面状、点状地名通名涌现,专名也越来越个性化,充满诗情画意。
西夏文化有所表现
银川市是著名的西夏古都和明清重镇,以西夏王陵为代表,涵盖文学艺术、语言文字、文献典籍、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物遗存等的西夏文化,是银川市品位最高的文化类型。
蒙古灭西夏后的500多年中,西夏文化成为地地道道的“死文化”,直至19世纪初武威西夏碑的发现和20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西夏文物考古发现,才激活了西夏文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银川市将西夏古都作为其旅游文化方向定位以来,西夏文化在银川城区的地名文化中展现无疑,西夏区、兴庆区均为西夏文化色彩地名,另有西夏公园、西夏广场等各类地名,但总体上数量很少。
塞上江南文化浓缩在湖泊水系地名中
银川平原是具有2000年引黄灌溉历史的绿洲,具有典型的“塞上江南”文化景观。塞上江南文化准确定位应当为宁夏的绿洲文化,在银川市区是以湖泊水系地名为代表的。除湖泊实体地名外,湖泊成为方位代表,也延伸出临湖、湖滨等地名。
水系在银川市区为各级沟渠组成的排灌体系,主要的干渠、干沟和部分的支渠、支沟除原地名得以保存外,还被原样或转音转义后应用在住区或街巷地名中,如唐徕渠——唐徕小区等等。
地名中历史文化记忆比较淡化
银川市有一定数量的明清地名传承下来,以记录城市的历史脉络,但数量总体很少,如:明代地名只有承天寺塔、海宝塔、鼓楼、南薰、清和、宁朔、崇义等几处,其中后三个作为街巷名是后期重新采用的,并非完全的传承。清代宁夏府城的六个门分别是东侧的清和门,西侧的镇远门,南侧的光华门和南薰门,北侧的德胜门和振武门,除振武门外,其他几个门的名称原样或转音转意后在地名中表留下来。
民国时期的地名在街巷中有所体现,如:民族街、民生巷、居安巷、中山公园等,但是数量少且分散,代表性差。实际上历史地名有记载的很多是当时的地标式建筑名,如:衙署寺观、街坊牌楼、堡寨墩台等,但是像民国宁夏政府旧址、将军楼、地藏寺等建筑物或建筑遗存尚在的都未成为地名源头,早已消失的地标名更不可能被重新启用。
编辑:daiy
相关阅读
银川打造“西北花都”
宁夏区银川市兴庆区传出好消息,青岛昌盛东方实业集团与兴庆区就兴庆区花卉农业科技产业园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由该集团旗下华盛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助力银川打造“西北花都”。【详细】
第九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将于9月“花开银川”
记者从第九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以“花儿绽放新丝路”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将于今年9月1日至10月7日在宁夏银川市花博园举办,这是西北地区首次举办的花博盛会。【详细】
银川:政府专题会原则性通过将打造海绵城市
近日,编制历时近一年的《银川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已通过市政府专题会研究并原则性通过。【详细】
《银川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取得中期成果
7月19日,银川市规划管理局宣布,历经近5个月的编制,《银川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已取得中期成果。市规划管理局就目前的规划内容,组织市属相关单位及规划、建筑、给排水等领域专家,召开了中期成果方案评审会。【详细】